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地形狀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狀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思考:麥哲倫船隊航行的大致方向?航行中走過的洋流?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極半徑與赤道半徑不等長。
2、 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徑 極半徑 平均半徑
最大周長 表面積
二、地球儀
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文字表示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球儀上有地軸、南北極、經線和緯線。
地球儀是正圓球形的。
三、緯線和緯度
1、緯線
緯線與地軸垂直并壞繞地球一周,緯線的形狀是圓圈,緯線的長度不相等,緯線之間相互平行,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有無數條,緯線中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緯線投射到圖上看似水平的平行線,實際上是不同半徑是圓。緯線的形狀因觀測者位置不同而改變(直線、弧、橢圓、圓)。
思考:由赤道向兩極緯線的長度是如何變化的?哪條緯線的長度約是赤道長度的一半?
2、緯度
緯度是線面角,某點緯度的含義是由該點向地心作半徑,該半徑與赤道平面的夾角。以赤道為起始處,向北向南各分出90個緯度。赤道的緯度是0°,以北(南)的緯度叫北(南)緯,分別用“N”、“S”表示。
同一條經線上緯度差1°的經線在地表面的實地長度約是111千米。在任意一條經線上,如果A、B之間的緯度相差n°,則AB之間的實地距離約為n°×111千米。
南北半球的劃分?低、中、高緯度區的劃分?
思考: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有哪些?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哪些?全部位于北(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幾條重要的緯線
0°:是南北緯度的分界線;南北半球界線
23°26′N ;23°26′S :之間有陽光直射現象;
66°34′N ; 66°34′S: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
寫出它們的名稱:
穿過的主要國家:
穿過的主要地形區:
穿過的主要氣候類型區: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
經線的形狀是半圓且與緯線垂直,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且相交于南北兩極點,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有無數條。
兩條正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能平分地球;任意兩條經線的間隔距離,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兩極縮短。
思考:地球上赤道和任意一經線圈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赤道長度長于經線圈)?在地球儀上赤道和任意一經線圈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等長)?
甲乙二人從赤道出發,甲向北行,乙向東行,如果兩人前進的方向保持不變,那么他們能回到原出發點嗎?
2、經度
經度是二面角,某點經度的含義是該點所在經線的平面與 0°經線所在平面的夾角。0°經線的位置是人為規定的。 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以0°經線為界向東、西各分出180個經度,分別稱為東經、西經,用“E”、“W”表示。除0°及180°經線外,其他度數的經線都有兩條。
赤道上1°經度的地表實地距離約為111千米,其他緯度處1°經度的地表實地距離約為111×1°×COSα千米。在任意一條緯線上,如果A、B之間的經度相差n°,則AB之間的地表實地距離等于n°×111×COSα千米。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東 西
160°E——————20°W——————160°E
(西半球) (東半球)
思考:跨東西半球的大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洲?跨東西、南北半球的大洲?
3、幾條重要的經線
0°:東西經度的劃分界線。 180°:理論上的國際日期變更線。
20°W ;160°E:東西半球分界線。
2、 經度的分布
畫出以南北極為中心,以45°為間隔的經度分布圖。
把右(左)手握成空心拳,大拇指向上(放在0°經線上)指向北極,順右手四指方向東經度的度數增大,順左手四指方向西經度的度數增大。
五、經緯網
由經線、緯線交織而成,可用來表示地球表面某一點的地理位置。
經緯網的形狀不同(網格狀、圓弧狀等)。
1、 緯度的判斷
緯度數由南(北)向(南)北增大(減小)的為北緯,由北(南)向南(北)增大(減小)的為南緯。北半球某地的緯度數,在數值上等于北極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
2、 經度的判斷
經度數由西向東增大(或由東向西減小)的為東經,由東向西增大的(或由西向東減小)為西經。
同一幅經緯網圖中,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一般相等。在側視圖中,用180°除以等分數的值即為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在俯視圖中,用360°除以等分數的值即為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只要知道其中一點的經度,其他各點便可推算出。
六、經緯網的應用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
方格狀經緯網圖中橫線代表緯線,豎線代表經線;經緯度的判斷同上。
圓弧(圈)形經緯網圖中,圓弧(圈)表示緯線,放射狀直線表示經線。在極地圖上,若極點為北(南)極點,該半球圖內,各點的緯度均為北(南)緯度。
極點的判斷: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根據圖中經度的變化趨勢判斷;根據極地附近的海陸輪廓判斷;還可根據極地日照圖判斷。
2、兩點間最近航線的判斷
(1)兩地經度之差等于180°,最短航線過極點。
兩地同位于北(南)半球,最短航線先向北(南)過極點再向南(北);兩地位于南、北兩半球,看過哪個極點的航線是劣弧。
(2)兩地經度之差不等于180°,最短航線不過極點,而是過兩極地區(或上空)。
①若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由甲地往乙地,同在北半球(南半球)先向東北(東南),再向東,最后向東南(東北);甲乙兩地位于不同的半球要討論。
②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東方:由甲地往乙地,同在北半球(南半球)先向西北(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西北);甲乙兩地位于不同的半球要討論。
思考:從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沿最短距離行走,其方向如何變化?
