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課程重點講義(3)
59、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觀冷靜的筆墨,敘述了自己與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誼,通過這種交往,展現了傅雷獨特的個性,深情地贊頌了像傅雷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堅持真理、剛直不屈的優秀品格。
60、有關“怒”
本文作者回憶與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體原因與過程,而是突出寫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是作者與傅雷關于翻譯方法和黃賓虹畫的爭論,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經躍然紙上。寫這兩次傅雷之“怒”,都是為第三次“怒”作鋪墊。在__中間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這“最后一‘怒’”導致輕生,卻是傅雷剛直性格的臻于極致的表現,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寫兩個人的交往,通過三次發怒。
61、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來十分長于說理。這篇文章就充分體現了其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首先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不當,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以批評的態度揭露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馬上又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先使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又給予其希望,讓梁惠王明白他的錯誤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決“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讓梁惠王認識到,只要實行王道,那么就有稱王天下的可能性。
62、比喻的使用。
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增加自己的觀點的說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的差別。
(2)用拿刀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
孟子通過這兩個比喻生動形象的佐證自己的論點,使單純的說理變得妙趣橫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63、許多排比句的運用,也大大助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
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運用排比句式,或遞進、或類比,使文章氣勢雄渾,使自己的論述的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4)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64、本文的藝術特色是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的形象。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作者虛構了一個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
其次,文章開頭設置了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過援譬設喻(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④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的手段,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疊出,引人聯想,發人深思,從而將抽象的道理闡發得十分鮮明透徹。
65、論證方法頗有特色。
(1)經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層推進,最后把結論自然地推到讀者面前,令人信服。
(2)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③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④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⑤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和反詰句(①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②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③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的配合運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說理的力量,體現出莊子散文在語言方面的特色。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
全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盛衰、事業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政者的思想行為。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
全文共過對比進行說理: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
格言名句: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滿招損,謙得益”
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五組對比詞: 1.“滿與謙”
2.“損與益”
3.“憂勞與逸豫”
4.“興國與亡身”
5.“盛與衰”
66、文章梗概
這篇游記重在闡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從政精神作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充滿現代人文理念。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第二部分寫都江堰水流的壯觀;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作者對都江堰水流的描繪,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后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又飽含著“壯麗的馴順”深刻寓意,發人深思。
與單純的游記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寫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現代,對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并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
67、寫作手法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作者在評價都江堰時,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在第三節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語言洗練,容量大,含義深,耐人尋味。
68、文章梗概
文章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寫地壇,圍繞著地壇寫自己和地壇的不解之緣。第二個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愛。母親對自己的愛。寫母親對自己那種毫不張揚、意志堅韌的愛。自己對母親的無限思念。第三部分是用種種事物類比四季,象征作者對自己經歷酸甜苦辣多變命運的感受。
69、本文中心
全文滲透著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環境和寧靜觀察、反復思索中,方能領略到的對自然、母愛、人生的深切體驗,表現出一種在苦痛與焦灼中掙扎、奮發的堅韌性格和意志。要求我們應該理解作者用三種方式來展現母愛:一是無聲的行動描寫。二是借“我”之口進行直接心理描寫。三是側面烘托。(重點 可出選擇或者問答題)
70、象征手法
作品運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筆地壇,卻潑墨母愛,似不相干,其實對“我”來說,地壇和母親都是撫平創傷、煥發新生的源泉,這在整體上就是一種象征性類比。2.敘述地壇的“歷盡滄桑”、“荒蕪但并不衰敗”,讓人聯想到“我”艱難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強不屈的精神;3.描繪古園中那“誰也不能改變”的落日光輝、雨燕高歌、孩童腳印、蒼勁古柏、夏雨秋風,則是“我”倔強“心魂”的象征性顯現。4.對四季相應的多種事物的排比鋪陳,則更是各種體驗、多種心境、復雜人生、滄桑命運的多重類比和象征。
71、文章中心思想
梭羅隱居瓦爾登湖,是尋求一種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一種更貼近大自然的生活。用梭羅自己的話來說,幽居森林之中,是因為“只想去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學會生活必定會傳授于我的東西”。于是,他回歸自然,回歸森林,回歸原始的質樸生活。
本文寫森林中的一場螞蟻大戰,觀察細致,描寫生動,聯想豐富,議論精彩。梭羅保持著一顆童心,像兒童一樣興致勃勃、饒有趣味地觀看螞蟻纏斗。同時,梭羅又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由螞蟻大戰聯想到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覺得它們與人類并無兩樣”的結論。仔細品味,梭羅的螞蟻大戰描寫中,處處“微言”著社會和人生的大義。
72、寫作手法
在寫作特點上,首先,這里運用了場面描寫方法。在場面描寫中,作者又采取了以點帶面的手法,著重描寫紅黑三個“武士”的生死鏖戰,從而讓人透過典型細部而通覽全局,這是處理復雜場面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螞蟻大戰的描寫中,作者不時插入關于人類戰爭的歷史事件,這就構成了螞蟻大戰與人類戰爭的類比,從而使螞蟻大戰成為人類戰爭的象征,凸現了文章的社會人生大義。同時,作者用寫人的口吻來寫螞蟻,賦予螞蟻以人的行為、舉止、神態和心理,從而使螞蟻的形象十分鮮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