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是那么的真實,仿佛就在眼前——是溫馨閑適,安詳美好,卻因種族的分歧支離破碎,令我最初懷著的美好想象泯滅在罪惡的戰爭之中。從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我從中看穿了友誼的脆弱不堪。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關乎了阿米爾與哈桑之間密不可分的友誼,關乎了親情,更代表忠誠,代表了愛!從哈桑和阿米爾一出生,命運就已開始輪回,他們注定被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標簽”分隔開,但這從未讓哈桑對阿米爾的友誼和忠誠受到影響,當哈桑說出“為你,千千萬萬遍”時的那種真摯,那種堅定,超越了他們之間任何的束縛,更感動了阿米爾,可阿米爾卻是一個懦弱的人,他不敢為別人甚至是自己挺身而出,總讓哈桑來避免麻煩,甚至說是讓哈桑無時無刻不扮演這“替罪羔羊”這個身份,我憐憫哈桑,對阿米爾十分不屑,更令我惱怒的是,他竟然將哈桑與他的父親逼出了他的家,自己也隨著父親逃亡到了美國……
時光飛逝,阿米爾經歷了許多磨難,轉眼30多歲的他已是成熟的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家庭,可是,當拉辛汗打來的一個意義非凡的電話,阿米爾的人生和自我改變了——“這有條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這么說的。拉辛汗希望阿米爾找到哈桑的孩子,但哈桑已經被槍決,孩子需要你照顧。還有一個驚天的秘密:哈桑與阿米爾師兄弟,阿米爾知道了這個消息,一時已經反應不過來,終于,做完了思想斗爭,他踏上了人生一條最意義非凡的路——尋找哈桑的兒子。阿米爾的挺身而出感動了我,是我誤解了他,他同樣敢為自己挺身而出……
在最后一次追風箏的清晨,他帶著哈桑的兒子,勇敢的追向一只藍色的風箏,并說道:“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最終救贖了自己,結局是那么美好,很開放,令人心曠神怡……
生活中,我想到了自己,卻發現,自己甚至不如阿米爾,我也是個懦弱的人,不敢挺身而出,只是等著機會的來臨,不敢于救贖自己的錯誤,在一些爭吵過后不敢承擔責任,即使自己想和對方和好,卻不敢開口,等著對方先道歉,然后再大度的欣然接受,我很少為自己爭奪機會,我要學習哈桑,學習阿米爾,為自己挺身而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2
兩天讀完了,很快,雖然是小說,看完就在想,如果阿米爾當時沖了出去,能否制止啊塞夫三人對哈桑的傷害,或者就算不能制止,結局是否會改變。同事他的父親為什么至死都沒有告訴他關于哈桑和自己的秘密,而是由他的好友拉米爾揭開了謎團。
當然也在懷疑,懷疑是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作為小孩子的阿米爾是否被描寫的太過功利,自私,似乎表現除了不屬于童年小孩該有的那種大人小心眼,即使他出生在富人家庭,可畢竟哈桑是他童年最重要的玩伴。所以,我甚至覺得,在書中阿米爾被告知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兄弟這一個線索是否需要,書中,阿米爾是知道后才看哈桑寫給他的信的,最后決定去找他的侄子。
我們來個如果,如果卡勒德。胡賽尼沒有安排這樣的驚天秘密,而是直接在阿米爾講完他如何找到哈桑事后給了他哈桑親手寫的信,阿米爾最終會不會回到家鄉去尋找這個自己曾經深深傷害過的好朋友的侄子呢?在我看來,雖然沒有了親情的羈絆,卻更加深刻了小時候錯誤對現在內心的折磨,以及友誼的彌足珍貴。當然,這是我的如果。
這里,又突然腦子里冒出了魯迅筆下那個月光下的潤土了。
文章中說“到最后,總是這的世界贏得了勝利”,于是所有都成了世界的孤兒,失敗的寵臣,故鄉、童年、回憶……美好的事物都被遠遠的拋棄,留下滿地傷痕,也給所有人一刀,這刀痕至死都留在人心中無法抹去。宗教給了信仰著內心的寧靜,可是,宗教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深如深淵,就算滴再多的淚水與血也無法在這深淵中蕩起回聲。
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的權利。極端種族主義者對信眾說謊,大人與大人之間說謊,大人對小孩說謊,小孩與小孩之間說謊,小孩對大人說謊。
其實我相信,所有的錯都會得到原諒,只要你愿意踏上那“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3
已經是深夜兩點,四周一片寂靜,我依然無法入睡。我仿佛剛剛從一座人間地獄狼狽逃出,心還在慌亂中簌簌發抖。在具有濃厚異域風情的中東音樂漸漸遠去聲中,火紅的石榴暗淡了,一只飛舞的藍色風箏在旋轉中急速墜落,一個小男孩飛奔過一個又一個街巷,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他要去為他的小伙伴追那只即將墜落的風箏。到了街道的拐角處他轉身,雙手放在嘴邊,大聲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后就是他特有的哈桑式微笑--憨厚,羞澀,然而這笑卻錐人心痛。
