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中考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東營中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就是在這樣的乍暖還寒時節,一個滿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處時,月亮已經升起來了。微醺的緣故,未及望月,就熄燈睡了。大約凌晨三點,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書桌上,通常放著一杯白開水。室內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時候,發現杯壁上晃動著迎春枝條般的鵝黃光影。心想月光大約太喜歡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畫。喝過這杯被月光點化過的水,無比暢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無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時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樹叢中了?我見過的明月,不是東升時蓬勃跳躍在山頂上的,就是夜半時高高吊在中天的,我還從沒見過棲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團月亮也許因為走了一夜,被磨蝕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潔而不耀眼,清澈中散發著溫熱,更像一盞掛在樹梢的燈,默無聲息的燃燒著。那些還未發芽的樹,原本一派蕭瑟之氣,可是掖在林間的月亮,把它們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樹木一夜之間回春了。丫杈的樹枝上有如開滿了粉白的鮮花,而圓月、樹林、斜枝、光影像隨意潑灑點染的一幅畫,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詩。
看過了這樣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時,又怎能不被美給驚著呢!雖然接著睡了,可是瞇上一段時間,又惦記著什么似的,醒來了。只要睜開眼,朦朧中會望一眼窗外——啊,月亮還在林間,只不過更低了些。再睡,再醒來,再望,也不知循環往復了多少次。月亮終于沉在林地上,由燈的形態,變幻成篝火了。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給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徹底醒過來時,天已大亮,哪還有滿月時的圣景。消盡了白雪而又沒有返青的樹,看上去是那么的單調。雖然尋不見月亮的蹤跡,但我知道它因為燃燒得太忘我了,動了元氣,此后的半個月,它將一點點地虧下去。待它枯槁成彎彎的月牙兒,才會真正復蘇,把虧的地方,再一點點地盈滿。它圓滿后,不會因為一次次地虧過,就不燃燒了。而且月亮懂得,沒有燃燒,就不會有涅槃再生,就不會有新一輪的蓄養生長,也就不會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燒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賞月時節,卻看見了上天把月亮拋在凡塵的情景呢。假使我徹頭徹尾醒著,這樣的風景即使入了眼,也不會攝人心魄。正因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與黑夜之間,在半夢半醒之間,那團月亮,才美得奪目。
東營中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1.作者筆下的春夜滿月“美”在何處?(4分)
2.從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點,這種寫法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點,并說明寫四季月光與寫“燃燒的月亮”有什么關系。(4分)
4.作者對于月亮“盈滿”與“虧過”、“燃燒”與“蓄養”的闡述,蘊含了怎樣的人生思
想?(2分)
5.本文語言靈動清新,蘊藉雋永,試舉一例并加以賞析。(3分)
東營中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1.①美在月掛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機盎然; ③美在燃燒的形態及其變化; ④美在真切與迷離之間。
評分:一個要點1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2.寫法,欲揚先抑(或設置懸念);作用,與下文所寫春夜滿月的景致形成對比,突出燃燒的月亮所創造的生機活力和優美的意境,表達了喜愛贊美之情。
評分:寫法1分,作用2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
3.①特點,嫩綠;飽滿、豐腴;平靜安詳、悠遠清寂;新鮮、明媚。②關系,因關注、喜愛月亮,故能發現“月亮燃燒” 獨特的美;因為熟悉月亮,故能領悟出豐富深刻的人生道理。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鋪墊)。
評分:答對特點得2分,答對關系得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4.①人應甘于奉獻,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斷汲取、蓄養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評分:兩個方面各占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5.答案示例:“穿窗而過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運用擬人,賦予月光以生趣,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評分:共3分。只舉出例句不得分。
東營中考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