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沖刺復習重點
等高線地形圖問題
1.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相對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的理由:交通線路的選擇: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交通線路的修建一般往往與等高線平行,即“之字形”(盤山)線路。
答:原因:可減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對平坦,有利于車輛安全行駛;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從地表經過山區,往往選擇從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
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
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地形、地勢問題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類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為主【最多寫兩種】;
(2)地勢特征:哪邊高哪邊低?或哪邊向哪邊傾斜?
(3)海拔高低、地勢起伏大?。汉0斡枚棵枋觯貏萜鸱孟鄬Ω叨却笮?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類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區的經濟發展特點是什么?
主要體現在農業上:平原以種植業為主;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山地以林業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業為主;盆地內部和平原一樣,周圍和山地一樣。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業發達;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業不發達。
工業要看當地的資源、交通、市場……,相對受地形影響較農業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
(1)緯度位置:觀察是否有重要緯線穿過。通過重要緯線判斷所處的五帶。
(2)海陸位置:周圍的海(或洋)及相應的方位。周圍的國家(或地區)及相應的方位。
自然災害問題
1.自然災害分類:
主要自然災害有:(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
(1)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泥石流、山體崩塌、山體滑坡)。
(2)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寒潮)等。
(3)生物災害:主要有蟲災、鼠災和農作物病害。
2.自然災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災情預警系統。
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以及減災意識。
對于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應針對人類不合理活動加以治理。
生態環境問題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黃土特性:黃土結構疏松,易溶于水。
B、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
人為原因: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檔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澇災害發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勢低平;
B、河流流域面積廣,匯水面積大,尤其是夏季風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流量劇增。
人為原因:破壞植被,陡坡開荒,圍湖造田。水土流失嚴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澇災害防治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彎曲段裁彎取直,加固堤壩,修建分洪蓄洪區。
3.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
B、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
C、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
E、氣候異常。
人為原因(荒漠化的主導因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體措施:
合理利用水資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控制人口增長。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并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后,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回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o--60o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o--55o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云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高考地理沖刺技巧
1.錯題分析:一方面,就是把你前面做過做錯的題重新拿出來整理,再做一遍。分析當時出錯的原因,錯題反映 出來自己哪些知識薄弱,從錯題中分析一些我們應該有的答題思路,領悟答題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就是真題再做。
2.回歸原理:讀課本,學生可以選擇教材、考試說明、課程標準等多種渠道。目前考生還應該做的就是回歸教 材,這個時候要仔細把書上的內容讀一遍,地理書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和區域性強。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注意答題的嚴謹性
地理高考的答題是有要求的,要求條理清晰,文字準確,邏輯嚴謹。因而,考生答題的時候就要學會用地理語言規范的答題,不然容易失分。畢竟,有的考生客觀題沒什么問題,一到文字表述題的時候就到處扣分,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用地理語言規范的答題。考生平時的時候就要牢記課本語言的表述,而不是用自己的話去答題,以此養成良好的習慣。
重視地理的地圖
對于地理這門科目來說,地圖是十分重要的,很多考高試題都是以地圖為切入點的,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面都有體現。因而考生平時就要重視地理地圖,更加要鍛煉自己在讀圖、默圖、填圖甚至描圖訓練這些方面的能力,多做一些相關練習,提高自己解題的能力??傊?,地圖在地理這門科目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地理高分技巧
答卷前瀏覽試卷,做到胸中有大局
考生在答卷前,最好把試卷從頭到尾看一遍,這樣可以對試題的數量、類型、難度、分值分布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合理安排答題時間和答題順序打下基礎。
在答題順序上,以自己的習慣為主。地理卷有16道選擇題,建議先做選擇題,16道題一次性做完,涂卡。非選擇題方面,建議按順序答題,但如果某個科目復習得特別好,得分把握比較大,也可以先做。注意那些對自己來說最難、最耗時、最沒得分把握的非選擇題要放在最后做,避免破壞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