平實的講述,溫暖細膩的筆法,故事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如此令人手不釋卷。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對主人極其忠誠,多次為他挺身而出,在一次風箏比賽后,哈桑受到了壞人非人的折磨,阿米爾沒有為哈桑出頭,而是躲在街角偷窺,良心的無處安放讓他最終因背叛而栽贓逼走了這個質樸的伙伴。在戰亂中遠走美國的少爺始終無法原諒自己,二十年后他再度踏上滿目蒼痍的阿富汗時,卻發現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但他卻和妻子慘死在塔利的槍下,唯一的兒子流落在塔利頭目手中,備受蹂躪。故事的結尾是阿米爾如何去救這個孩子,同時實現自我救贖。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目,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的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三十年前的阿富汗溫馨閑適,卻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而緊張。他深入描繪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固守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于童年如何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是一部睿智并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并不等同幸福。因為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這部小說的創造難能可貴。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4
第一次讀《追風箏的人》,就有一股強烈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不就是我嗎
幼時的我,也有一個如哈桑般的好友。完全稱得上是形影不離。
可我有一次,帶著他去偷東西。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很刻薄的老婆婆家。平日里,她老是訓斥我們。我們便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報復她。她有一個很珍貴的手表,我們早就覬覦它了。于是,我就去把它偷了。可當老婆婆發現的時候,我卻說是他干的。“他明明白是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包容了我,也許是最終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許就是草叢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書中如是說。
是我在從中作祟,使他遭到了老婆婆的一頓毒打,使他背上了小偷的名號,使他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在世人面前。
我感受到了如阿米爾一樣的恐懼,一樣的愧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直到此刻,那深深的負疚和罪惡感縈繞著我,無論怎樣,難以拭去。
但讀了《追風箏的人》,我幡然醒悟了,此刻還為時不晚。哈桑已逝,朋友仍存。別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后悔。當看到阿米爾鼓起勇氣尋找哈桑時,我再也坐不住了,拿起書,徑直向朋友家追去。
“我追,風吹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早已讀過這本書的他,一看到這本精美橙色封面的《追風箏的人》,心領神會的盯著我,語重心長地說:“我倆之間,無需多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是啊,為你,千千萬萬遍。”
沒有生在戰爭時代的我們應當感到慶幸。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去挽救,去道歉的機會,還不至于懷著負罪感度過一生,抓緊機會別讓它定格成永遠的傷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僅有追到了屬于自我的風箏,我們才能成為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后是一份對人生命運的信服與感激。而對于我們來說,無論那只風箏意味著什么,就讓我們勇敢的地去追吧!
