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考論述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
廣東中考論述文精選閱讀原文
只有懂得藝術真實的這種真正底蘊,才能理解藝術境界之真的領域的廣與闊——
夸能顯真。“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誰說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能講這不是景物之真?“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佳人之美的真實感難道你會懷疑?藝術實踐表明,夸張的美學功能,有如一面以藝術靈性為涂飾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鏡,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讓人于夸張的境界之中體悟藝術更高層次的真實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國著名的幻想小說《西游記》,通篇以虛幻的境界來敷演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驚險離奇,然愈幻而愈覺其真。尤其孫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風云、驅邪去惡的智慧與本領,已經成為體現我們民族心靈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這是荒誕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藝術的魔法,以期讀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的體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藝術家的話來形容,就是“寓真于誕,寓實于玄”(劉熙載)。
夢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確乎是一位藝術家,具有再現與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領。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夢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韻。現實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會于夢境之中得到圓滿的實現。在中國文藝史上,藝術家借夢以抒情志感者頗多,最有名的當數“臨川四夢”①。《牡丹亭》中二八嬌女杜麗娘游園驚夢,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夢境中得到了。由驚夢而尋夢,這位美麗少女表現出對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休論夢境虛實,即便是夢中有一刻的歡欣,也姑且以虛當實,以幻為真。她不愿意走出這夢境,她希望永遠流連在這夢中。這使人想起老式戲臺的一副對聯:“筑斯臺悠也久也,觀往事夢耶真耶。”真可說是絕妙地道出了藝術境界的真諦。
(選自鄧牛頓《中國美學感悟錄·境界篇》,有刪節)
【注】①臨川四夢:指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的合稱,四劇皆以夢境為依托。
廣東中考論述文精選閱讀題目
6.下列關于“藝術境界之真”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境界之真,不像史學家那樣實錄生活,也不像匠人那樣如實描摹,也不像新聞記者那樣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觀事實。
B.真情實境能吸引人,真情實感能打動人,這是藝術境界需要真的根本原因。鑒賞者往往會在真的引領下,進入藝術審美過程。
C.藝術境界之真,并非客觀再現生活真實,而是以生活真實為依憑進行藝術的再創造,源于真實,而又歸于真實。
D.夸張、魔幻、夢境,均能創造藝術境界之真,這是達成藝術境界之真的主要途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們看電影、小說,盡管知道這是虛構的,卻依然會被帶入其中,這與藝術真實的再創造有很大關系。
B.在藝術創作中,夸張手法能夠放大人、物、景的某一特點,使人在藝術美的渲染中,感受更高層次的真實感。
C.藝術家構建了虛幻的境界,創造了我們民族心靈理想的典型形象孫悟空,體現了 “寓真于誕,寓實于玄”的創作筆法。
D.作家利用夢境這一藝術手法,在真假虛實中再現和重塑了人生,引導讀者流連夢中,以虛當實,進而感悟人生真諦。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鴻門宴》中,作者司馬遷憑借想象還原歷史人物的對話、行動,有文學創作的特點,也并不違背史學的紀實原則。
B.“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詩人岑參以“百丈”“萬里”等夸張手法,突出邊塞沙漠奇寒之景,給人如臨其境的真實感。
C.《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現實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借助魔幻手法來表現人物,開創了魔幻小說的先河。
D.《夢游天姥吟留別》描繪了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借夢境映射現實,表達了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體現了藝術境界之真。
廣東中考論述文精選閱讀答案
6.C(A.錯在“不加取舍地照搬”;B.錯在“在真的引領下”,原文為“信以為真”;D.錯在“主要途經”,原文第3段“領域的廣與闊”表明,以下三種屬于其中,卻未必是主要途徑。)
7.D(錯在“重塑人生”和“引導讀者……”。)
8.C(因果關系有誤。)
廣東中考論述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