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小說其實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尋找心靈救贖的回憶錄。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里,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么,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并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并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著哈桑為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愿意,于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欺負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只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偽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于,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后,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著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著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他帶著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沒有那樣的事情讓你來面對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犯一個禁錮著自己一生的錯誤,為此感到遺憾,難堪,讓我們總是為此耿耿于懷。也沒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說里的阿米爾那樣,在自己犯了錯的多年以后,還能有重新贖罪的機會。這種太過巧合的事在小說中讀來自然流暢,但現實中并沒有太多機會去體會,也不會有太多的人愿意有這種機會來體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像阿米爾童年的時候那樣,有一個親如弟兄的人,可能你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當他們全心全意對你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錯之后找個借口與這個人斷絕關系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也一樣對他的阿,我也一樣為他著想,也一樣愿意盡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愿望。但是真正當一件足以影響你們一生的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你那個最親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篇2】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于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著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仆人兒子的故事。關于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仆關系,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后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著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著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著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余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于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么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么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惡人欺負而遭遇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盡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占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表和一沓金錢誣陷于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于美國。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后,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復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后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于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于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篇3】
對于專業書籍的過多復習,偶爾想看看別致的其他書籍。隨意翻姐姐的書,一本封面像火焰一樣的書奪取了我的眼球——《追風箏的人》。
它講述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這部小說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戰亂之后的美國為背景,小說高 潮殘忍卻夾雜著美麗,令人不忍揭露。
作者胡塞尼在書中這樣闡述當時的阿富汗戰亂:在喀布爾,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為了獲得懸賞或者因為受到威脅,人們彼此告密,鄰居告發鄰居,兒童揭發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賣朋友。喀布爾人分成兩派,告密的和沒有告密的。最麻煩的是,沒有人知道誰屬于那一派。裁縫給你量身時,你幾句無心快語可能會讓你身處波勒卡其區的黑牢——教師里面也有這樣的人,他們教小孩監視父母,該監聽些什么,該向誰告發。戰亂帶給人的不信任、恐懼、陰影,戰亂摧毀的那些美麗,書中讀的到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和平的美好向往。
末尾作者用“我追”來結束全文、升華全文、詮釋全文。作者追的是當年那個藍色的風箏,還是追尋當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尋和平的故鄉……不盡的遐想。
這部小說共360頁,用業余七天時間,將它一氣呵成,留戀的片段回頭重復,仿佛我看到了那些畫面,那么美好、凄慘、富有色彩。所有世間美好都抵不過戰爭。作者將當時的畫面真實地展現給讀者,讓我們了解世界歷史,拓展我們價值觀的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我也非常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喜歡作者闡述畫面的別致方式。作者的這部大氣之作,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了解并懂得悲憫阿富汗人們,明白和平的偉大意義。
不斷的深思、不斷的遐想,和平的正真意義是什么?敏銳、真實的東西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而《追風箏的人》就是對和平的反喻解釋,走在當下和平主義的社會大道上,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并不需要多么偉大,僅僅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這段青春,經營好自己的這番田地,努力工作,關愛他人便足以。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篇4】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于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么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贊譽。
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匯——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愿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愿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后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后的幸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的榮耀,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的愿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愿望,為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愿望得以實現。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 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愿為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并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
哈桑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當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爾去了喀布爾,從已成為塔利班官員的阿塞夫的手中將索拉博帶回了巴基斯坦,而代價是險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彈弓將阿塞夫打成獨眼龍的話。
在巴基斯坦,阿米爾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國。索拉博一開始沒答應,并說出了他的擔憂:"要是你厭倦我怎么辦?要是你妻子不喜歡我怎么辦?"除了阿米爾,幼小的索拉博已沒有其他親人,這時,他作為一個孩子產生這樣的擔憂不難理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親說出他的心聲。原來,哈桑之所以做炮灰,為了阿米爾的一個藍風箏而被凌 辱,為了阿米爾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槍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擔心阿米爾會厭倦自己,會不喜歡自己。
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后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于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匯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匯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哈桑不例外,阿米爾也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匯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并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愿意做阿米爾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
因為,奉獻者的生命重量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后者會發現,除非他給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報,否則他心中總會有歉疚。
或許,虧欠感是我們最不愿意有的一種心理,而如何處理虧欠感便成了左右我們人生道路的一個關鍵。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實她和阿米爾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長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 情而來的私生子,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這令他心懷歉疚。為了彌補這種歉疚,他的辦法是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對此,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人處理歉疚的辦法,盡管這不是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著看哈桑被阿塞夫凌 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很多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族人有歧視)",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的生命價值,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這種貶低心理是很常見的,我們既可以在文藝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發現這樣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們很少會得到接受他們幫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對恩人的仇恨勝于對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們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 辱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夢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這種愧疚感顯示他仍然是一個有良心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篇5】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幾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7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伙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于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于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于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于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于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復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仆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么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后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后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里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礙于面子,礙于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