我追。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5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拴著正直、勇敢、善良、忠誠。它是象征我們人格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尋那支風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年少時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他本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卻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因此阿米爾捉弄哈桑之后,盡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后,因為阿米爾的懦弱間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書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后的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喜謊言。他一點點探索,在戰爭中的阿富汗,他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已經離世的哈桑的兒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丟棄了的風箏。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伙伴。好在他還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的。有的風箏是再也找尋不到的'。所以說阿米爾是幸運的。
這也使我聯想到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有時是懦弱地遠離難題,有時盜取別人的方法解決難題,難題于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次好的鍛煉機會嗎?正確的應該是迎難而上。抓住成長的機會,抓住即將遠走高飛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他與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風箏”是殘缺的,而在這“風箏”的背后,附著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算一個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即使后來不顧一切的救贖,得到的也只有殘敗的“風箏”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而罪惡導致的善行,卻是最大的救贖。
在那飄蕩的風箏上有著對人命運的掌控。無論因什么,為什么,我們都應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錯過了花滿枝椏的昨日,也不要錯過今朝。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6
小說《追風箏的人》,故事的起源便是一個阿富汗男孩無法面對由于怯懦所犯的過錯,而選擇了謊言和卑劣,終為自己織就了一生的羅網。人到中年,才選擇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小說里最重要的意象,風箏,既象征了兄弟情誼,也暗示著勇氣。在風箏放飛的過程中,可能血跡淋漓,但只有最終追到風箏的人,才能獲得平靜和安寧。
對于打算讀這部小說的人,我想提出這樣的忠告:如果你不相信靈魂,不相信人天性里有一種清潔功能,那還是別讀為好。
誠如作者所言,"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7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拴著正直、勇敢、善良、忠誠。它是象征我們人格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尋那支風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年少時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他本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卻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因此阿米爾捉弄哈桑之后,盡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后,因為阿米爾的懦弱間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書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后的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喜謊言。他一點點探索,在戰爭中的阿富汗,他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已經離世的哈桑的兒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丟棄了的風箏。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伙伴。好在他還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的。有的風箏是再也找尋不到的。所以說阿米爾是幸運的。
這也使我聯想到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有時是懦弱地遠離難題,有時盜取別人的方法解決難題,難題于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次好的鍛煉機會嗎?正確的應該是迎難而上。抓住成長的機會,抓住即將遠走高飛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他與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風箏”是殘缺的,而在這“風箏”的背后,附著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算一個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即使后來不顧一切的救贖,得到的也只有殘敗的“風箏”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而罪惡導致的善行,卻是最大的救贖。
在那飄蕩的風箏上有著對人命運的掌控。無論因什么,為什么,我們都應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錯過了花滿枝椏的昨日,也不要錯過今朝。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8
不要用一生去贖罪 ——讀《追風箏的人》
有些事情,你做錯了或許可以改過。但有些人你錯怪了,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有一種友誼叫哈桑與阿米爾”,《追風箏的人》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天真,純樸,勇敢而熱愛生活的哈桑。那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他熱愛生活,更熱愛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阿米爾也一直珍視這個和他和他喝一樣奶水長大的兄弟,因為他說過沒有比這更親密的朋友。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但就在那個冬天,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嫉妒與虛榮心,將這位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趕出了家門。哈桑選擇成全阿米爾,盡管他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情。從此阿米爾帶著負罪感活了三十二年,最終回到喀布爾找哈桑。當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時,哈桑卻早已永遠地離他而去。于是他只能用余生的能力去彌補哈桑的孩子,帶著對往事的回憶和懊悔去追趕風箏。
