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金融》的結構特點
《國際金融》是國際經濟學科類的一門專業課程,其知識含量很大,理論性、業務性強,研究范圍廣,交叉的學科多,要把教材的全部內容記下幾乎不可能,因此復習時注意把握該課程結構特點、明確其間內在聯系,對提高復習效率自然顯得十分必要。
1、通讀教材,把握其結構要點
國際金融是研究和處理國際之間貨幣信用關系與資金融通的學科,也即是國際范圍內貨幣金融活動和國際間貨幣與借貸資本運動的規律。目前浙江省自學考試所指定教材仍是程懷月、王昌棟編著的,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1989.10.第1版)的《國際金融》一書。全書共分十章,其中第十章(西方銀行制度)考綱雖明確指出不作為該課程考試范圍,但需提醒的是第十章第四節(西方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因與第一章的國際收支失衡調節聯系密切。考生在自學該課程之前一定得先看透看懂、尤其是末學《貨幣銀行學》等相關課程而直接報考該課的考生更應這樣。考綱列出的內容分別為:第一章國際收支、第二章外匯與外匯匯率、第三章外匯管理、第四章國際貸幣制度、第五章國際儲備、第六章國際金融機構、第七章國際金融市場、第八章國際資本流動、第九章國際債務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涉及到一國對外貨幣問題的,也有涉及到整個國際貨幣金融關系的。就其知識間結構而言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由國際問經濟交易所產生的國際收支問題,包括國際收支的均衡及失衡的調節問題。
(2)由彌補國際收支不均衡而產生的國際儲備問題。包括國際儲備體系及其數量、結構問題。
(3)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交易場所的國際金融市場問題,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問題。
(4)國際間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問題。包括資本流動成因、分類以及由于流動產生的國際債務危機等問題。
(5)為規范各國間貨幣金融交往而產生的國際貨幣制度以及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制度的含義及其演變、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確定、國與國之間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協調等問題。
2、循序漸進、逐步加深理解
在通讀教材、把握其結構要點之后,教材中有些概念仍可能很難一次弄清、吃透。但這些概念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去分析會有助于真正地把握其實質。如特別提款權的概念在第一章(教材P12)只是簡單地加以表述未作任何分析、解釋;第四章(教材P169)則加以深入地分析和擴展,最后在第五章(教材P124)又予以精煉地概括。因此,考生在自學下一章節時,要不怕麻煩地重溫前面講過的相似內容、由淺入深地逐步加以串連,這樣才能掌握問題的全面。教材中外匯、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儲備資產……等問題均有類似情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3、抓住紅線,掌握其內在聯系
在基本把握國際金融學科結構要點及基本概念之后,尚需找出問題之間的紅線,掌握其內在的聯系,切忌考前死記硬背所謂“押寶題”。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國際收支的調節方法(可稱為人為調節方法),匯率確定的基礎、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匯率變化的經濟影響、貨幣的升值與貶值、固定匯率制瓦解原因、浮動匯率制產生及其對經濟的影響等《國際金融》學科的核心內容分別在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不同部分,研究其章節標題規定范圍內的問題。如果死記硬背,很難抓住重點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如果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貫穿在這幾個問題之間的紅線棗棥岸閱詒嶂當厝灰?鴝醞獗嶂怠薄A魍?煊蛑兄獎夜??/FONT>(如擴張性貨幣、財政政策所致),則貨幣對內貶值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惡化了,這勢必引起匯率波動與本幣對外幣貶值(又稱為外幣對本幣升值或升水),也就是說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化的根本因素。而紙幣對內貶值、物價上升,出口商品競爭能力削弱,貿易收支與國際收支有可能惡化,進一步促進外幣匯率提高,所以一般而言國際收支逆差成為影響匯率變化的直接因素。另外因定匯率制的瓦解,浮動匯率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等章節均與此紅線密切相關。因而抓住“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的紅線,就容易掌握基本概念的內在聯系,把知識學活,考試中自然亦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4、聯系實際,注意近期國內外金融改革熱點
