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考論述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四川中考論述文閱讀原文
宋代理學形成階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學烙印。朱熹從人心的角度解釋德治。仁心表現在政策上就是愛民如子、平易近人、愛惜民力等。理學諸子概括出了“三綱八目”的治國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確定而達到天下大治。理學家提倡教化,整肅人心,通過書院講習等傳授儒家倫理,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后世產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意識,與理學家及其追隨者的講學不無關聯。 德治思想從確立始,歷經幾千年的演進,圍繞“禮法并治、德主刑輔”的逐漸深入,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指導思想。當今社會,依法治國作為基本國策,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任何人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有人認為法治與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國”。古代社會提倡德治并非不講法治,而是主張加強教化,做到禮法并用,寬猛相濟。我們要借鑒古代重視教化的傳統,為“依法治國”打下“以德治國”的根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們的生活,使大家自覺遵守社會規范,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現代化道路。
四川中考論述文閱讀題目
6.關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德治思想最早出現于堯舜時期,《詩經》《尚書》中蘊含著前代圣賢以德治國思想的詩篇是最早的文字記載。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愛民,以祈求上天佑護,得到民眾的真心歸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罰”,就是不專以刑殺立威,主張將道德教化與刑罰措施糅合起來,先教后罰,以刑輔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來,就是要以禮樂為核心治理國家,突出教化的作用,達到社會秩序井然、人際間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孟子主張“以德服人”,陸賈強調“治以道德為上”,他們都反對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進一步發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張通過教化培養人的是非榮恥之心,不能只靠刑罰手段治理國家,這為漢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調。
C.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響,統治者緩刑用仁,謹慎治國,實現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學形成時期,朱熹制定了愛民如子、平易近人、愛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學烙印。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周孔之教”重要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經過后人的不斷探索,大大豐富了其內涵。
B.隋朝二世而亡對唐太宗“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等治國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為宋代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C.宋代理學家借書院講習等傳授儒家倫理,倡導教化,整肅人心,對后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意識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D.古代社會所提倡的“加強教化,禮法并用,寬猛相濟”的主張,對于當今社會治理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四川中考論述文閱讀答案
6.A(“德治思想最早出現于堯舜時期”的說法不確定,“《尚書》是詩篇”的說法錯誤)
7.D(“朱熹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說法屬于無中生有。)
8.B(“為宋代理學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說法錯誤。)
四川中考論述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