從他們的故事里我不僅看到一幅政治的史詩,更感悟到一個道理:如果你為了自己傷害了你最重要的人,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看到故事的結局,我不禁覺得唏噓,設想如果當初阿米爾不膽小,他勇敢地站出來和哈桑一起面對困難,或許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志薄弱,道德感低下的人,在面對利益和虛榮的誘惑時會往往選擇屈服,成人尚是如此,更何況當時的阿米爾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懵懂孩童。但是阿米爾的本質卻是十分善良的,當他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長,他對哈桑的負罪感和內疚感隨之而不斷增強,他一生都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十字架。
故事中有句話非常地感人,那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是個純善內斂的人,他對阿米爾的感情不參雜任何的利益,他的付出毫無怨言,甚至可以為了成全阿米爾而選擇主動承認莫須有的誣陷而離開。而阿米爾最終也失去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的哈桑,他得到的只是與父親相守大房子的空虛和一輩子不能抹去的負罪感,他得到了卻又永遠失去了。
如果你是阿米爾,在面臨利益和情感的抉擇時,你會怎么做?年幼的阿米爾選擇了利益,失去了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隨之負罪感縈繞一生。阿米爾似乎給即將成年的我上了一節課:在利益和虛榮面前,要堅定自己的內心,珍惜真情,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如若錯失了他人的真心,辜負了他人的真情,傷害了他人的良善,將要背負著沉重的負罪感營營而活。
所以,我們不能用一生去贖罪,不要帶著對他人的負罪感過著表面快樂的生活,因此我們在虛榮與友誼、正義之間抉擇時,要堅定自己內心內心最正確的抉擇。在我們面臨考驗的時候要冷靜下來,思前想后,不能沖動,如果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要勇敢地承擔錯誤而不是選擇逃避,要懂得珍惜他人的真心。
那個追風箏的男孩一直在奔跑,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用一輩子守護每一段真摯的情感,而不是用一輩子去為悔恨贖罪。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9
大學時就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后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伙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于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于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于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于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于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復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仆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么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后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后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里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礙于面子,礙于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0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后,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鐘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為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于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后跟一群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凌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后來,已移居美國并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么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著的細致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仿佛都是必然。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1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已經讀過三遍了,每一遍都會被深深的感動。我始終在追尋,到底觸動我的是什么?那柔軟細膩的筆觸,那毫無矯揉造作的描寫,那關于童年的跳動,那罪惡的定格,那救贖的可貴……
"為你,千千萬萬遍"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的塔布爾,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和最丑惡的東西,友誼、忠誠、信任,背叛、歧視、自私……
童年,是孩子們的天堂。阿米爾和哈桑,在一個富裕家庭長大的兩個親密無間的主仆,一起爬樹、一起搞惡作劇、一起看電影、一起放風箏,一起在樹上刻下"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我喜歡所有的這一切的描寫,那么親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著,蔓延著……
阿米爾和哈桑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因為歷史不會輕易改變,宗教也是。最終,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么能改變得了。這些不能改變的歷史,給了阿米爾背叛的勇氣和借口,并最終背負著這個罪惡。在那場追風箏的比賽中,那條小巷之中,在那打開父親心門鑰匙的藍風箏與對友情的背叛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阿米爾眼中的澄清與歡愉。
對阿米爾來說,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終究會自行爬上來,你會發現,原來它從未離開過你。
