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
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篇1】
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規模為500人至600人,近三年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本科就業率為:(70%-75%)、(70%-75%)、(55%-60%)。貌似冷門,實際就業前景不錯。現在社會上可能還會有一部分人認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很冷門,畢業生很難就業。實際上,相比之下,文博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很不錯,當今的文化遺產熱、博物館熱、文物收藏熱的興起已經顯示了這一專業的潛力。作為歷史悠久的大國,我國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亟需專業人員進行發現、研究、保護與利用。尤其我國近年博物館發展速度很快,博物館的策劃、設計、建設和管理中的種種問題急需專業人員的擔當。此外,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國際化趨向越來越明顯,也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
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篇2】
我國本科類院校中,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院校有30余所。各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各有千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等在這個專業方面較強。北京大學側重考古學、文物保護的理論研究,西北大學側重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操作,復旦大學善于將此專業和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的鏈接,吉林大學側重博物館學的理論研究、藏品的陳列和展示實踐操作,浙江大學側重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選擇報考學校。
文科理科考生皆可報考,色盲考生不宜報考
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篇3】
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并與考古學關系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復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于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文物與博物館學(以前叫博物館學),與歷史學專業、世界史專業、考古學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特設專業)同屬歷史學類,畢業生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篇4】
有人稱考古學為“人類歷史遺存的搬運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般考古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參加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如南京大學考古專業有一整個學期的野外文物發掘實習。從課程設置看,文博專業可以說更注重室內。如北京大學同時開設了這兩個專業,除了都要學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學概論、文物法規與行政管理外,文博專業還要學博物館陳列內容設計、博物館設計初步、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陳列形式設計等課程。
專業解讀文物與博物館學【篇5】
以蘭州大學為例,本科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課程有:基礎課包括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考古學通論、文化遺產概論;專業課包括博物館學史、考古學史、藏品管理與編目、博物館陳列與設計、博物館社會教育學、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實習、中國考古學、文物鑒定、文物管理與法規。(各高校開設課程可能略有不同,以高校實際設置課程為準)
畢業生小郭說:“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跨學科,面很廣,有很多東西可以學。此外,我們有很多的實踐環節,比如會去參觀考古工地和博物館。我覺得這個十分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