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中考語文論述文閱讀例題及答案
蘭州中考論述文閱讀原文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貿鴿、摩訶王子舍身飼虎等故事大量出現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畫中。畫面企圖在肉體的極端痛苦中,突出心靈的平靜和崇高。連所謂王子、國王都如此“自我犧牲”,那就不必說一般的老百姓了,這是統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騙,又是他們撒向人間的鴉片和麻藥。這是一種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藝術風格是激昂、狂熱、緊張、粗獷的,構成了北魏壁畫的基本美學特征。黑格爾曾說,把苦痛和對于苦痛的意識和感覺當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識到所舍棄的東西的價值和自己對它們的喜愛,愈長久不息地觀看自己的這種舍棄,便愈發愿意感受到把這種考驗強加給自己身上的心靈的豐富。黑格爾的論述完全適合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畫,而是雕塑。前者不過是后者的陪襯和烘托。四周壁畫的圖景故事,是為了突出中間的佛身。盡管佛像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世似乎并不關懷或動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并且就在那驚恐、陰冷、血肉淋漓的悲慘世界中,顯示出他的寧靜、高超和飄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著螻蟻般的生命,而螻蟻們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柯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著對深重現實苦難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跟長期分裂和連綿戰禍的南北朝相映襯的,是隋唐的統一和較長時間的和平穩定。佛像變得更慈祥和藹,關懷現世,似乎極愿接近世間,幫助人們。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終成過去,在繁榮昌盛的統一王朝,精神統治不再需要用殘酷的苦難來嚇人,而變成以誘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來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與壁畫不是以強烈對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補充的和諧(優美)為特征了。與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懼而自我舍棄相比,其心理狀態和審美感受是大不一樣了。
盛唐壁畫中那些身軀高大的菩薩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為次要,著意描繪的是熱鬧繁復的場景。菩薩(神)小了,供養人的形象卻愈來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薩差不多,個別的甚至超過前者。在敦煌,世俗場景大規模地侵入了佛國圣地,實際標志著宗教藝術將徹底讓位于世俗的現實藝術。
禪宗在中唐以來盛行不已,壓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則是這種情況的理論上的表現。清醒的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的華夏傳統終于戰勝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禪宗將信仰與生活完全統一起來:不要那煩瑣教義和儀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樣自我犧牲、苦修苦煉,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也就是成佛。“擔水砍柴,莫非妙道”,“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因此,人們不再需要一種特殊對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體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藝術為世俗藝術所替代,宗教哲學包括禪宗也為世俗哲學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這一社會轉折的敦煌宋代石窟,盡管洞窟極大,但精神全無,也沒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蘭州中考論述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古代異常復雜的宗教藝術中,佛教石窟藝術是其主要遺存,它經歷了漫長的友展過程并留傳了下來。
B.在戰亂頻仍的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傳播流行,歷經隋唐達到極盛,隨著中國的禪宗教派出現,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為國教,是佛教成為門閥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占據統治地位的法律標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畫中出現的王子、國王“自我犧牲”的佛教故事,是統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騙,也是對百姓的麻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的北魏佛像,盡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似是表達對人世的關懷或動心,實際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螻蟻們懷著對現實苦難的無可奈何情緒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畫著意描繪熱鬧繁復的場景,其中供養人的形象愈來愈大。這一時期,在敦煌壁畫中出現大規模的世俗場景,反映出宗教藝術將完全讓位于世俗的現實藝術。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戰勝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與生活相統一的禪宗得以產生,并在中唐以來盛行不已。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黑格爾認為,愈是痛苦便愈能認識到痛苦的價值,便愈發愿意感受到痛苦給自己帶來的心靈的豐富。這一認識適于闡釋北魏壁畫的基本美學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畫是雕塑的陪襯與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寧靜、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與壁畫則呈現出相互補充、和諧優美的面貌。
C.“擔水砍柴,莫非妙道”,“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形象地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沒有多少宗教意味,因為此時世俗哲學已取代宗教哲學,人們不再需要一種特殊對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體的偶像崇拜。
蘭州中考論述文閱讀答案
1.C(C項曲解文意。原文說的是“北魏與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為國教,是這種統治的法律標志”,主語是“北魏和南梁”,含義是“南北方政權都正式宣布”。而選項表述成“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為為國教”,主語是北魏,含義是“北魏比南梁早宣布”。)
2.D(D項張冠李戴。根據原文“清醒的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的華夏傳統終于戰勝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可知“理性主義、歷史主義”屬于華夏傳統,并非“佛教思想中”的。)
3.A(A項曲解文意。原文強調“在苦痛中愈意識到所舍棄的東西的價值和自己對它們的喜愛,愈長久不息地觀看自己的這種舍棄,便愈發愿意感受到把這種考驗強加給自己身上的心靈的豐富”,A項“愈是痛苦便逾是能認識到痛苦的價值,便愈發愿意感受到痛苦給自己帶來的心靈的豐富”曲解了黑格爾的美學觀點。)
蘭州中考小說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