縱觀96197、98年《國際金融》考卷,每次都有份量為5分左右的這類題目,而這方面內容指定教材中未涉及,但只要考生有意識地去關心一下,便唾手可得。
國內方面主要有:
(1)1994年1月1日,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1四6年底,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必須注意:不可說成“人民幣已完全自由兌換”,因為目前我國資本項目下仍實行一定的外匯管制。
(2)1994年以來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亦可稱為骯臟浮動匯率制);1994年中國取消了外匯留成制,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
(3)1996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達1050億美元;1997年底外匯儲備達到1399億美元。
國外方面:
(1)首批進入新的歐洲貨幣體系的歐盟國有11個國家,其統一貨幣為歐元(Euro),原歐洲貨幣體系的統一貨幣為歐洲貨幣單位或埃居(ECU)。
(2)歐元于1999年1月1日啟動,但不進人流通領域。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進人流通領域與歐元區的原貨幣同時流通使用,但2002年7月1日以后原歐元區貨幣諸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等11國貨幣全部退出流通領域、統一使用歐元。
(3)1997年7月1日泰國爆發金融危機,此后迅速擴展引起東南亞金融危機。
當然這里列出的事件只是部分重要事件,限于篇幅不可能詳細列出,不過從前幾次的考試來看,有這些基本上也夠了。
二、針對不同題型,采取有效的復習和應試策略
1、填空題
這種試題的題目是要求考生完成一個完整的句子。試題往往取材于教課書中一些關鍵語句。做這類題目需要精確的記憶,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答題時,切記要盡量使用教材中的原詞語,否則往往會丟分。
2、判斷題
判斷題內容的正誤如何確定,一般來說,先要看考題是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然后看句子的文字表達是否準確,再考慮句子出自教材何處。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題目常常是對教材中某句話作出一些改動而成,此時考生需作深入而具體的分析。有時改變只是把某句話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其實質含義末變,此時當然應判為正確。如幾次考試中均有一道這樣的題“間接標價法下:即期匯率=遠期匯率十升水(或一貼水) ( )”,稍作分析,便發現此乃是“間接標價法下,遠期匯率=即期匯率一升水(或十貼水)”之恒等變形;有時的改變中既有完全正確的部分,也有部分不正確的因素,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判斷為錯誤。如某年考題“美元、日元和英鎊都是外匯”則應判為錯誤,因為美元對美國而言并非外匯,而是本幣;又如“美國從1978年9月1日起,對其他貨幣的標價法一律改為間接標價法”也應判為錯誤,因為于美國而言,美元對英鎊一直使用直接標價法。
3、單項選擇題
單項選擇題是要求考生從備選的四個答案中挑出唯一的正確答案,將其標號填寫在括號內,多選、錯選或不選都不得得分。這類題目一是測試考生知道什么,二是測試其在數個答案中的鑒別能力。這樣題型一般而言難度不大,歷次考試中得分相比較而言都較高。對待這類題型的題目應特別注意認真看清、理解題意,并將備選答案分別與題干組合轉化為判斷題,切勿末弄清題目就匆匆下筆而導致錯誤。
4、名詞解釋題
名詞解釋題考的一般都是教材上某個名詞的概念,在教材中基本上都能找到標準答案。這種題目概念本身并不難理解,也不難解釋。但對考生表述的準確程度要求較高。對付這種試題考生需按考綱要求對教材上的基本概念進行認真地識記,也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地記住。如果對教材中的概念能清楚而完整地記憶下來,考試時當然不會失分。如果實在記憶得不確切,也要盡量把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盡管可能不太準確,但因為能涉及到答案的要點,也不至于失分太多。
5、簡答題
簡答題要求對題目的問題簡明扼要地予以回答。這類題一般可直接運用教材上的內容作出回答。處理這類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每題的答案要點力求用教材上原主題句且每一要點以序號標明以求層次清晰;第二:每個答案要點后最好再稍作解釋。
6、論述題
論述題是試卷中的重點題目,也是難度較大的題目。試題一般考兩道題,各10分,計20分。答題的要求是必須進行全面的論述,既要求論點正確,還要求論據充分。當然,論述題雖要求充分論證,但并非意味著考生可以脫離教材內容自立見解,考生尚要以指定教材為依據,尤其是論點盡量用教材中的原主題句,至于論據考生可將教材內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論述,另需注意的是論述題各論點間應層次分明,讓人感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