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現代文閱讀例題及答案
中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窗子在園林建筑藝術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內外就發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墻列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畫(李漁所謂“尺幅窗,無心畫”)。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幾上閑,數竹窗外碧。簾戶寂無人,春風自吹入。
這個小房間和外部是隔離的,但經過窗子又和外邊聯系起來了。沒有人出現,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這首詩好比是一幅靜物畫,可以當作塞尚(Cyzanne)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都是為了得到和豐富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
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這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左思《三都賦》:“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還有個亭子叫“畫中游”。“畫中游”,并不是說這亭子本身就是畫,而是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大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所以明人計成在《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
這里表現著美感的民族特點。古希臘人對于廟宇四圍的自然風景似乎還沒有發現。他們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來欣賞。古代中國人就不同。他們總要通過建筑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詩人從一個小房間通到千秋之雪、萬里之船,也就是從一門一窗體會到無限的空間、時間。像“山川俯繡戶,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見大,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豐富了美的感受。外國的教堂無論多么雄偉,也總是有局限的。但我們看天壇的那個祭天的臺,這個臺面對著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中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8.下列對文章引用材料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始借用老子的話意在表明中國的建筑園林講求空間藝術,也講究實用功能。
B.明人的小詩可以當作塞尚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來欣賞,可見,塞尚的畫也追求一種園林式的空間美感。
C.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樓”與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一樣,都深得空間景致的神韻。
D.“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可見中國建筑和園林追求一種包容萬千的大氣象,空間美感力圖把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
9.下列是對原文內容的推斷,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作者論述的是中國的園林建筑藝術,卻大量引用古詩文、畫論,說明這些不同的藝術門類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征。
B.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這樣的園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談的是建筑
的實用性功能,只有“望”才能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C.園林建筑的空間美感的獲得與豐富,是靠窗、樓、臺、亭、閣、走廊等來完成的。
D.中國園林建筑表現出我們民族獨有的空間之美的特點,這與西方審美觀截然不同,后者多半是將建筑孤立起來欣賞。
10.談談中國園林和建筑的空間美感的民族特點。(3分)
中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8. B(作者是把“這首詩比作靜物畫”)
9. B(不能簡單區分,四者都是使用和藝術功能兼具。)
10. (3分)
(1) 中國園林和建筑的空間既要有實用性,又要有審美性。(2)空間隨心中意境可斂可放,是流動變化的,是虛靈的。 (3)中國講求建筑與自然的配合,注重內外的交流。
中考現代文閱讀例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