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中考語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青島中考語文閱讀原文
古代還有一種故意作偽的現象,將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假托為古代或當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極少數人是出于政治或經濟目的外,這類作偽者大多是很可憐的。因為無勢無名,即使他們的作品很有價值也無法流傳,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賢或當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書,傳誦一時,流傳千古。盡管絕大多數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無聞,但他們的自我價值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然而,這些并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學術規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學術問題上,從先秦開始就存在著嚴格的規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學說的傳承與解釋,自從在漢代儒術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對象以來,不僅流派分明,次序嚴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與注釋、注釋者和傳播者絕不相混。在《漢書·儒林傳》中,對儒家不同流派的傳承過程和人物有明確的記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也有這樣的傳統,如給《史記》《漢書》作注釋的學者代有其人,但對有價值的注釋,后世學者無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見經傳,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見,中國并不缺少學術規范的傳統,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繼承這樣的傳統,建立起適應現代學術發展需要的新規范。20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的學術規范面臨著新的挑戰,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學者能夠平等地、自主地考慮如何適應國際學術規范的時間并不長,很多問題自然還來不及解決。實際上,中國的傳統學術規范與西方及國際通行的學術規范之間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異,所不同的只是具體做法、方式和程度。
青島中考語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點,導致一種錯誤認識,即中國學術缺少規范的傳統,只能從西方引進。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時取其大意,間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寫,這些慣常做法,與當時書籍流傳困難的情況關系密切。
C.古人編纂的類書,除了某些現成詩文或整段資料偶爾會提及作者或書名外,大多不注明資料來源和引文的出處。
D.古代類書的編纂是為了做學問或學習的方便,沒有著作權和稿酬,只要編得質量高就會博得“嘉惠學林”的贊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人不規范地借鑒前人成果,甚至將自己的作品假托為名人之作,但這些現象并不意味著中國古代就沒有學術規范。
B.自先秦以來,儒家典籍和學說的傳承與解釋,流派分明,次序嚴密,原文與注釋、注釋者和傳播者絕不相混。
C.如何繼承中國的學術規范傳統,建立起適應現代學術發展需要的新規范,這是今天我們面臨著的新挑戰。
D.中國的傳統學術規范與西方及國際通行的學術規范之間沒有根本差異,只是具體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的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與現代社會有明顯差異,很多今天習以為常的學術規范當時還沒有出現。
B.作者引用《漢書·儒林傳》明確記載儒家不同流派的傳承過程和人物這一史實,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對傳播儒家學說的貢獻。
C.古代很多作者無名無勢,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賢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傳后世,進而體現自我價值。
D.中國雖然并不缺少學術規范的傳統,但在國際化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學習借鑒外國的學術規范,以便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青島中考語文閱讀答案
1.A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項“中國古代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點,導致一種錯誤認識……”表述錯誤,原文第一段說的是“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沒有認識到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差異,中國古代的學術規范與當今學術規范存在著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規范當時還不存在”。
2.B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自先秦以來”錯誤,原文第五段表述的是“自從在漢代儒術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對象以來”。
3.B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項“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對傳播儒家學說的貢獻”錯誤,原文第五段中說作者引用《漢書·儒林傳》是為了表明“自從在漢代儒術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對象以來,不僅流派分明,次序嚴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與注釋、注釋者和傳播者絕不相混”。
青島中考語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