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考語文傳記閱讀試題及答案
陜西中考語文傳記閱讀原文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軍事建樹歷史自有公論。但他到西北后,發現這里的危機不只是政治腐敗,軍事癱瘓,還有生態的惡劣和耕作習慣的落后。大軍所過之處全是不毛的荒山、無垠的黃沙、裸露的戈壁、洪水沖刷過后的溝壑。這與江南的青山綠水、稻豐魚肥形成強烈的反差。左宗棠隱居鄉間時曾躬耕農畝,準備種田教書,終老鄉下。但是命運卻把他推向西北,讓他“達則兼濟天下”,兼顧西北。
面對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樹,這當然是結合戰爭的需要。但古往今來西北不知幾多戰事,而栽樹又有幾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寬三到十丈,東起陜西的潼關,橫穿甘肅的河西走廊,旁出寧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別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長三四千里,后人尊稱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樹,有路必有樹,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這是為鞏固路基,“限戎馬之足”,為路人提供陰涼。左對種樹是真有興趣,真去研究,躬身參與,強力推行。他先選樹種,認為西北植樹應以楊、榆、柳為主。河西天寒,多種楊;隴東溫和多種柳。凡軍隊扎營之處都要栽樹。他還把種樹的好處編印成冊,廣為宣傳,又頒布各種規章保護樹木。史載左宗棠“嚴令以種樹為急務”“相檄各防軍夾道植樹,意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復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視察營旁是否種樹。在他的帶領下,各營軍官競相種樹,一時成為風氣。現在甘肅平涼仍存有一塊《威武軍各營頻年種樹記》碑,詳細記錄了當時各營種樹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種了多少樹,很難有確切的數字。他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稱,只自陜西長武到甘肅會寧縣東門六百里,就種活二十六萬四千多棵樹,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肅其余各州約有四十萬棵,還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種的樹,總數在一二百萬棵之多。而當時左指揮的部隊大約是十二萬人,合每人種樹十多棵。中國西北自秦以來共有三條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絲綢之路;三就是左宗棠開辟的這條“左公綠柳之路”,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設基本上是沿用這個路基。三千里大道,百萬棵綠柳,這在荒涼的西北是何等壯觀的景色,它注定要成為西北開發史上的豐碑。
兵者,殺氣也。向來手握兵權的人多以殺人為功、毀城為樂,項羽燒阿房宮,黃巢燒長安,前朝文明盡毀于一旦。他們能掀起造反的萬丈狂瀾,卻邁不過政權建設這道門檻。只有少數有遠見的政治家才會在戰火彌漫的同時播撒建設的種子,隨著硝煙的退去便顯出生命的綠色。
陜西中考語文傳記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左宗棠在福建辦船政,建海軍,對付東南的外敵,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見左宗棠當時在清廷已有無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原本志在“窮則獨善其身”,躬耕隴畝,種田教書,卻又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趕赴西北以“達則兼濟天下”。
C.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卻發現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軍事上頗有建樹,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D.左宗棠最初下令種樹,只是為了鞏固路基,“限戎馬之足”,為路人提供陰涼,哪里會想到樹木成林,綿延成片,澤被后世。
E.自古以來,手握兵權的人多以殺人為功;但左宗棠卻在用兵時極力改善西北的生態環境,顯現出其遠見卓識與人文情懷。
(2)本文開頭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6分)
(3)文中說“左對種樹是真有興趣”,左公“興趣”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4)左公種樹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澤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陜西中考語文傳記閱讀答案
(1)選擇C項3分,選擇E項2分,選擇A項1分。因為“已有無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離原文相關語句的意旨,原文是說當時兵荒馬亂,堪用之人不多。選擇其他項沒分。B項中“原本志在”概括不當。D項中“最初下令種樹,只是為了……沒有想到……”分析有誤。
(2)①以此引出傳主,能給人鮮明突出的印象;②詩意地評價左公當年種樹的深遠影響和巨大意義,寄寓作者無限崇敬之情;③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關注后文,從而引導讀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點2分)
(3)①選準樹種,因地制宜種植;②宣傳種樹意義,頒布護林措施,并嚴格執行;③種樹是他巡視地方的必選對象,從而引領出一種種樹護林的良好風氣。(每點2分)
(4)①科舉受阻,轉而研究農桑水利等實用之學,讓他獲得一種觀照外物的特殊視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態環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涼荒寒荒漠化的環境,與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產生改變環境的愿望;③他種樹是真有興趣,真去研究,躬身參與,強力推行;④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是非常有遠見的,正是這種遠見,讓他的作為具有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每點2分)
陜西中考語文傳記閱讀試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