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考現代文閱讀習題及答案
福州中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④最早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日本、韓國等國家。日本在1950年確立的《文化財保護法》中首次提出“無形文化財”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它的范疇。韓國在1962年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為韓國的“重要無形文化財”。由于他們的努力,這種遺產觀漸漸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選法》,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上有好幾種叫法,如“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等。我國過去習慣稱作“民間文化”,現在為了與國際上的稱謂相協調,便稱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文化遺產內容由物質的、有形的、靜態的,伸延到非物質的、無形的、精神的、生態的,顯示了當今人類對自己的文明創造的認識進了一大步。當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倍加珍視并加以保護時,一個現代的遺產觀便形成了。
福州中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法國的第一部《歷史建筑法案》的頒布,表明人類社會就新的遺產觀已達成共識。
B.一些作家運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促成了世界各國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形成與推廣。
C.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嚴重的破壞,促使新的遺產觀被國際社會廣泛地接受。
D.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活文化,比物質文化遺產更能體現出各個民族的本質。
E.我國把“民間文化”改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示對國際新遺產觀的認同和支持。
小題2:根據文意,下列不屬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法的一項是( )(3分)
A.法國的第一部《歷史建筑法案》的頒布,表明人類社會就新的遺產觀已達成共識。
B.一些作家運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促成了世界各國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形成與推廣。
C.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嚴重的破壞,促使新的遺產觀被國際社會廣泛地接受。
D.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活文化,比物質文化遺產更能體現出各個民族的本質。
A.國務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將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日。
B.一些學校邀請民間藝人走進校園,讓學生親眼目睹并學習體驗民間藝術的創作過程。
C.我國有關部門正通過筆錄、錄音、攝像等多種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數據。
D.被焚毀近90年的故宮中正殿近日復建竣工,完整再現了清朝乾隆時期的建筑全貌。
小題3:試概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4分)
小題4: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個現代的遺產觀便形成了”。根據文意,“現代的遺產觀”中的“遺產”包括哪些?(4分)
福州中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小題1:CD(答對一項2分,答對兩項5分。)
小題2:D
小題3:①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較廣泛,常常看不見也摸不著。②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傳承人越來越少。③直接表現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征,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④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一點1分,全對4分。)
小題4:①私有的物質財富②物質文化遺產③非物質文化遺產(答對一點1分,答對兩點2分,三點全答對4分。)
小題1:
試題分析: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世界遺產公約》和《各國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建議案》,表明人類社會就新的遺產觀已達成共識。B.“一些作家”,在文中為“一些有識之士”E.“表示對國際新遺產觀的認同和支持”文中無根據,“新遺產觀”應指“現代遺產觀”。
小題2:
試題分析:D項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范疇。解答這類題,關鍵是依靠題干找準答題區間,著重研讀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內容,二是在弄清題干要求的基礎上,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異。
小題3: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需要通讀全文,篩選出相關信息,然后歸納總結。本題答案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廣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見也摸不著”,可總結出第一點;“由于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的……”,可總結出第二點;“因此它直接表現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征,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可總結出第三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可總結出第四點。
小題4:
試題分析:本題所考查句子在文章結尾處,結合上文“將文化遺產內容由物質的、有形的、靜態的,伸延到非物質的、無形的、精神的、生態的,顯示了當今人類對自己的文明創造的認識進了一大步”來理解,“現代的遺產觀”中的“遺產”應既包括傳統遺產觀中的“遺產”又包括,即第一段所說的“一種私有的物質財富”,又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州中考現代文閱讀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