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課文教案及反思
《熱愛生命》課文教案: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他17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共寫了19鄣長篇,150余篇短篇,3部劇作,還有一些自傳體作品及隨筆.論文.選寫等著述。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會下層人民。作品所觸及的問題有一個方面:揭露美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腐敗的政治機構;對資本主義社會苦難深淵中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主張用社會主義革命來改變美國的社會現實;抨擊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因此人們稱他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美國的馬克思”。
2.時代背景
1848年1月下旬,當加利福尼亞木匠馬歇爾在美洲河上的哥婁瑪附近的鋸木廠檢查工作進展時,在工廠的尾水道中發現了幾片含金石英。馬歇爾帶人找遍方圓數里,一無所獲。之后,在撒特要塞(Sutter's Fort)的一家雜貨店老板薩姆布瑞南戲劇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他購買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帶到舊金山,四處喧嚷,“金子!金子!來自美洲河的金子!”各處的人們聽到消息后就丟下手頭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亞尋找金子。先是幾十.幾百.幾千的人,隨后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坐著帆船和汽船,駕著驢馬,甚至步行,蜂擁而至。在淘金熱中,許多人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沒有發財,那里有著許許多多悲傷的故事。本文所講述的就是那許許多多淘金故事中的一個。
3.名家品評
高爾基曾稱贊杰克倫敦“善于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這當中值得我們探討和總結的藝術經驗很多。就其短篇小說創作而言,精心設置某種特異環境,著力激發人物潛在的意志和力量,則是杰克倫敦善于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的一個鮮明特點。在他的小說中,人物常處于一種危機.災難之中,他就是用這種反復出現的危機來考驗人物的機智.勇氣和品性,表現人的意志的創造力的。他的一組以阿拉斯加北方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都顯示出這樣的特色,其中受到列寧贊賞的《熱愛生命》,是最具光彩的一篇。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對這篇小說非常喜愛.贊賞,克魯普斯卡婭曾經在回憶列寧時說過:“……在伊里奇逝世的前兩天,我在晚上給他讀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這本小說還放在他房間里的桌上。這是一篇很有力的作品。……伊里奇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第二天他要我繼續讀杰克倫敦的小說。”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①生字注音
苔蘚tái xiǎn 吮shǔn吸 馴xún鹿 巉chán巖 半身不遂súi 吹毛求疵cī 窒zhì息 踉踉liàng蹌蹌qiāng 骸hái骨 苛
kē刻
②詞語積累
束手無策:捆住了手,比喻毫無辦法。
巉巖:高而險的山巖。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錯。
轉瞬即逝:轉眼之間就消失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半身不遂:偏癱。
踉踉蹌蹌:走路不穩。
2.理清思路
開端(1---6):人在昏迷中艱難前行
發展(7---22):人與狼漫長的對峙 人的性格:堅忍頑強,不畏艱難險阻
高潮(結局) (23---27):人與狼殊死搏斗并勝利
啟示:人活著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艱難險阻進行抗爭和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勝利.抗爭命運,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價值與快樂。
3.討論解惑
①主人公身處怎樣的環境,面臨哪些生死考驗?
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拋棄,只好獨自一人跋涉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腳先后受傷,只能踉踉蹌蹌地行走在布滿沼澤.丘陵與溪流,隨時有野獸出沒的荒原上。在極度虛弱中,他發現有一匹病狼循著他的血跡緊緊跟隨著他,顯然是要把他作為獵物。可見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饑餓.惡劣的天氣.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等。另外,與他“作對”的不僅是外在的各種艱難險阻與危險,還有他內心深處的恐懼,以及各種心理幻覺與錯覺。
②小說是如何表現他克服和戰勝困難的?試根據小說加以分析。
首先,小說通過“神志清楚”“很冷靜,很沉著”等一系列詞語,向讀者展示了他充分運用理性克服危險與災難.戰勝恐懼與幻覺的心路歷程。如“難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變成這個樣子嗎?生命就是這樣嗎,呃?真是一種空虛的.轉瞬即逝的東西。只有活著才感到痛苦。死并沒有什么難過。死就等于睡覺。它意味著結束,休息。那么,為什么他不甘心死呢?”這里的心理描寫,表現了是主人公對生和死的思考,也表現了他對生命的執著。再如“逼著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為它不愿意死。他也不再痛苦了。他的神經已經變得遲鈍麻木,他的腦子里則充滿了怪異的幻象和美妙的夢境。” 此處的心理描寫告訴我們:他身體極度衰弱,但只有一息尚存,就決不放棄,支撐他的是對生命的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
小說中作者多次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其次,小說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真實地展現了他求生的意志和行動。如“他蹲在苔蘚地上,嘴里銜著一根骨頭,吮吸著仍然使骨頭微微泛紅的殘余生命……他咬緊骨頭,使勁地嚼。有時他咬碎了一點骨頭,有時卻咬碎了自己的牙,于是他就用巖石來砸骨頭,把它搗成了醬,然后吞到肚里。匆忙之中,有時也砸到自己的指頭” 這里的細節詳細描寫了他砸食猛獸吃剩的骨頭,可見的他饑餓難耐,但主人公并沒有輕言放棄,反更頑強地汲取生存的能量。再如最后他與狼較量的細節等,寫得細膩逼真,增添了小說的真實性和形象性。
③結合全文看,他為什么能夠戰勝死亡,戰勝命運?
他之所以能戰勝死亡和命運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懼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硬漢精神。
④從他對比爾的態度上,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即使到了生命垂危.令人絕望的關鍵時刻,“這個人”仍然堅守著做人的道德良知。雖然他的朋友比爾曾卑鄙地把他拋棄,但他還是沒有拿走比爾身旁的那袋金子,也絕不“吮吸比爾的骨頭”,人之為人的價值就顯示在這里。
⑤作者用“他”來稱呼主人公有什么含義?
小說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小說主人公沒有名字,僅以“他”指代,顯然隱含著作者以他作為整個人類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說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弄清三點:①他面臨的困難和考驗;②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運用;③他戰勝困難的原因和對我們的啟示。
《熱愛生命》教學反思: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是一篇著名的文學作品,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課文本身內容比較散亂。作品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來講述故事,整篇小說44個自然節,在敘事中以心理描寫為主,帶有濃重的意識流色彩,對初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說從描寫的角度比較成功的話,那就是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這些對學生吸收為自己的東西還是大有益處的。至于心理描寫,學生只能簡單的感受一下而已。
第二,人物形象刻畫的有些脫離現實,主人公“他”被刻畫成了一個超人的形象,有些不能讓讀者接受其真實性。雖然《魯濱遜漂流記》中也塑造了一個與“他”相類似的形象,但《魯濱遜漂流記》的描寫還是很可信的,我們在學習《熱愛生命》時,感受到很多情節的不可信:在幾天雨雪天氣里還能保持有取火的工具?生命如此虛弱還能一直保存鐵桶?在潮濕的沼澤地里艱難行走,還隨時能找到生火的草木?開始都抓不到魚,后來還能抓到魚兒充饑等等,這些情節的設計,在我們研讀的過程中,明顯的能發現很多破綻。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有些不合情理的情節,和作者想設計一個“超人”的形象的出發點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我們在閱讀我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的時候,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作品。
第三,由于我們對作品情節的懷疑,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采取了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書,學生在尋找疑點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們圍繞“他”是“爬”,還是“走”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證據,各抒己見,達到了探究課文的目的。
《熱愛生命》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