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馮驥才閱讀練習及答案
天籟-馮驥才閱讀原文
你仰頭、仰頭,耳朵像一對空空的盅兒,去承接由高無窮盡的天空滑下來的聲音。然而,你什么也聽不到。人的耳朵不是聆聽天體的,而是聽取俗事的;所以人們說茫茫宇宙,寥廓無聲。
這宇宙天體,如此浩瀚,如此和諧,如此寧靜,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種美妙奇異、勝過一切人間音樂的天籟。你怎樣才能聽到它,你乞靈于誰?
你仰著頭,屏住氣,依然什么也沒聽到,卻感受了高懸頭頂的天體的博大與空靈。
當烏云匯集,你的目光從那尚未閉合的云洞穿過,極力望去,一束陽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來,和你的目光金燦燦地相撞。你是否聽到一種激動人心的燦爛的金屬般的聲響?當然,你沒有聽到任何聲音。還有那涌動的濃霧,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陽,為什么全是毫無聲息?
噢,你聽到了!閃電刺入烏云的腹內,你終于聽到天公的暴怒;你還說空中的風一定是天體的呼吸,否則為什么時而寧靜柔和,時而猛烈迅疾?細密的小雨為了叫你聽見它的聲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葉子作為碧綠的小鼓,你已經神會到雨聲是一種天意!可到頭來蒙昧的仍舊是你!只要人能聽到的、聽懂的,全不是天體之聲。
你更加焦渴地仰著頭——
不,不是你,是約瑟夫〃施特勞斯。他一直張著雙耳,傾聽來自宇宙天體深處的聲音,并把這聲音①描述下來。盡管這聲音②并非真實的天籟,只不過是他的想象,卻叫我們深深地為之感動。從這清明空遠的音響里,我們終于悟到了天體之聲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題:永恒!
永恒,一個所有地球生命的終極追求,所有藝術生命苦苦攀援的極頂;它又是無法企及的悲劇性的生命境界。從蠻荒時代到文明社會,人類一直心懷渴望,舉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對天體,我們何其渺小;面對永恒,我們又何其短暫!盡管如是,地球人類依舊努力不棄,去理解永恒和走進永恒。我們無法達到的是永恒,我們永遠追求的也是永恒。
聽到了永恒之聲,便是聽到了天籟。
天籟-馮驥才閱讀題目
25.結合上下文,請指出文中加點的“聲音”的不同。(4分)
26.說說文中運用第二人稱有何藝術效果?(5分)
27.作者借音樂表達對優秀藝術的看法。請概括優秀藝術的特點(6分)
天籟-馮驥才閱讀答案解析
25.(4分)①聲音:約瑟夫·施特勞斯用心傾聽的永恒的天體之聲。(2分)②聲音:約瑟夫·施特勞斯通過想像,演奏出來的清明空遠的音樂。(2分)
26.(5分)文章以第二人稱寫,拉近了讀者的距離(1分),使讀者充當聽眾,隨著美妙的音樂,展開聯想(1分)。同時第二人稱又指約瑟夫·施特勞斯(1分),能讓讀者仿佛親歷他的創作過程(1分),從而產生共鳴(1分)。
27.(6分)①優秀藝術是藝術家苦苦追求,堅持不懈,用心創造出來的。(2分)②給人以生動豐富的想象和聯想(2分),③給人以理性深沉的哲性思考(2分),④讓人無限感動(2分)(答出三條,即可)
馮驥才-文化人的擔當和力量
馮驥才被大眾廣知的身份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傷痕文學的代表,同時他又是一位繪畫天賦異稟的畫家,中國傳統文人講究詩書畫的氣質在馮驥才身上得到典型展現。馮驥才不僅耕耘著寫作事業,他還疾呼和奔走,為喚醒我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不斷努力,他的文學藝術創作和文化遺產保護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對馮驥才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梳理是本文的內容之一。
馮驥才的文學創作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他通過小說和散文創作,將以天津民俗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進行表現。進入90年代,中國興起城市改造熱潮,在天津越來越多的歷史街區從視線中消失,對于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馮驥才奔走呼告的內容。
從2000年開始,馮驥才幾乎放棄了小說創作,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中。本文對馮驥才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進行梳理,首次將他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分為三個時期:文化遺產保護的萌芽階段,在他早期的文學創作中已經體現出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對城市文明的關注階段,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第三階段是對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的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階段。
這三個階段和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基本吻合。對馮驥才文化遺產觀念的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內容。他的文化遺產觀的形成受到社會轉型,外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馮驥才遺產觀可以總結為:文化遺產在社會轉型中面臨瀕危,對文化遺產保護要有搶救意識;保護文化遺產要對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摸清文化遺產家底;對于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利用,但不能進行產業化開發;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知識分子要有文化先覺,從而促成政府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萌發,最終喚醒全民文化自覺。通過對馮驥才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和觀念的探討,得出馮驥才的文化遺產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啟示性。
馮驥才是一位“走出書屋”的知識分子,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他將散文、思想批評、隨筆、文化研究融為一體,用富有思想性的語言感動人心,呼吁保護文化遺產。如果說文學作品是靜態的,對現實充滿了思考、批判和反思,那么他的文化保護事業則是動態的,體現著知識分子的先覺性、前瞻性和行動性,影響學界、政府和民眾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同時,對處在文化轉型期中的文化遺產瀕危狀況的憂思,利用專業的學識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人模式”,以質疑和批判時代的聲音試圖喚醒全民的文化自覺,體現出馮驥才的文化擔當,也體現出以他為代表的傳統知識分子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責任和力量。基于上,本論文在寫作中有意設置了三個目的:第一、梳理馮驥才文化遺產觀和保護實踐;第二、通過對馮驥才文化遺產觀和保護實踐的研究發現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第三、探究社會轉型期中,人文知識分子在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