一條救贖之路,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2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信,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人在經歷生活時,充溢幸福的同時也必然摻雜著些許辛酸,但生活不會因你而中途暫停,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學會如何去面對。正如《追風箏的人》中哈扎拉人的哈桑,只能作奴仆的哈扎拉人。哈桑的母親拋棄了他和他的父親,因他們是哈扎拉人的緣故,打小哈桑就遭受著旁人的恥笑與不屑的眼光,但是哈桑并沒有受此影響,依舊忠于主人公——阿米爾,把阿米爾當作朋友更是當作主子般尊敬,哈桑是如此的勇敢與善良的生活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
主人公——阿米爾,我一直認為他其實是絕大多數人的性格的縮影。阿米爾與哈桑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們的命運便被主仆的標簽而分隔開來。阿米爾自小就有些怯弱,而哈桑卻總是那般勇敢,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護他。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更多的關心和愛,不惜傷害哈桑,哈桑幫助阿米爾追逐象征勝利的風箏,被欺辱,阿米爾因為為自己的懦弱退縮了,為了父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阿米爾不惜陷害哈桑,致使哈桑與阿里(他的父親)被迫離開。其實阿米爾也并沒有錯不是嗎?他只是想要父親的關注,他只是一位渴望父愛溫暖的孩子罷了。其實我們不也是這樣嗎?為了尋找能夠慰藉自己心靈的陽光,而用自己的棱角去刺傷他人。
全篇小說以阿米爾的角度展開,成年后的阿米爾常為自己年少時的懦弱和膽小感到羞恥一直承擔著對哈桑的愧疚。當父親好友拉辛汗讓自己重回喀布爾,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贖罪,讓自己再次重生。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斷犯錯,然后彌補。生命中我們有必須肩擔的責任,但我們往往因自私,以為可以逃脫,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潭。阿米爾便是典例,但他最終得到救贖,如果你曾犯錯,那么去救贖吧,去找尋內心的安寧。
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不是,那是一種對精神品質的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追求。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3
作為阿米爾的好友兼忠實的仆人,哈桑清楚的知道阿米爾的愿望,深知這個風箏對阿米爾的意義。因此,在風箏比賽的當天早上,看著阿米爾緊張而手足無措的樣子,大字不識一個的哈桑反倒給阿米爾講了一個關于游泳與鬼怪的故事,并通過這個故事安慰過度緊張的阿米爾,這次的比賽沒有鬼怪攔路,我們依然會像往常那樣一路過關斬將,贏得最后的勝利。
正是有了哈桑的鼓勵和協作,緊張的阿米爾終于能夠放松心情、心無旁騖的投入比賽,直至將空中最后一個對手——那個漂亮的藍色風箏斬于麾下。面對欣喜若狂的阿米爾和圍觀的人群,哈桑不忘自己的使命,開始追尋那個藍色的風箏,阿米爾今天的戰利品。本以為以哈桑的追逐本領,他一定可以順利拿到這個戰利品,然后雙手虔誠的交給他的主人和好友,讓阿米爾在人前一展雄風,在父親面前揚眉吐氣。
可是,正如文中所說:“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哈桑在成功追到風箏的途中,遇到了他倆的死對頭,一個有著反社會主義傾向最終走向塔利班政權的邪惡少年阿塞夫。
面對阿塞夫的要挾和恫嚇,哈桑為了捍衛阿米爾的戰果,拼死護住了這個風箏,代價卻是被阿塞夫性侵,犧牲了自己的尊嚴與清白。不幸的是,這一幕恰被前來尋找哈桑的阿米爾親眼目睹,可是生性懦弱的阿米爾為了自保,沒膽量站出來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雖然贏得了比賽,獲得了父親的重視與疼愛,可是內心愧疚、自責不已的阿米爾卻像被一道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4
再次看到風箏時,已然是七月。綠草如茵的空地上,幾個人在放風箏,臉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睜眼之時還是閉眼之時,我望見一片瑰麗的蒼穹,燦爛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風箏,如同飛鳥。遠處,放風箏的人佇立,追風箏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追風箏的人》中的對白此刻突然出此刻我的腦海中。我意識到周圍的一切都是一場夢境。我在延續著一個夢,一個《追風箏的人》的夢。
那晚霞的移動蕩漾著我的眼睛,那風箏的弧線激揚我的心神。感動與欣慰,害怕與無助,心酸與悲涼,這本書字里行間帶給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動。是什么得以有這樣大的力量讓心靈顫抖?那質樸的語言敲響的到底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樂律?
阿富汗,一個在以往在我印象中僅有戰火紛飛的地方。而《追風箏的人》卻為我呈現了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土。阿米爾和哈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樣幸福。雖然身份與種族的差異不時擾亂兩人的友誼,可是誰也無法忽視這之中令人艷羨的完美。然而,這樣一個完美的開頭,冥冥之中注定會有一個令全文發生轉折的岔路口。阿米爾和哈桑在當地的斗風箏比賽中取得了勝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風箏。那一刻,我仿佛預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聽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個看客。我只能一頁頁翻下去,看著阿米爾走街串巷尋找著哈桑,看著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著阿米爾在這重要的岔路口選擇了膽怯……當那只風箏墜落,陰影掃過白雪上斑駁的血漬,我明白,墜落的不僅僅是風箏,還有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一整個過去,連同歡樂與悲傷。
那時的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挺身而出嗎?如果阿米爾當時用自我救下哈桑,他們之后又會如何?我不明白。這世界沒有如果。但我明白,阿米爾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錯過了什么重要的東西,而正是這一錯過,將用他的一生來補救。我們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幾次這樣的錯過?人生竟是這樣堅強而又脆弱!
無盡的痛苦讓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而同時,阿富汗的戰火也開始燃起。阿米爾隨著父親逃到了美國,背離了戰火卻始終無法背離對哈桑的自責和愧疚。最終,在朋友的指引和勸導下,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回到阿富汗,拼了命從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飽受折磨的兒子索拉博。而此時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爾能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僅有為他可憐的孩子找回一顆心,一顆過去的心,一顆未來的心。這心,又何嘗不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延續?
