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校參與香港文憑試收生計劃
2023/2024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比上年增加3所院校,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浙江傳媒學院,提供的課程各具特色。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參與文憑試收生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依據文憑試成績擇優錄取香港學生,免去同學參與內地聯招試的需要。
發言人表示,教育局鼓勵香港學生通過該計劃到內地升學,把握機會認識國家最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面貌,以規劃往后的發展路途。教育局會繼續與內地商討,邀請更多內地知名學府參與計劃,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升學途徑以及融入國家發展的機會。
教育部于2011年宣布63所內地高校對香港學生豁免內地聯招考試,并于2012年開始推行。
港校自主招生,在提前批錄取
一般從二月份開始,香港高校的招生報名信息開始公開,一直持續到5月底或六月初。
學生需要獨立向學校提出申請,待高考成績公布后,香港高校安排申報考生在約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面試,再結合考生高考成績進行綜合考量、鎖定擬錄取名單,于高考統招開始前就會發出錄取通知書,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錄取結束。
當然,這一方式也是避不開高考成績的。
國際生路線
這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講的一條升學路徑:以國際課程的成績進行申請。
大部分學生通常以IB課程、A-level(英國高中課程或叫預科課程)或SAT(俗稱美國高考)成績,外加雅思或托福等英語成績申請報考。
擇校菌觀察發現,學習A-level課程的學生考香港高校的所占比例更大一些。或許這與香港曾經與英國有過一段歷史淵源有關,香港院校對英國的教育還是比較認可的。
還有一部分學生高中學習的是DSE課程,參加香港高考,以此成績報考港校,此類考生又被稱為自修生。
香港高考核心科目的考試難度不低,內地生雖在語、數方面有一定優勢,但鮮少接觸通識教育,英語水平通常也不及香港學生。
自2012年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后,以自修生身份報考港校的人數極少。所以,內地生若以自修生身份參加HKDSE及報考港校,須權衡當中的利弊。
副學士申請
一些香港的大學推出副學士課程,為內地生提供另一種升學途徑。比如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
副學士課程一般學制2年,獲得副學士文憑后,可以憑副學士成績申請香港本土大學或者國外的大學,并且可以直接申請入讀大三課程。
一般應屆生高考只要分數超過二本分數就可以申請,不過副學士一般是全英授課,對學生英語要求比較高。
哪21所高校招收內地考生
可面向內地招收本科及以上學生的香港高校有15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東華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可面向內地招收本科及以上學生的澳門高校有6所: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旅游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澳門城市大學。
香港大學簡要介紹
香港大學有十所學院,課程涵蓋建筑、人文、牙醫、教育、工程、法律、醫學、理學、社會科學、經濟工管等范疇,以英語為教學語言。
香港大學的學科非常齊全,包含10個學院,41個本科學位,除獸醫學外,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港大有很多專業學位,像法律學、醫學、牙醫學、建筑學等,在香港大學讀完以后,便獲得相當程度的專業認證,可以直接執業。
香港大學是一所非常國際化的大學,辦學以來一直堅持全英文教學。學校的教研人員面向全世界招聘,像歐洲、英國、美國等,現在學校教授約60%來自海外。在校生大約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港大與全世界的不同的大學有多種合作,造就了港大國際化的氛圍。
香港大學的入學條件及要求
香港大學將考生的實際高考總分、英語水平、面試表現以及配合相關課程的具體要求作為錄取的評判標準,并擇優錄取。
1、申請人的高考總成績
一般來說,考生實際高考成績(不含任何加分)至少要達到本科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一本線”) 。
2、申請人的高考英語成績
港大要求考生的外語考試語種必須是英語。高考中,以150 分為標淮滿分計算,考生必須達到120 分或以上,而135 分或以上的英語成績是港大獎學金的敲門磚。
3、申請人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如獲面簽資格)
學生面試表現,港大采用英語為面試語言,考察考生綜合能力,要求考生在溝通表達、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有不俗的表現。考生僅有數周時間準備港大面試,據歷屆申請港大學生評價,面試環節是內地學生入讀港大的最大難關。
4、加分條件
申請人如在其他學術領域有出色的表現,例如在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獲一等獎,港大在甄選時將作適當加分。
