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課堂筆記第十三章(2)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二、利潤中心責任會計
所謂利潤中心,是指這樣一類責任中心,它的收入與費用都以貨幣為單位計量,并相配以利潤,以此作為對責任中心主管的主要考核指標。
利潤中心工作成果的評價與考核,主要是通過一定期間實際實現的利潤同“責任預算”所確定的預計利潤數進行對比,進而對差異形成的原因和責任進行具體分析,借以對其經營上的得失和有關人員的是非功過作出較全面而正確的評價。
三、投資中心責任會計
某些企業內部單位,如果不僅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而且能夠相對獨立地運用其所掌握的資金,并有權購建或處理固定資產,擴大或縮減現有的生產能力,則需進一步將其獲得的利潤和所占用的資金進行對比,考核資金的利用效果。這一類責任中心,通稱為投資中心。
投資中心工作效果的評價與考核,可采用以下方式:
1.投資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經營凈利潤 / 經營資產
上式中的經營凈利潤,是指稅后利潤;經營資產可按經營總資產計算,也可按經營凈資產計算。
投資利潤率按經營總資產計算,主要用于評價和考核由投資中心掌握、使用的全部資產的盈利能力;而投資利潤率按經營凈資產計算,則用于說明投資中心運用公司產權供應的每一元資金對企業整體利潤貢獻的大小。相應地,計算前一個指標,借入資金的使用代價--利息費用不應作為確定經營凈利潤的扣減項目;計算后一個指標,利息費用則應作為確定經營凈利潤的扣減項目。
2.剩余利潤
剩余利潤是指投資中心的經營凈利潤扣減其經營資產按規定的最低利潤率計算的投資報酬后的余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剩余利潤=經營凈利潤-(經營資產 × 規定的最低利潤率)
把剩余利潤作為評價和考核經營成果的尺度,可以鼓勵投資中心負責人樂于接受比較有利的投資,使部門的目標和整體企業目標趨于一致。
第三節 內部轉移價格問題
一、服務于各責任中心正確進行業績評價的內部轉移價格
只有正確地制定企業內部的轉移價格,才能明確區分經濟責任,使各個責任中心的工作成果的評價建立在客觀可比的基礎上。
總括地說,成本(費用)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包括在產品、半成品)和服務,可以“成本”作為內部轉移價格。這里不應按實際成本,而應按照“標準成本”或預計分配率計算,以便于明確區分經濟責任,正確評價各自的工作成果。
利潤(投資)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產品(半成品),應盡可能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在有客觀的可利用的市場價格情況下,不應按“成本”,而應按“市價”計價,這是使它們能形成部門利潤的一個必要條件,否則,就不稱其為利潤或投資中心了。這是正常評價各個利潤投資中心的經營成果,并更多地發揮其生產經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條件。
常見的內部轉移價格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市場價格:即以產品或勞務的市場供應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的基礎。
2.協商價格:是買賣雙方以正常的市場價格為基礎,定期協商,確定一個雙方均能接受的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的基礎。
3.雙重價格:即買賣雙方分別采用不同的轉移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的計價基礎。
4.成本加成價:即在產品和勞務全部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率作為內部轉移價格的計價基礎。
二、服務于各責任中心正確進行經營決策的內部轉移價格
內部轉移價格作為企業內部各個單位之間經濟活動的計量和表現,也是企業內部各單位負責人進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從經營決策的觀點看,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應有助于實現企業內部各個單位的“目標一致”。所謂“目標一致”,是指各個責任中心作為企業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所要達到的目標,應和整個企業所要達到的目標相協調,特別要防止各個部門為片面地追求“利益”,致使企業的整體利益受到損害。
(一)服務于短期經營決策
從短期經營決策來看,內部轉移價格以供應部門的變動性成本和可能喪失的貢獻毛益作為定價的基礎,據以協調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供需關系,對企業整體較為有利。
(二)服務于長期經營決策
從長期的觀點看,為實現企業的整體目標,固定成本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應在固定成本的相關范圍內,按生產能力不同的利用程度和相應的不同產量水平,分別測算其內部轉移價格,才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經營決策的需要。
第四節 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主要特點
我國的責任會計導源于廠內經濟核算。我國的許多企業,從5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班組核算為基礎的廠內經濟核算;60年代,又開始推行與目標管理相類似的資金、成本歸口分級管理形式,這些都可看作是我國責任會計的雛形。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責任制的普遍推行,把廠內經濟核算納入經濟責任制的范圍,使之成為貫徹、落實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手段;從過去責、權、利脫節發展到責權利緊密結合,實現了從過去單純的行政管理向用經濟辦法進行管理的重大轉變,使它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主要特點:
1.以群眾核算為基礎,同企業內部經濟責任體系相結合;
2.設立“廠內銀行”,將“準貨幣關系”引入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
3.新產品開發要求產品設計部門落實經濟責任,實現技術與經濟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