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法中考閱讀題及答案
春秋筆法中考閱讀原文
到了西漢,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個結合《春秋》實例解說了這種筆法,這是一大進步。通過這樣演繹,這種表現技巧具有了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治措施的推行,這種表現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的條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漢初學術研究的陋習,行文多附會陰陽五行之說,后代不少學者把《春秋繁露》界定為哲學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筆法”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最終完成“春秋筆法”普及工作的是晉代的杜預。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傳集解》,在序言中,根據《左傳》的論述,結合《春秋》的實例,他加以詳細解說,把這種表現技巧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春秋筆法由寫史“義例”變為文章楷模,成為一種寫作與表達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語言的簡潔和意蘊的豐富,寓褒貶于敘事之中,通過材料的選擇、詳略與顯隱的不同,以及用詞和語氣的微妙差別,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愛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筆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說謊,最多只是影射和隱瞞,而影射是靠詞語的選擇來表達的。隱瞞,僅是對比較小的事情所作的隱瞞,大事從簡或者曲筆。春秋筆法一般都是遵從事實下的隱晦,婉轉的陳述和評論以及有目的的選擇;曲筆是曲折抒筆,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夠在事實下有重點地描述人物和褒貶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筆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實,讓人看清真相,這是曲筆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要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是寫來寫去,他竟寫出那么多的“曲筆”,可見寫“直筆”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筆法其實是一種妥協,是一種無奈!這種辦法寫出的史書開創了寫史服務于政治的先河,為后世考證增加了難度。
春秋筆法中考閱讀題目
1.下列各項中,其手法不屬于“春秋筆法”的一項是
A.《林黛玉進賈府》中,刻畫權傾賈府、笑里藏刀的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B.《雷雨》中,周樸園對女仆梅侍萍始亂終棄,三十年后面對魯媽,在回憶當年時說侍萍 是“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矩”。
C.《鴻門宴》中寫劉邦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從鴻門宴上逃走時,寫道:“脫身獨騎。”用了一個“獨”字,來顯示作者的態度。
D.《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魯迅先生描寫烈士遇害時,寫到“從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寫到“其一是手槍”“彈從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編寫《春秋》,行文不直接闡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別的手法來委婉表達, “褒貶懲勸,各有義例”,形成了所謂的“春秋”筆法。
B.左丘明最先對“春秋筆法”做了精當的解說,但他對“春秋筆法”+的解說還有些朦朧,
我們只能看到他思考問題的結果,而看不到思考過程。
C.董仲舒第一個結合《春秋》實例解說了“春秋筆法”,使其具有了直觀性和可操作性, 但行文多附會陰陽五行之說,給它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D.杜預最終完成了“春秋筆法”的普及工作,這種表現技巧得以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 來,由寫史義例變為文章楷模,成為寫作與表達的常用范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筆法,通過材料的選擇、詳略與顯隱的不同,以及用詞和語氣的微妙差別,來表達 作者的是非愛憎,因而為后世考證增加了難度。
B.春秋筆法雖用曲筆,但追求在事實下有重點地描述人物和褒貶事件,在筆墨中又流露 更多的事實,讓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筆并不是歪曲。
C.春秋筆法以合乎禮法為標準,是非分明而又簡約含蓄地表現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道 德評判,以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這使亂臣賊子害怕。
D.春秋筆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還對一些小事做了隱瞞,對大事從簡或曲筆,孔子 用曲筆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可見秉筆直書有多難。
春秋筆法中考閱讀答案
1B(周樸園的話是說謊,是歪曲,不屬于春秋筆法。)
2B(董仲舒是第一個結合《春秋》解說春秋筆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當的概括,并未解說。另外原文說的是“我們只能看到他思考問題的結果,而看不到他思考問題的過程,因而“春秋筆法”這個時期還顯得有些朦朧”,選項犯了顛倒因果的錯誤。)
3C(使“亂臣賊子”害怕,是孔子寫《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筆法”的作用。)
春秋筆法中考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