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課文教案及反思
《在沙漠中心》課文教案: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
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體味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提及沙漠,也許你馬上會想到荒涼之境、死亡之地。古詩云: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不飛下,獸鋌亡群。假如你身陷如此絕境,你會做何感想?今天,讓我們將時光回轉到上個世紀30年代,跟隨一位墜機于撒哈拉沙漠的法國飛行員——圣艾克絮佩里,一同置身于茫茫的沙漠中心,感受那非比尋常的沙漠之行——《在沙漠中心》。
2、圣艾克絮佩里是法國優秀的飛行員,被稱為“藍天白云的耕耘者”。他常常把自己的飛行體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寫入作品。人們評價他有飛行員的勇氣,詩人的氣質,兒童的純真,思想家的深度。代表作有《夜航》、《空軍飛行員》、《小王子》、《人類的大地》等。
二、出示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朗讀課文;
2、研讀作者在沙漠中心的險惡處境和心理變化過程;
3、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體味生命的價值。
三、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1、講述: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們首先得用心朗讀課文。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要把握好節奏,必須注意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停頓。下面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其余同學邊看邊聽,發現有讀錯的地方做好符號,待文章讀完后提出來訂正。
2、指名朗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勾畫有誤的地方和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
3、學生糾錯,正音釋詞。
學生可能讀錯和難以理解的字詞:
四、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課文,分析人物處境和內心)
1、出示自學指導: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A、當時作者和同伴置身沙漠,遭遇了哪些艱難處境?采取了哪些應對辦法?有何生理反應?請找出相應的語句認真體會。
B、我的心情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找出體現作者心路歷程的句子加以領會。
2、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小組討論。
3、師生交流評議,抓住重點詞句,分析人物處境和內心。
A、艱難處境:干渴、風大、寒冷
⑴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暢,寒氣逼人,牙床凍得格格作響。
[ 沙漠夜晚的低溫和嚴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難耐,死亡的危險更讓作者感到絕望,這是作者所面臨的危險的真實寫照。]
⑵ “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我只好團團轉以躲避它的來犯。”
[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沙漠的惡劣環境和作者的感受,語氣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風趣,表現了作者鎮定樂觀的精神。]
B、應對辦法:喝乙醚酒精、用沙子蓋住身體
C、生理反應:產生幻影、感到疲倦、呼吸困難
D、心路歷程:痛苦、絕望、平靜、樂觀
痛苦(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我的牙床凍得格格作響,身子也斗得像篩糠似的。)
絕望(我跑不動了 大限到了 凍死的想法 不喜歡像奴隸那樣忍受鞭打)
平靜(一種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靜 不管怎么說,上天待我不薄 我們遇到的也是人的煩惱 我們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理解: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寶貴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著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說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充滿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維系著飛行員的生命,所以作者說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這兩句話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尋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對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樂觀(工作中,我是幸福的 我沒有一點遺憾 我總算是呼嘯過海風 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就是生命 我們應該繼續走下去)
理解: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
[作者認為自己從事的職業是有意義的,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所以即使失敗,甚至犧牲,也無怨無悔。]
五、第三次“先學后教”(三讀課文,總結拓展)
1、出示自學指導: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理解探險的意義的?你認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他我們從中應該學會什么?
2、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小組討論。
3、師生交流評議。
(1)作者認為,冒險不是為了尋求刺激,不是為了顯示個人超凡的勇氣,而是出于對社會的奉獻,出于造福人類的責任感。
(2)作者是個熱愛生命、珍視生活,卻又勇于為事業而犧牲;滿懷激情、執著追求,詩意地生活;熱愛人類,富有責任感的人。
4、拓展延伸
根據下面提供的材料,展開辯論。
材料:2002年,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有五位大學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馬西峰時遭遇雪崩,兩人遇難,3人失蹤。山難發生之后就有很多人開始思考大學生登山的意義。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辯題:大學生能否參加這種高危的探險活動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大學生不具有登山運動員的專業素質,不應該參與這種專業性強的極限運動,他們這是拿生命開玩笑。持贊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登山運動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應該用這種精神激勵自己,參加登山也是未嘗不可的。】
5、課堂小結
即使處在沙漠的中心,也要為自己點一盞溫暖的心燈!只要心還亮著,世界就是明亮的!人生的道路不會一馬平川,也不是一帆風順。要記住:面對生活,豁達而不旁觀,猶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瑩中坦然釋放,任憑風云變幻,孤獨地守望春天;面對生活,清爽而不冷漠,猶如心存高遠的溪流,于舒緩低吟中洗滌萬物,隨時光荏苒,執著地一路歡歌。
六、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
2、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以“考試失敗后的我”或“比賽受傷時的我”寫一段話。
《在沙漠中心》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比較深奧所以對心理描寫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由于我的預設性太強了課堂上在環境描寫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環節時間不夠,品讀時比較倉促。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沒有調動起來。我想以后應當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淺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對文本的細讀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之前應扎實的把課文讀懂讀透,才能上出好課來。
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在《在沙漠中心》里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現了一個未知的領域,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們詮釋了自己作為探險家的人生,文中多有哲理性語句。所以在備這堂課的時候,我把教學環節設計為:
1通過快讀來理清全文脈絡。2通過分析關鍵句、段來體味作者對人生的思索。
文本分析從三方面來進行:
1、從內容入手。了解課文所闡述的內容,從而探究作者心理的變化過程,通過了解作者心理的變化來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2從語言入手。仔細推敲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用那種說法。通過對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內涵。
3、知人論世。解讀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閱必要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還可以通過多看參考資料,聯系自身生命體驗來打開細讀的視角。
這節課,有得有失。較滿意的是基本上實現了教學目標,思路清晰,兩個主問題的設計,比較貼近學生的水平,能夠讓學生跳一跳夠到蘋果。但也有不足:
1、 語言的品析形式不多樣。在語言品析時,教師替代學生之處過多,應該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生生間的互讀,男生讀,女生讀,或師生合作讀等形式朗讀,這樣可能體會會更深刻一些。
2、 難點的突破欠火候。在討論作者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時,學生理解的比較膚淺,教師此時應該補充當時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但因為自己準備的不充分,所以這部分沒有很好的引領學生深入下去。
3、 結尾處過已經在潦草。時間把握的不好,以至已經在小結部分學生寫作交流的時間不足,草草結束。
通過這節課可看出很多細節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還需要日后多加磨練。
《在沙漠中心》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