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備知識點歸納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
晝夜現象——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區晝夜長短產生周期變化的現象。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地理必背知識點
鹽度和洋流
⑴鹽度比較高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很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⑵鹽度比較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⑷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地質地形
⑴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于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后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農業
東亞沿海地區農業發達的原因?(提示:從地形、氣候、土壤、人口、歷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便于耕種。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于農作物生長。
土壤:肥沃。
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高考地理解題易混知識點光照與熱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時數的多少,而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主要與晝夜長短、天氣、海拔高度有關。通常太陽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時數越長,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區,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單產高,比如新疆的長絨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熱量——是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它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一個地區的熱量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來說,緯度低,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熱量高;緯度高,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少,熱量低。熱量狀況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溫度。 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
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
時區——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采用的標準時間,即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國際標準時間——即0度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或中時區的區時。
地理簡答題解答注意事項
1、防漏答的技巧。回答簡答題盡量少而精,不要重復啰嗦。但如果沒有把握,怕把知識點漏答,根據目前高考簡答題的評分標準,這時少答不如多答,把把握性大的知識點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識點放在后面。
2、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要盡量做到具體詳細,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沒有把握的話可以適當地模糊,如某地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它位于哪兩大板塊交界處,你可模糊解答:它位于兩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千萬不要呈現與該地無關的板塊名稱。這樣會自露馬腳,影響得分值。
3、條理清楚的技巧。凡出現問"什么的原因""什么區位優勢""什么問題的分析"等問題,回答問題的思路基本上很穩定,大多是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兩方面去分析回答,如自然方面是從"位置、氣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一個因素答一段作為一個要點,這樣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千萬不要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段落,讓評卷老師看不清你到底答了幾點,這樣很容易造成有些要點你答對了卻得不到分。
高中地理復習方法
1、以書本為“本”,緊扣教材對主干知識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加強地理規律與區位原理的歸納。應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規律是:
五大地理規律:即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地殼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四大區位理論:即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區位理論。
2、通過讀圖訓練,加強區域定位:讀圖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考生要學會運用經緯度、海陸輪廓形態、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區邊界等方法進行區域定位。特別要對考綱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國家,以及中國主要區域重點復習。把高中系統地理和初中區域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建議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手不離圖,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規律都落實到地圖上。
3、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但要防止“題海”戰術。教師應該精選資料,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規律。
4、關注時事熱點:農業、能源、交通、金融與貿易等焦點問題。這些都會成為地理命題的背景材料而應該加以重視。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1、一定要保持題量訓練
在最后階段的復習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實基礎知識,對考綱要求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運用,搭建起一個知識框架,形成地理思維、知識運用及知識遷移能力,并最終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科技能和素養。
在最后階段的復習中,考生還要保持一定題量的訓練,通過訓練、歸納、總結來提高自己復習的效率。通過做題,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題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過對近年高考真題的研究,還可以熟悉高考命題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題不能盲目,而應該有選擇性地挑選比較有典型性的題目進行訓練,并且結合課本對這些典型題目中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以加強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高考試題中所考的知識點,全都來源于課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對課本這個解決問題的“鑰匙”給予足夠的重視。
2、提高和培養地理技能
在這一階段的復習中,考生起碼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技能:
第一,重視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包括讀圖、繪圖的能力培養,表格信息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考試技能。做到腦中有圖、胸中有圖。考生一定要多動手動筆,加強考試技巧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手腦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
第二,要強調地理信息能力運用。地理試卷中大部分題目都有圖或表,要求考生能夠從圖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顯形或隱形的地理信息),并運用地理信息解答問題。要充分挖掘題干,在吃透題干提供的顯性信息基礎上,還要充分挖掘題干中所蘊含的隱性信息,保證答題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考生平常要多關注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地理;關注時政熱點,關注熱點問題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國際旅游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昌江核電站、海南生態島、東環鐵路等內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試題只有源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