3、求地球某地上關于地心對稱點的坐標
(1)關于地心對稱的兩點,其緯度數相等,且南北緯相互對應。
(2)關于地心的對稱點,一定位于該點所在經線的正對經線上,其經度數與已知點互補,且東西經相互對應。
4.估算地面兩點間距離
(1)兩點在同一條經線上:緯度差×1°×111千米
(2)兩點在同一緯線上:經度差×1°×111 ×COSα
(3) 兩點既不在同一經線,也不在同一緯線上:將該點進行平移后,經度和緯度分別進行計算。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的概念
地圖是把某一區域(或全球)的地理事物進行選擇或綜合,運用各種符號、顏色等,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后表現出來的平面圖。 地球儀不是地圖。
(二)、地圖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2、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1:X
注意:圖上距離一般用厘米表示,實地距離一般用千米表示,在計算時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的單位要統一。
3、表示方法:
(1)數字式: 1:10000000 或或千萬分之一
(2)線段式:
(3)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0千米
4、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圖幅大小一定時,若圖中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大,則該圖比例尺越小,反之則反;圖中表示的實地范圍一定,若圖幅越大,則比例尺越大,反之則反。
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1:100000
中等比例尺地圖:比例尺1:100000——1:1000000
小比例尺地圖:比例尺≤1:1000000
5、比例尺的擴大和縮小
比例尺擴大了1倍,圖幅擴大到原圖的4倍;比例尺縮小了1倍 ,圖幅縮小到原圖的1/4倍.
思考:一幅1:50萬的地圖,比例尺擴大了1倍,則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縮小了1倍,則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比例尺擴大倍,新圖比例尺為原圖的(+1)倍,圖幅為原圖的倍;比例尺縮小倍,則新圖的比例尺為原圖的倍,圖幅為原圖的倍。
(三)地圖上的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適應于大部分地圖,特別是大比例尺地圖。
2、有指向標的地圖,按指向標定向。
指向標指示正北方向,與它相反方向為南方,與它垂直方向左側為西方,右側為東方。
3、有經緯網地圖,按經緯網定向。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依據緯度變化確定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依據經度變化確定東西方向。
思考:如何根據緯度變化確定東西方向?如何根據經度變化確定南北方向?
(1)兩點在同一經線上,方向為正南正北關系,兩點在同一緯線上,方向為正東正西關系。
南半球緯度越高越靠南,北半球緯度越高越靠北。北半球各點都在南半球各點的北方。
兩點同為東經,經度數越大越偏東,兩點同為西經,經度數越大越偏西。兩點分別位于東經、西經,若兩點經度之和小于180°,則東經度地點在東, 西經度地點在西;若兩點經度之和大于180°,則東經度地點在西, 西經度地點在東;若兩點經度之和等于180°,則不分東西。還可畫出草圖,選擇劣弧段,然后按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東西。
思考: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地球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地球自轉方向是怎樣的?
兩點分別位于南、北兩半球,南半球各點都在北半球各點的南方,北半球各點都在南半球各點的北方,東西方向的判斷按上述三種情況分別判斷。
(2)兩點既不在同一經線上,也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分步判斷。
(3)以極地為中心的地圖方向的判斷
在以北(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指向中心的方向都是北(南),其余方向均為南(北)越接近中心,北(南)緯緯度數越高;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為東,逆著地球自轉方向為西。判斷東西方向時要選擇劣弧段進行。
(4)若兩點不在同一幅地圖上,先將兩點轉繪到同一副輔助圖上,再進行判斷。
思考:有A(70°N,150°E)B(20°S,20°W),A點在B點的什么方向?B點在A點的什么方向?
