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為深化高等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
《綱要》明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綱要》強調高等學校要堅持育人導向,堅持面向全體,堅持改革創新,構建面向人人的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綱要》規定公共藝術課程包括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實踐類等三種類型課程,課程設置要體現完整性、連貫性、系統性。要求高等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推進機制,加強課程整體設計,規范教育教學活動。鼓勵高等學校開發公共藝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美育實踐基地,積極培育優秀成果和名師工作室。落實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材建設主體責任,做好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研究、編寫、審定、使用等工作。
《綱要》要求高等學校制定實施公共藝術課程工作方案,建立由校級領導負責、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公共藝術教育教學部門具體實施的公共藝術課程工作機制。加強公共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公共藝術課程教師人數不低于在校學生總數的0.15%。建好配好滿足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館設施設備。
《綱要》提出實施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自評和年度報告制度。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評價與督導指標體系,定期對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開展評估、督導。
藝術課程有什么
藝術課程有雕塑、繪畫、美術學、攝影、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文物鑒定與修復、美術館管理、美術理論與批評、藝術品經營與拍賣、服裝設計與工程、文化藝術管理、美術史論、設計史論等。
藝術課程的特點
1、在目標定位上,藝術課程是一門人文課程。藝術課程要運用藝術感人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引領可以引導教師走出藝術教育的誤區,走出技能訓練的怪圈,使藝術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整體素質的任務。
2、在課程的設計上,藝術課程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學科直接的連接與相互滲透使傳統的分科教學轉變為多門藝術學科的構通和融合。
3、在學習的內容上,藝術課程由偏重藝術知識技能傳授的逐段遞進,轉向強調學生藝術整合能力和多種文化素養的培養。
4、在教學的方式上,藝術課程由偏重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和訓練,逐漸轉向強調教學中的“雙主體”互動關系以及學生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
5、在評價上,藝術課程由過于強調級化考試甄別、比賽獲獎選拔的評價方式,轉向著眼于提高每個學生藝術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的評價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成就感。
藝術類前景怎么樣
第一,重視美術課學習可以拓寬就業渠道。
美術(造型和設計)大學生畢業就業機會遠遠優于單一學習文理科的畢業生,學習美術具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有的家長聽別人講:“學習美術將來只會畫畫,其他什么都干不了”。這是10年前的片面理解。
具體分析如下:
據統計,僅北京市近幾年每年就消化掉15萬美術類大學生,就業方向包括影視、建筑、裝修、服裝、印刷、雜志社、電視臺、報社、廣告策劃、動漫、網絡設計行業、拍賣行業和各大企事業單位等,都需要大量的美術人才。
第二,選擇任何職業的成功與否,主要在于自身的諸多因素,主觀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目前來講,職業工資雖然有標準,但地域差別也很大。自由職業的工資靈活浮動性強,做好也許會收入更高一些。
藝術生以后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藝考生畢業后可以從事教育、設計、研究、出版、電視臺、編輯、表演等方向。藝術生可以選擇的方向是很多的,就看藝術生學的是什么專業,將來想做什么工作,但是前提是你能把你的專業學習好,達到精通的狀態,這樣能更好的就業。
藝術生在選擇專業上是很迷茫的,其實藝術生可以從事戲劇影視,或者是播音主持等專業,這些專業的就業前景是比較好的,很多人因為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專業,導致了自己畢業后就業困難的現象,不要執著于你自己學習的本專業,你要根據你自身和社會的實際情況而選擇畢業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