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課文及知識點
捕蛇者說課文原文: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cù)。殫(dān)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xǐ),饑渴而頓踣(bó),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視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sì)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sì)夫(fú)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課文知識點:
柳宗元因王叔文關系,被貶為永州作司馬。在永州近十年,寫了不少文章。我們過去曾讀過的《小石潭記》就是 當時寫的《永州八記》之一。今天學的《捕蛇者說》一文也是那一時期所寫的。
柳宗元受到排擠,貶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經歷和黑暗的社會現狀,加深了他對現實的認識,使他對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這篇《捕蛇者說》就是通過記述一個捕蛇者的悲慘生活,突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個中心思想。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主要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本文是通過記事來說理,即通過對“捕蛇者”蔣氏的遭遇的述說說明“賦斂之毒”這個中心。
本文以記敘為主,結合適當議論、抒情。開頭由蛇毒寫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詳記捕蛇者的話,最后推出結論,提出題意。文章前兩部分是記敘,后一部分的議論則是前面記敘的必然歸結。
學習本文,默讀課文的全部注釋,掃清字詞障礙,再默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概貌。
思考
1、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強調“異蛇”之毒?
這是作者設置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愿望。
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觸草木,盡死”,“盡死”前省去的主語應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結:寫“異蛇”劇毒,而“永之人爭奔走焉”。
2、蔣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這一段著重寫什么?
如果說第1段是概述,從第2段開始便轉入到具體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寫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利”與“害”關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樣描寫蔣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過對“捕蛇”、“賦斂”之間“利”與“害”的一系列對比,說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積累:
關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 (代詞,代捕蛇這件事)
吾嘗疑乎是 (代詞,代“苛政猛于虎”這句話)
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指示代詞,這種)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 (指示代詞,這個,代“永州之野”)
關于下列語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醫以王命聚之 (代蛇)
問之 (代蔣氏)
言之 (代情況)
余悲之 (代他的境遇)
君將哀而生之乎 (代蔣氏自己)
謹食之 (代蛇)
捕蛇者說課文及知識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