港澳臺高考怎么考
香港:要考一個月
香港的“高考”即“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簡稱“文憑試”。
“文憑試”在每年的四月、五月舉行,時間長達一個月。科目有四門主修科目加兩門選修科目。主修科目包括:中文、英文、通識和數學;選修科目可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中國歷史等科目中選擇兩門。考試成績還有一部分來自學生的“平時成績”,該成績占比15%至30%。“文憑試”成績評核從1到5作為每科的評核分數,其中前10%成績優異的考生可獲5____級,成績次佳的30%可獲5__級。入讀香港傳統八所大學的實際錄取分數線在22分左右。
考試的難度如何呢?“文憑試”不分文理科,學生可任選科目進行修讀。一般來說,文科(地理、歷史等)所考內容較強調邏輯思維,不如內地考試般強調背誦,以“中國語文科目考試”為例,考試由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和綜合能力考核共五部分組成,考查學生思考、理解概括、口語溝通等能力,考試時間總共6個小時;理科相對來說比內地要淺。但千萬不要以為在香港上大學就容易了,因為香港本地高校較少,所以淘汰率不低。據統計,香港每年都有數萬考生申請升入大學,而香港本地高校每年能提供的學位只有1.5萬個左右。另外,“文憑試”考試長達一個多月,這個周期大大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壓力。香港有關考生壓力調查顯示,應屆考生壓力平均為7分,一成四考生認為壓力爆表。主要壓力來自時間不足、臨場發揮、擔心出路、家長期望等。
總體來說,“文憑試”綜合評價體系全面,重視學生素質能力考評,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志向選擇科目學習,而且盡管考試每年一次,但香港各院校基本接受不同年份成績合并,過去1至2年內成績都被視為有效,錄取靈活。
澳門:“四校聯考”
澳門考生需要參加的考試是“澳門四高校聯合入學考試”,簡稱“四校聯考”。四所學校分別為: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游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是澳門本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也是最優秀的國際化大學。
“四校聯考”聯合了四所高等院校入學考試中四科(中文、葡文、英文及數學)的考試科目及考核內容,四科以外其他科目的考試或面試,則由四校自行安排。四校根據各自課程的入學標準錄取學生。
與內地不同的是,澳門考生必須在高校網站上辦理報名手續,繳納報名費之后,高校才會發給考生“聯考準考證”。考生可根據各個高校的要求,在規定期限內向高校提出豁免聯考申請,如果成功免試,則會在準考證上出現“已獲豁免考試”字樣。
有些高校有“直接入學”名額,考生可以同時申請“直接入學”和“四校聯考”,聯考并不會影響各個高校的招生政策,也并非唯一的錄取方式。
由于聯考并非統一入學分發,考生仍可同時獲多間高校錄取而作出入學選擇。
澳門聯考與香港的“文憑試”不同之處在于,聯考成績只適用于報讀當年的相關課程,不可以保留成績。倘若考生被錄取后因特殊原因暫時無法入學,可按有關高校的規定及程序,提出保留學位的申請。
臺灣:“多元入學”
2002年以后,臺灣地區采用“多元入學”的方案。為減輕學生壓力,大學招生主要依托“學測”和“指考”,配以“繁星計劃”、“推薦甄選入學”、“特別身份學生優待入學”等其他手段幫助學生順利入學。
每年一月底到二月初的“學測”,即“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相當于“提前批”考試,大學可依據自身辦學特色、專業需要預先設立考試門檻,再將符合標準的高中生集合統一考試。如果錯過“學測”,還有七月份的“指考”,即“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有中文、英文、數學等10科,學生可以自身專長選擇科目。各大學在錄取學生時,再按照不同學科的需要乘以加權百分比,分別計算報名學生的排名以決定最終結果。
臺灣“學測”采用“級分制”,考試內容是課本的基礎知識,不做過度延伸,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可謂是大大降低了考生的風險。但是頂尖高校的競爭非常激烈,五門課成績都要非常好,還要經歷面試等較麻煩的程序,耗時較長。
如果錯過了每年一月份的“學測”,那么就得參加“指考”了。因“指考”難度較高,被不少臺灣學生視為“地獄”。近幾年,臺灣參加“指考”的考生逐漸減少,再加上臺灣各種交錯的錄取手段給予優惠,極少出現對優秀人才的遺漏和錯失現象,即便如此,學生和家長對于“指考”的抗議仍不間斷,認為“指考”給學生帶來了不人道的壓力。此外,像臺灣大學這樣的名校依舊難求,“指考”放榜后,各科狀元會被媒體“熱捧”。由于“學測”和其他升學方式的比例增加,參加“指考”的考試人數逐年降低。
臺灣高中學生面對“高考”心態稍為輕松平靜。特別是那些率先通過“學測”和推薦入學的學生,就會在空閑的半年里培養興趣愛好,然而,要參加“指考”的學生就沒有那么好運了,一般也會感到壓力很大。
考試不僅考學生,甚至也要考家長。有媒體揶揄在臺灣上大學“十分容易”,臺灣的“多元入學”是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呢?業內人士表示,這部分負擔轉嫁給家長,變“多錢入學”了。由于個人申請的報名費每次1500新臺幣,學生報6次就9000塊,這還不包括一些雜費以及奔波各校參加筆試、面試的交通、住宿費。有時候家長還要陪著學生一天之內南北奔波趕場,申請三個月下來人仰馬翻,花兩三萬新臺幣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