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識點必備
2、在衛星云圖中,白色表示云區,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云層厚的一般是陰雨區。
3、制作天氣預報主要是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地理信息技術完成的。
4、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量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5、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稱為氣溫日較差,氣溫日較差晴天大、陰天小,內陸大、沿海小。一年內的最高月均溫與最低月均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氣溫年較差內陸大、沿海小,中緯度大,高低緯度小。
6、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這是因為不同的緯度接受的太陽輻射多少不同;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7、降水是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結物的總稱,包括液態的雨,固態的雪、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氣象部門根據單位時間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級。
8、世界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存在差異。赤道降水多,兩極降水少,溫帶地區沿海多,內陸少;南北回歸線附近降水一般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少。
9、地形對降水分布的影響,表現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0、氣候一般包括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準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口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高考地理必背的基礎知識點: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提高地理成績的方法
想學好地理就必須會看、會用地圖。把繁雜的文字信息通過地圖反映出來,清晰明了便于記憶。提高自己的識圖能力,能夠準確辨識地圖給出的信息并熟練運用。
記憶是掌握知識的基礎,熟練運用才是根本。高中生的主要目的是做題提高成績,所以就得通過做題來鞏固理論知識,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
考前最后幾天怎樣復習地理
學生臨考沖刺階段進行的知識自主整理,不同于之前的第一、二輪復習,不宜面面俱到,而要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從高頻考點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循環、地質循環、人口、城市、工農業、交通、環境保護、國土整治等主干知識中,選擇自己比較薄弱的某個或某幾個知識主題進行圖譜式的梳理,或者選擇某一地理事物,以此為中心,關聯不同章節、不同模塊的知識,以完善知識框架體系。
如以交通為核心概念進行主題知識整理時,可立足于產業角度展開,分析區域交通運輸的建設和交通網的不斷完善對區域內工業、農業、商業等產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影響,同時分析交通促使不同地區之間人口、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對區域間人口遷移、跨區域資源調配和產業轉移的影響。
這樣進行知識框架的重構,有助于將必修Ⅱ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識——人口、城鎮和產業等不同章節零散的知識整合起來。另外,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影響著交通的布局、走向和疏密度等,交通要素又是架起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聯系的復習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