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考文言文專練題及答案
廣州中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廣州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16.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 稱:稱贊
B.食不重肉 重:重疊、重復
C.雖詳與善 詳:通“佯”,假裝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顯揚
17.下列加點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而又緣飾以儒術 ②初淅瀝以蕭颯
B.①故人所善賓客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①力行近乎仁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D.①因賜告牛酒雜帛 ②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孫弘小時候家里很窮,到中年才開始做學問,60 歲還仕途不順,屬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孫弘自己生活很節(jié)儉,但對門客卻很大方,將自己的俸祿全都供給他們,家里沒什么余財。
C.公孫弘不敢在朝廷與皇上爭辯,曾經(jīng)因順從皇上的意圖而背棄與大臣們的約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責。
D.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時,公孫弘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做宰相的職分而主動請求辭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絕,最后終于任上。
19.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二歲中至左內史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fā)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說所言皆聽
20.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厲賢予祿,量能授官。(4分)
(2)愿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3分)
廣州中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16. A。說。
17.D.于是,就。A介詞,“用”;表并列。B所字體結構;被動結構。C相當于“于”;詞尾。
18.B。是對“故人所善賓客”很大方。
19.二歲中/至左內史/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fā)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說/所言皆聽20.(1)現(xiàn)在陛下親行大孝,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jù)才能授予官職。
(2)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
廣州中考文言文閱讀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窮,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這時,公孫弘已經(jīng)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后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fā)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封他為博士。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jīng)常說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節(jié)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于是皇上觀察他,發(fā)現(xiàn)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他曾經(jīng)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后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采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jīng)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xiàn)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fā)厚待公孫弘。
汲黯說:“公孫弘處于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交情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fā)厚待他,終于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jīng)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余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過去說,‘努力實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yǎng)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yǎng),然后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yǎng)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xiàn)在陛下親行大孝,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jù)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汗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武帝答復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yè)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于是,武帝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孫弘發(fā)病,終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廣州中考文言文專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