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課文教案及反思
《觀舞記》課文原文:
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貧乏的文字,來描寫這驚人的舞蹈藝術。
如同一個嬰兒,看到了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驚喜,但是除了咿啞之外,他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但是,朋友,難道我就能忍住滿心的歡喜和激動,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啞”?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學者,來闡述印度舞蹈的歷史和派別,來說明他們所表演的婆羅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內行地贊美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是怎樣地“本色當行”。
我只是一個欣賞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說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飛動的“美”!
朋友,在一個難忘的夜晚——
簾幕慢慢地拉開,臺中間小桌上供奉著一尊濕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著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
卡拉瑪·拉克希曼出來了。真是光艷的一閃!她向觀眾深深地低頭合掌,抬起頭來,她亮出了她的秀麗的面龐,和那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著。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聲唱起,卡拉瑪開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咤風云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貼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講說著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過(小妹妹拉達,有時單獨舞蹈,有時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雛鳳!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將來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們發現她們不但是表現神和人就是草木禽獸: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最精采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一陣一陣的柔韌的蠕動,從右手的指尖一直傳到左手的指尖!我實在描寫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兩句詩“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來包括了。
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這眾多樹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他的食糧的供養,而這大地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
卡拉瑪和拉達還只是這棵大榕樹上的兩條柔枝。雖然卡拉瑪以她的二十二年華,已過了十七年的舞臺生活;十二歲的拉達也已經有了四年的演出經驗,但是我們知道印度的偉大的大地母親,還會不斷地給他們以滋潤培養的。
最使人惆悵的是她們剛顯示給中國人民以她們“游龍”般的舞姿,因著她們祖國廣大人民的需求,她們又將在兩三天內“驚鴻”般地飛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們的南印度故鄉那樣的豐滿芬芳的花朵,我們只能學她們的偉大詩人泰戈爾的充滿詩意的說法:讓我們將我們一顆顆的贊嘆感謝的心,像一朵朵的紅花似的穿成花串,獻給她們掛在胸前,帶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謝他們的友誼和熱情,感謝他們把拉克希曼姐妹送來的盛意!
《觀舞記》課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激發想象,使學生得到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的藝術享受。
2、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
自學內容:
1、了解關于印度舞蹈的資料。
2、讀課文,尋找課文中描寫舞蹈特點的語句。
教學設計: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鐘的印度舞蹈片段,調動學生情緒,交流感受,并在學生的觀感暢談中引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試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
明確:如:“深深地低頭合掌”“長眉……舞蹈出詩句的離合悲歡”“忽而雙眉顰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等。
2、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明確:身體、服飾、神態、心靈等方面。
3、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之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明確: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讀品析,藝術熏陶。
這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找出你認為寫得精妙的句段,細心體會并加以積累。
如:“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讀鑒賞。
本單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寫舞的,可作一些比較研究。
例:舞蹈風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現陽剛之美,《觀舞記》主要表現陰柔之美。
其他可比較兩篇文章在比喻、排比運用方面的異同,等等。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是很困難的,需要高超的語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段,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忽而雙眉顰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等等,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而又通過語言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像,得到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的享受。
2、課外延伸:
觀看楊麗萍的孔雀舞,請學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
備課資料: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 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爾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于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但是,有關舞蹈藝術的專著應該以婆羅多的《舞論》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一般認為它是公元2世紀的產物,但其內容應更早于成書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論》是一部詩體著作,它全面論述了戲劇工作的各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具備,而主要是為了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起一個戲劇工作手冊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時期(公元5世紀),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發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 他的劇作使古代印度戲劇創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他不僅以詩馳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他流傳至今的劇本《沙恭達羅》《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劇詞中散文與詩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劇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對音樂和表演的理論還進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同音樂一樣,舞蹈藝術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印度自古以來時興舞女在寺廟跳舞,迦梨陀娑曾經描寫到當時一些寺廟中的舞女情況。在拜納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給兒子過生日跳舞的舞伎們。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舞伎演員的社會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羅多時候,音樂舞蹈方面的專業藝人已受到社會歧視,當時婆羅多仙人曾寫了一長篇故事,描述演員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員在社會上卑賤的地位。不過音樂和舞蹈藝術本身是很受重視的,各階級的男子和婦女都學習這兩種藝術。
《觀舞記》教學反思:
《觀舞記》是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寫的一篇優美的觀后感。文章內容比較簡單,就寫了作者對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精妙絕倫的舞蹈的觀賞及其觀賞的心情和感受,表現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文章結構簡單、明了,描寫,尤其是作者從一個對舞蹈藝術并不熟悉的觀賞者的角度的描寫,對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將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有極大的啟示、模仿和借鑒作用。加之本文在教材的安排是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便把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作為了本文教學的教研問題。
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
1、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參加學校文藝會演,如何準備舞蹈節目以獲得觀眾喜歡的過程。
2、讓學生閱讀課文,分析作者觀察、欣賞、描寫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角度。
3、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描寫精彩的語句并進行仿寫。
4、欣賞一段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孔雀舞》,學習課文的寫法邊看邊寫。
從教學實踐來看,以上的嘗試基本達到了解決本文教研問題的效果,獲得了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教師、教研室領導和市教育專家的肯定和好評。分析其原因,我認為有二:
1、讓學生的生活貼近了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天馬行空般的遐想和空洞的思考。
2、教學問題設計的層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學生寫作的學習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這次活動,也給了我留下了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教師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是一堂課教學成功的關鍵。
2、在一堂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的教研課中如何能讓學生既有時間充分的欣賞文中語言、寫作方法又能讓教師有充分的實踐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觀舞記》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