地理高考必備知識點歸納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處理設備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戶設備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系:遙感(RS)獲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地理高考必備知識點整理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地理高考知識點
1.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4.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之間的關系
(1)黃赤交角的度數等于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余。
(2)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回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范圍縮小,溫帶范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
地理高考必修知識點
1.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2.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3.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5.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6.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7.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8.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9.東西半球的劃分:°W往東至°E為東半球,°W往西至°E為西半球。
地理高考復習知識點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值;回歸線之間地區,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