澳大利亞的首都位于美國首都的什么方向?印度的首都位于英國首都的什么方向?
(四)圖例和注記
圖例是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注記是用來表示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高山、水深的數字。要認識常見的圖例。
二、地形圖的判讀
(一)地面高程的計算方法
1、海拔:陸地上某一點高出海平面的
垂直距離,單位是米。
2、相對高度:陸地上某一點高出陸地
上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單位是
米。如右圖:
思考:秦嶺太白山頂高出渭河水面的垂直距離是?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和等深線
什么叫等高線、等深線?
等高線(等深線)的高程從海平面算起(海平面高程為0米),陸地上高程為正數,海洋中為負數;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就是海岸線;200米區分平原和丘陵;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線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程都相等,一條等高線只有一個高程;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閉合;在陡崖處多條等高線可重合或相交,除此之外,等高線不相交、不重合。
2、等高距
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程差。其大小根據地形圖比例尺大小和地形高低起伏狀況確定。如果地圖比例尺大,區域地形起伏較小,等高距可小一些;反之則反。
在同一幅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間的等高距相等。在各條等高線上標出高程數據,稱為高程注記。
3、等高線疏密程度與地形坡度大小的關系。
⑴在同一幅地圖或比例尺相同的不同幅地圖上(等高距相同),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地形坡度小,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形坡度陡。等高線之間間隔均勻,是均勻坡;等高線上疏下密為凸形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則為凹形坡。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相同
⑵在等高距相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圖上,比例尺大的地圖,表示地形坡度大(陡);比例尺越小的地圖,表示地形坡度越小(緩)。
思考:下列四幅圖中,坡度由大到小如何排列?
⑶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地形圖上,若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反之則反。若等比例尺不同,根據公式坡度=等高距/實地距離=等高距x比例尺/圖上距離,計算出坡度(圖上距離可量出),再進行比較。
⑴山頂:等高線閉合,高程由中間向四周降低。示坡線畫在等高線的外側,示坡線指向海拔低處(如圖A)。
⑵盆地:等高線閉合,高程由四周向中心降低,示坡線畫在等高線的內側(如圖B)。
⑶山谷:等高線不閉合,尖角指向海拔高處(不是尖角指向上方,尖角指向上方只能說明尖角指向北),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山谷線與等高線垂直相交(如圖C)。
⑷山脊:等高線不閉合,尖角指向海拔低處(不是尖角指向下,尖角指向下方只能說明尖角指向南),山脊線也叫分水線,山脊線與等高線垂直相交(如圖D)。
⑸陡崖:多條等高線在此重合(如圖E)。
⑹鞍部:是山谷等高線最高處,山脊線最低處(如圖F)。
⑺平原:其等高線稀疏,等高線高程在200米以下(如圖M)。
⑻梯田:等高線比較平直且疏密相間,等高距很小,一般只有幾米(如圖N)。
5、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⑴根據圖中最大、最小值以及數值變化情況判斷區域地形類型及地形起伏狀況(起伏大小;地形傾斜方向)。
⑵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地形坡度大小和坡面類型。若某坡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稀疏,則該坡為凹形坡;反之為凸形坡。
⑶根據等高線的彎曲方向判斷地形類型(山脊;山谷;鞍部);根據等高線的延伸方向判斷地形延伸方向。與等高線垂直方向為坡度最陡方向,水流方向與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
確定等高線彎曲部分為高值區還是低值區,一般采用垂線法和切線法。
垂線法:在等高線圖上彎曲最大處的兩側作各等高線的垂線,方向從海拔高處指向海拔低處。若箭頭向中心處輻合,則等高線彎曲處與兩側相比為低值區;若箭頭向外圍輻散,則等高線彎曲處與兩側相比為高值區。
切線法:在等高線圖上彎曲最大處作某條等高線的切線,比較切點與切線上其他點的數值大小。若切點數值小于其他點的數值,則該點為低值區;反之為高值區。(如圖)
⑷根據等高線上的數值及等高線疏密狀況判斷地形類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等)。
⑸在不同等高線圖上,不能直接根據等高線疏密程度判斷坡陡大小。要根據不同等高線圖的比例尺、等高距計算出各自的坡度大小,再比較(坡度=相對高度/水平距離)。
⑹局部小范圍等高線閉合:若有幾條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山頂、盆地、洼地;若兩條等高線間有一條閉合等高線,要注意該閉合等高線的數值。如果閉合等高線的數值和海拔較高的等高線高程相等,則該閉合等高線區域可能是山坡上的小丘。如果閉合等高線的數值和海拔較低的等高線高程相等,則該閉合等高線區域可能是山坡上的小洼地,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圖)。
在不同的等高線間著上不同的顏色,即我們常用的彩色地形圖。陸地上用暖色調表示不同的高度,海洋中用冷色調表示不同的深度。
地圖的選擇與圖上作業
(一)正確選擇地圖
1、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
