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中考文言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
張家界中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歐陽修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沈淪于下,泯沒而無聞者。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
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茍利於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鄉而風行于天下,其事跡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
作一行傳。
鄭遨傳
歐陽修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因徙居華陰,欲求之。節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
張家界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 韞:隱藏
B.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與……為群
C. 去就不違其義 就:就職
D. 欲以祿遨 祿:俸祿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能表現鄭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組是(3分)
①遨少好學,敏于文辭 ②乃入少室山為道士 ③欲以祿遨,遨不顧
④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時時為詩章落人間 ⑥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歐陽修修五代史,欲從五代的歷史中找幾個潔身自好的人物樹碑立傳,但“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鄭遨是其中之一。
B. 鄭遨、張薦明亂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勢利;程福赟以忠獲罪,到死都不為自己辯白;李自倫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C. 鄭遨年少時喜好學習,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就進少室山當了道士。
D.鄭遨經常將自己的詩文謄寫在絲絹上,后來這些詩文流落民間,人們將它當做珍品互相饋贈。
12.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①吾意必有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
②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
③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
13.請用斜線(/)給下面語段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易 曰 積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慶 昔 顏 氏 將 以 女 妻 叔 梁 紇○1而 歷 敘 其 祖 宗 積 德 之 長 逆 知 其 子 孫 必 有 興 者 孔 子 稱 舜 之 大 孝,曰:“宗廟 饗 之,子 孫 保 之”,皆 至 論 也。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注: 叔梁紇,人名,孔子之父。
張家界中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9. D (祿,動詞,授予俸祿,意即讓其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為官,在山水中放縱自己的身心獲得快樂。故排除①⑤⑥三項。)
11. D(D項中“鄭遨經常將自己的詩文謄寫在絲絹上”錯誤,鄭遨的詩文流落民間,人們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互相贈送。)
12.①我想必有潔身自好的義士,因憤世嫉俗遠離塵世而不能顯現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認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拋棄(不顧及)妻子孩子遠離家鄉,難道不是與世隔絕并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么?(“顧”“妻子”“絕” 各1分,共3分)
張家界中考文言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