故事的最終,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風箏。那風箏究竟是什么?到底誰才是追風箏的人?這兩個問題一向伴隨我到最終。我的眼淚最終奪眶而出。我明白,這問題阿米爾已經明白了,我也已經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擔起職責,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必須會在某座山的后面等著我。
睜開眼睛,聲旁依然是碧綠的草地。放風箏的人越來越多,陽光在各種風箏下投下細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時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風箏,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揚。
吶,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5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于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著異常的心境,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仆人兒子的故事。關于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仆關系,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齊玩大,兩人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后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向認為自我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一樣點:阿米爾有著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著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著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能夠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一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齊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余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可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
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于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厭惡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么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么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惡人欺負而遭遇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我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忙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掩飾自我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盡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我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占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表和一沓金錢誣陷于哈桑和其爸爸。
哈桑和爸爸明白事情的真相,可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于美國。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向背負著沉重的內疚感,一向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后,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境錯綜復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終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我的懦弱和自私,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于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經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于擔當、正氣、有職責心的男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6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風箏可以喚起每個人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回憶。"追風箏的人"到底又是怎樣一種人呢?
正如大家評價的一樣,沒有虛矯贅文,不是無病呻吟,以精煉的篇章和細膩的文筆,勾勒出親情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充滿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在阿富汗美妙的異域風情中故事娓娓道來,看似輕描淡寫去后味回甘。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鶴》有一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12歲的阿富汗富少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宗族間的歧視與身份的差別,讓善良懦弱的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系。哈桑即使他的親密玩伴,喝同一乳母的乳汁長大,感情深厚,但不敢逾越主仆關系與宗族歧視。阿米爾沒有繼承父親的雄風,他是一個膽小、懦弱的男孩,唯一的愛好就是寫作。
哈桑作為最底層的仆人,作為哈扎拉人為了保護主人他敢于用彈弓威脅比自己強大的多的阿塞夫,雖然當時他心中充滿恐懼。
故事中哈桑有一項絕活就是追風箏,一次風箏大賽中為了給少爺拿回自己追到的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報復,被無情的爆了菊。而這一幕剛好被趕來的阿米爾看到,阿米爾膽小怕事躲在墻角不敢為小伙伴出頭,膽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睜睜看著這一幕發生。
事后每當阿米爾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內疚折磨著,這種內疚最后發展成為厭惡。阿米爾想盡辦法要父親趕哈桑離開自己家,但父親很疼愛哈桑始終不愿意。最終阿米爾將父親最痛恨的盜竊行為栽贓給哈桑,沒想到在父親詢問時哈桑再一次出于保護少爺承認了這一罪名,在老爺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爾家。
從此以后,雖然阿米爾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當想到哈桑他的罪惡感反而增加了,最終父親去世時才知道哈桑是父親與仆人所生的弟弟。最后走上了自我贖罪的道路。
本文開篇是一幅十分美麗的畫面,將阿富汗描寫成童話世界里才有的地方,特別是冬季的斗風箏、追風箏大賽,讓人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記憶在那一刻呈現,以前覺得自己的童年平淡無奇,看過這部小說后,我才意識到童年看似平淡無聊的經歷,在某一刻回首時會讓我十分感動。
小說的情節以贖罪過程展開,貫穿著宗族矛盾和戰爭,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無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鴻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7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他講述了12歲的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場風箏比賽后,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愛,恐懼,愧疚,贖罪……都交織在這部小說里。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風箏。他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自己。
或許,我們都面臨過與主人公阿米爾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有過那么一次深刻的錯誤:曾經我在鄰居家里玩,在無意間把他們家的一個精致的陶瓷打碎了,當他們家人找上門時,硬仗著自己能說回道而把一切責任推到了另一個和我在一塊玩的小孩身上,卻不顧他哭著離開……然而并沒有人愿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可惡的是錯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天空中漂浮不定,而遲遲不肯落地的風箏,或許就象征著讓我們內心無法安定的愧疚。我們每個人它的下面奔跑,追逐……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須要戰勝的就是自己。需要承擔的,我們無法推卸;需要面對的,我們無法選擇;需要克服的,我們無法逃避……只有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去做,只有堅信“風箏”總有“落下”的那一刻,“風箏”最終會被追到。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去尋找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篇18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于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著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仆人兒子的故事。關于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仆關系,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后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著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著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著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余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于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么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么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惡人欺負而遭遇強暴。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盡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占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表和一沓金錢誣陷于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于美國。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后,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復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后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于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于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