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中考文言文模擬題及答案
無錫中考文言文模擬閱讀原文
吳主以太子亮幼少,議所付托,孫峻薦大諸葛恪可付大事。吳主嫌恪剛愎自用,峻曰:“當今朝臣之才,無及恪者。”乃召恪于武昌。恪將行,上大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無以答,時成謂之失言。
虞喜論曰:夫托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機,能勝之者鮮矣。呂侯,國之元耆,志度經遠,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見拒;此元遜②之疏,機神不俱者也! □因十思之義,廣咨當世之務,聞善速于雷動,從諫急于風移,豈得殞首殿堂,死于兇豎之刃!時人奇其英辯,而哂呂侯無對為陋,不思安危終始之慮,是樂春藻之繁華,而忘秋實之甘口也。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嚴垂發,而費祎③方與來敏對棋,意無厭倦。敏以為必能辦賊,言其明略內定,貌無憂色也。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蜀為蕞爾之國,而方向大敵,所規所圖,唯守與戰,何可矜己有余,晏然無戚!斯乃祎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循所害,豈非兆見于彼而禍成于此哉!往聞長寧之甄文偉,今睹元遜之逆呂侯,二事體同,皆足以為世鑒也。
(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七》,有刪改)
【注】①思子之宮:官室名。漢武帝時,戾太子因蠱惑事被迫自殺后,武帝知其冤,于是作思子宮。②元遜:諸葛恪的表字。③費祎:字文偉。
無錫中考文言文模擬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群司坐諫誅放者以十數 坐:因……犯罪
B.而哂呂侯無對為陋 哂:譏笑
C.何可矜己有余,晏然無戚 矜:矜持
D.往聞長寧之甄文偉 甄:鑒別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加□雅性仁孝,天下歸心
?、谌骷笆讨袑O峻固爭之,□止
③□因十思之義,廣咨當世之務
A.①以②乃③若 B.①則②且③何
C.①則②乃③若 D.①以②且③何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
B.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
C.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
D.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全公主與魯王孫霸從中作梗,吳主最終有了廢掉孫和另立孫亮為太子的想法。
B.吳主聽信讒言,先幽禁孫和,最終流放孫和;他在與陸抗泣別之時,坦陳自己的錯誤,決定召孫和回來。
C.諸葛恪面對接受治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沒有接受呂岱的告誡;時人欣賞他的機智善辯,而認為呂岱失言。
D.魏人伐蜀之時,費祎正與人下棋,毫無畏懼之意。文章認為他與拒絕呂侯的諸葛恪一樣,都無憂患意識。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全公主既與太子和有隙,欲預自結,數稱亮美,以其夫之兄女妻之。 (5分)
(2)斯乃祎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循所害,豈非兆見于彼而禍成于此哉! (5分)
無錫中考文言文模擬閱讀答案
9.C
10.A
11.D
12.B
13.(10分)①全公主已經與太子孫和有嫌怨(矛盾),就想預先奉承結交(孫亮),于是多次稱贊孫亮之美,并把她丈夫的哥哥的女兒嫁與孫亮為妻。(5分)
評分標準:共四句話,第一句2分,后三句話各1分。重點詞“既”“隙”,“結”,“數”,“妻”。譯錯一處扣1分。
“既”,譯為“已經”“之后”均可。“隙”譯為“矛盾”“不和”“嫌怨”等均可。“預”譯為“預先”“事先”均可。“結”必須補充賓語且正確才能得分。 “稱”可譯為“稱贊”“贊美”“說”等。“美”可譯為“好”“不凡”“美”“出色”“出眾”等。最后一句雖然“妻”譯對,但是語義錯誤,則該句不得分。
②這就是費祎的性情寬厚簡單,不提防細微之處,所以終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殺害。這難道不是兇兆在那里顯現而災禍在這里形成嗎?(5分)
評分標準:前三句各1分,最后一句2分。重點詞“乃”、“細微”、被動句、“豈非……哉”、“兆”。譯錯一處扣1分。
“寬簡”可譯為“寬厚、寬和、寬容、簡單、質樸”等。“細微”為名詞,如“細微的方面、地方”等。“卒”可譯為“最終”“最后”“終究”等。“兆”可譯為“征兆”“兇兆”“苗頭”等。最后一句雖然“豈非……哉”“兆”譯對,但是語義錯誤,則該句最高得1分。
無錫中考文言文模擬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