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語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
上海中考語文精選閱讀原文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為史家似乎也有點勉強。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實有爭議。《春秋》是魯國史書,歷來被理當(dāng)認(rèn)為由魯國史官所為;可歷代史家、學(xué)者又以為是孔子所修。《左傳·成公十四年》載“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誰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嗎?所以,這里不足為明證。倒是孟子言之鑿鑿:“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齊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當(dāng)豐,傳聞即真,況孟軻崇信求義,可信度應(yīng)是很高。再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氏,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當(dāng)然也有折中的說法。兩邊都討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為魯國史官所寫,后經(jīng)孔子修訂成書。雖萬分穩(wěn)妥,可如此一來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還有一個問題,《春秋》一萬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碩士論文的篇制,可卻微言大義,辭微旨博,一字褒貶,影響深遠(yuǎn)。于是歷代解“經(jīng)”傳“經(jīng)”之作不乏。單說用古文寫就的《春秋左氏傳》,其史料補充豐贍,記事因果清明,寫人性格豐滿,使《春秋》史綱泱泱為一部有歷史律動的不朽巨作,堪稱偉大。然而左丘明因《左傳》稱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卻不稱史家,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為史家實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稱“吾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xué)說而不去創(chuàng)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旨在締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禮崩樂壞,孔子批判,毫不隱晦。雖“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喪家之犬”,仍卓然獨立,歲寒松柏。代王立法,懲惡勸善。如此說來,稱孔子為史家還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鐸”,不若稱“春秋”孔子。
上海中考語文精選閱讀題目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是一部歷史專著,依據(jù)孔予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見,可以認(rèn)為它是魯國專門負(fù)責(zé)“記事”的右史所作,與孔子無關(guān)。
B.左丘明認(rèn)為《春秋》出于“圣人”的編纂和撰寫,卻言辭含混約略,未能言明具體的編撰者,以致為后世留下一樁謎案。
C.《史記》非常明確地主張《春秋》為孔子所編撰,但更具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來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紹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圖。
D.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魯國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師有修訂之勞,這種觀點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史家要有扎實的學(xué)術(shù)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歷史著述,還要能夠關(guān)心國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時有一定的人生閱歷。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跡和品質(zhì),卻缺乏科學(xué)的歷史觀和嚴(yán)謹(jǐn)?shù)闹鰬B(tài)度,也還是難以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職雖然甚多,卻唯獨缺少做過史官的記錄,所以本文作者認(rèn)為“言孔子為史家實不足取”。
D.出于史家獨特的體悟,司馬遷認(rèn)為孔子觀史、論史,也極具史家情懷,這在《史記》的相關(guān)記述中隱約流露了出來。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反映歷史律動的不朽巨作《左傳》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義的史綱,在史料、記事與寫人方面較為簡略。
B.作者從“好古”與“不只好古”、“喪家之犬”與“歲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現(xiàn)出其形象的復(fù)雜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締造著自己的社會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為之”,以直言不諱的批判精神面對社會現(xiàn)實。
D.孔子在春秋亂世遍干諸侯,教化民眾,宛如木鐸,這是他被稱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上海中考語文精選閱讀答案
1.(3分)B
2.(3分)C
3.(3分)B
上海中考語文閱讀精選題及答案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