地圖的種類很多,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2、選擇適當比例尺的地圖
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大的表示實地范圍小,圖上內容越詳細;比例尺小的地圖表示實地范圍大,圖上內容越粗略。
經緯度間隔相同的地圖上,緯度越高,每格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小;緯度越低,表示的范圍越大。在圖幅大小相同,緯度大致相同時,經緯度間隔相等的網格的面積越大,則比例尺越大;網格面積越小,比例尺越小。
如果要進行圖上作業,要選用比例尺大的地圖,如果只需要了解地理事物的大致分布,選用比例尺小的地圖即可。
隨著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地理信息的獲取和呈現方式多樣,方便了我們選擇和使用地圖。
(二)在地形圖上作業
1、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上斷面的地勢起伏狀況。
⑴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需要選擇剖面線。
⑵確定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一般與原圖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通常比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
⑶在圖紙上畫“水平線段”與剖面線等長且相互平行(保持水平比例尺不變)
⑷從“水平線段”的端點引垂線做標高尺,并按垂直比例尺作出水平標高虛線。
⑸把剖面線與等高線的各交點,按水平比例尺轉繪到“水平線段”上,即可得出相對應的各點。
⑹自“水平線段”起向上引出各對應點高程的垂線,即可得出在水平標高線上得出與高程對應的各點。
⑺把各點用光滑的曲線連接起來(注意如果相鄰兩點高程相同,中間要順著地形走勢畫出虛曲線,曲線最高處或最低處不得高于或低于一個高程點)。
2、確定某剖面圖所對應的剖面線的一般步驟
⑴可粗略的觀察剖面線所經過的大的地形部分(如山峰、鞍部、陡崖)所穿過的最高等高線、最低等高線等,看剖面圖是否與等高線圖相吻合。
⑵注意觀察剖面線與等高線交點中的一些關鍵點,如起點、中點、終點等,看這些點在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與剖面圖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⑶注意觀察剖面線與最高或最低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在剖面圖上是否得到正確的反映。剖面線與最高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應小于最高等高線的高度與等高距之和,而與最低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應大于最低等高線的高度與等高距之差。
3、根據等高線確定兩點間的通視情況
⑴過兩點做直線段(剖面線)
⑵沿所做剖面線作出地形剖面圖
⑶根據剖面圖進行判斷。若兩點間無高出視線的障礙,則通視,反之不通視。
4、陡崖處相對高度的判斷
根據等高線的重疊情況可判斷崖頂到崖底的相對高度,重疊的等高線中最高數值減去最低數值為陡崖的最小相對高度;最小相對高度加上兩個等高距即為陡崖的最大相對高度(比這個數據略小)
5、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應用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或地形剖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山脈走向、陰坡、陽坡等特征,綜合分析氣候、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⑴判斷水系、水文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如亞洲的水系、海南島的水系等),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如剛果盆地中的剛果河),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嶺,山谷常有河流發育,等高線穿越河谷時向上游彎曲,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水流速大;陡崖處有時會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還與流域面積和所處的迎風坡、背風坡有關,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沖積扇。
⑵判斷氣候特征
海拔高的地區應考慮氣溫的垂直變化,山地應考慮迎風坡、背風坡的區別(主要是對降水的影響)。盆地、谷地不易散熱,易出現大氣污染事件,盆地有時也容易引起冷空氣的滯留等。
6、根據地形狀況進行區位選擇
常見的綜合問題是以地形圖為背景,要求在圖上設計、選擇所需的“點”“線”“面”,以及給予科學的分析評價。
⑴選“點”:要根據要求考慮所選點的位置、海拔及周圍環境等。如選擇氣象觀測站,就要選擇地勢適中、地面較開闊、周圍沒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點。海港碼頭應選擇海水較深且避風的海灣,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避免造成航道淤積。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的地方。
⑵選“線”:主要有交通線(公路、鐵路)、引水線和輸油管線的選擇等。
選擇交通線的基本要求: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的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地下喀斯特地形區、地質不良區等地帶。通往山頂的公路,往往需建盤山路,一是可以減小修路的工程量,二是道路比較平坦,利于車輛行駛,三是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在兩點間修建纜車索道,在計算其長度時,不僅要根據比例尺算水平距離,還要考慮到兩點的高差。
古代城墻常沿山脊線修筑.
在選擇引水路線時,首先考慮水從高處往低處流這一要求,再結合距離的遠近確定較合適的引水路線。
選擇輸油管線時,要使線路盡可能縮短,還要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⑶選“面”:主要有確定水庫匯水面積及壩址;選擇適宜開辟梯田的地區;選定工業區和居民區等。
選擇水庫修建方案時,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慮地質等的條件下,一般選擇有較大集水區的盆地(洼地)地區,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壩高受等高線高程影響,壩長受出水口寬度影響。
開辟梯田,應選擇滿足坡度平緩、有灌溉水源及附近地區修建水庫后不能被淹沒等條件的地區,梯田應沿等高線修建,坡度大于25°的地區不宜修梯田
高中地理復習方法是什么
一、讀圖、析圖法
圖是地理學習中的關鍵,地理復習中的圖包括各種地圖、等值線圖、剖面圖、統計圖表、系統聯系圖、綜合景觀圖、原理示意圖、地理模式圖、地理漫畫等等,在這里重點談一下地圖的分析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一語言,在某種意義上說,其重要性要勝過文字的描述。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地理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抓住了地圖的閱讀、理解、分析和應用,就抓住了地理復習的關鍵。
(一)養成讀圖、析圖、用圖的習慣
在復習中,凡是能夠在圖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如:地形、氣候、河流、物產、城市規劃、工業區布局等等),都應該通過對地圖的分析來掌握,并把相應的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變記文字為記圖,把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形象的圖形。使記憶更牢固、更持久。
(二)掌握地圖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時,首先要分析這個地理事物是點狀、線狀還是面狀。如果是點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就著重從它的歸屬來分析,如一個工業城市是一個點狀的地理事物,在復習時,我們可以分析它屬于哪個國家、哪個大的工業區或工業帶、哪些交通線的交匯處、哪個地形區、氣候區、布局模式等等,從歸屬的角度來分析它;如果是線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側重分析它做為邊界的特征及意義,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兩省的分界、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秦嶺-淮河界線更是典型:溫度帶、干濕區、南北方、水旱地等等,還可以從延伸的角度來進行知識點間的聯系,如:某鐵路線上有哪幾個特大城市、工業區、地形區、氣候的干濕區等等;如果是面狀的地理事物,主要從相鄰或包含關系考查其相互關系。這樣,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層層分析、點點聯系,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圖,鞏固相應知識。
(三)抓住特征,層層深入地剖析地圖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關系,如相鄰關系、包含關系、重疊關系等,在識記地理事物時,注重分析該事物與周圍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分析待掌握知識點所在地區的地圖特征及其與這些特征的聯系,用形象而簡明的特征符號,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起來,使該知識點與這些特征結合為一個整體,可以降低識記難度、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形象思維和聯想能力的發展。
如在復習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群分布知識時,應注意到五大湖群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且總體上呈漢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為密歇根湖,且完全屬于美國,一捺為其余的四個湖泊-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這一捺同時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線。這樣,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知識系統,將知識要點圖形化,促進了知識在不同形式之間的轉換和創新思維的鍛煉。
高中提高地理成績的竅門
熟悉課本
學好地理最主要的就是要熟悉課本,地理當中有很多的知識都是和書本有關的,有很多的同學在學習地理的時候,不太注重地理課本,指向去做題,這樣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只有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去提高自己的成績。
熟悉地圖
地圖貫穿地理整個知識點,地理當中的大部分題都是和地圖相關的,我們在學習地理的時候,有很多的老師就說,只要你把地圖掌握清楚明白,你的地理分數已經在70分以上了,由此可見底地圖的重要性,我們要想學好地理,必須有固定的時間去學習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