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課文教案及反思
時間:
焯杰2
基礎知識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的教學設計方案,對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月亮上的足跡這篇初中語文課文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沓跻徽Z文《月亮上的足跡》課文教案及反思,供老師教學參考。
然而,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于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yè)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這一年的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發(fā)射架上,“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它將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太空。地面服務人員已經為它的三級燃料罐加滿了燃料,第一級火箭加進了煤油,第二級和第三級加進了液氧液氫。
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科林斯和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飯,穿上了宇航服。一個偉大的時刻就要來到了,他們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們同前來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他們健步來到發(fā)射架下,乘上電梯,來到指令艙前,進入狹小的指令艙。
地勤人員對火箭作了極為仔細的檢查,情況一切正常。指揮中心發(fā)出點火指令,計算機開始自動工作。自動點火裝置點燃了點火器,“土星5號”發(fā)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不斷加速。三位宇航員躺在艙內,觀察著各種儀表的讀數(shù)。此時,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發(fā)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二三兩級火箭繼續(xù)上升。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此刻,“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
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后,先繞著地球飛行,以便檢測飛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飛行。根據(jù)飛行狀況的測定,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發(fā)出了向月球進軍的指令。于是,第三級火箭再次發(fā)動,使速度達到每秒105公里,進入登月軌道,向著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xiāng)。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fā)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為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fā)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fā)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xiàn)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fā)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并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wěn)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著,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情況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著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著:
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還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后,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tǒng)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yè),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
1969年7月22日0點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喚醒了飛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艙中的兩名宇航員,命令登月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登月艙發(fā)動機啟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入了預定軌道。22日上午6點35分,它與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三位宇航員在月亮上空會合了,他們激動地在狹窄的指令艙里緊緊地握手。登月艙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點35分8秒,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登月歸來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lián)席會議上發(fā)表了演說,暢談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這樣評論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2、培養(yǎng)速讀課文、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方法;
3、感受科技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培養(yǎng)速讀課文、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速讀課文和敘事方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快速閱讀法和解讀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下晚自習后,同學們走在回家或回宿舍的路上,抬頭仰望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漆黑一片、星星、星宿或星座、月亮)說道月亮啊,我們都知道,古往今來,月始終是文人筆下的寵兒;同學們能吟誦幾句有關月的詩句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中國古代有一個傳說與月有關,同學們知道嗎?(“嫦娥奔月”的故事:美麗的嫦娥是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為偷吃了長生不老丹就飛進了月宮。她住在廣寒宮里,搗藥的玉兔和砍伐桂樹的吳剛陪伴著她。嫦娥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會步出廣寒宮,遙望人間。)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人類對月球構造的一種非常朦朧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登月向往。在今天這個向往已經變成現(xiàn)實,現(xiàn)在就讓我們在朱長超《月亮上的足跡》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人類夢想實現(xiàn)的一刻。
(二)作者介紹
朱長超,1944年生,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維的歷程》等。(了解,不用記筆記)
(三)初步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并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1、字詞:
觀測:觀察并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
可望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近。
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昂(áng)首挺立:形容高高地直立著,很莊重、很威嚴的樣子。(仰著頭筆直的立著)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征程:征途
濺(jiàn)落:重物從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等返回地球時,按預定計劃落入海洋。
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圍(包括水上和水下)
探險:到從來沒有人去過或很少有人去過的艱險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況)。
夏:(xià)廈門;(shà)大廈
暢(chàng)談:盡情的談。
飛躍:比喻突飛猛進。
2、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時、地、人、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主要從1和2自然段去總結
明確: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奧爾德林于1969年7月16日從(美國佛洛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出發(fā)去拜訪月球。本文是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時間的生動性。)
(四)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快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與下列問題相關的句子或段落,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填表。
2、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火箭升空——第一級火箭脫落——第二級火箭脫落——第三級火箭啟動——進入預定軌道繞月飛行——進入登月軌道 奔向月球——飛過月地中間點——飛過月地引力中和點——登月艙離開飛船——登月艙降落月球——人類初踏月球)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明確:第12段①檢查登月器著陸情況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③樹立登月紀念碑④
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激光儀和月震儀幾個科學探測儀器⑤插美國星條旗⑥與總統(tǒng)通話。
(五)深入感知
1、文中列舉了很多數(shù)據(jù),有時間的、有距離的、有速度的,想一想這些數(shù)據(jù)有什么作用?
明確:精確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紀實報道的特點;文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shù)字,使文章更準確、更具體、更具有說服力。
2、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學生找出有關段落齊讀,并抓住“一小步”與“巨大的飛躍”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開創(chuàng)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了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六)課外拓展
中國的神五、神六,也是航天史上燦爛的一筆。
這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效果非常的好。同學原來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課文中問題。當然老師的主導地位也是很重要的。這節(jié)課給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教師要熟悉教材,教學的各個部分應作好安排,怎樣導入,怎樣結尾,哪些是重點,各部分時間安排好。如果把上課比作打仗的話,教材就猶如敵人,要摸透敵人,才能有取勝的機會,因此,切忌打無準備之仗。戰(zhàn)前要根據(jù)敵我雙方情況采取正確戰(zhàn)略戰(zhàn)術,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勝利。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以,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不主體,學生才是主體,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身作用是引導、激勵、啟發(fā),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
①本節(jié)課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于“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學生的心里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通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xiàn)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于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jié)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為教學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跡》課文原文: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鄰。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于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yè)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這一年的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發(fā)射架上,“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它將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太空。地面服務人員已經為它的三級燃料罐加滿了燃料,第一級火箭加進了煤油,第二級和第三級加進了液氧液氫。
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科林斯和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飯,穿上了宇航服。一個偉大的時刻就要來到了,他們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們同前來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他們健步來到發(fā)射架下,乘上電梯,來到指令艙前,進入狹小的指令艙。
地勤人員對火箭作了極為仔細的檢查,情況一切正常。指揮中心發(fā)出點火指令,計算機開始自動工作。自動點火裝置點燃了點火器,“土星5號”發(fā)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不斷加速。三位宇航員躺在艙內,觀察著各種儀表的讀數(shù)。此時,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發(fā)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二三兩級火箭繼續(xù)上升。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此刻,“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
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后,先繞著地球飛行,以便檢測飛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飛行。根據(jù)飛行狀況的測定,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發(fā)出了向月球進軍的指令。于是,第三級火箭再次發(fā)動,使速度達到每秒105公里,進入登月軌道,向著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xiāng)。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fā)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為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fā)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fā)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xiàn)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fā)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并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wěn)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著,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情況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著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著:
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還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后,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tǒng)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yè),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
1969年7月22日0點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喚醒了飛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艙中的兩名宇航員,命令登月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登月艙發(fā)動機啟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入了預定軌道。22日上午6點35分,它與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三位宇航員在月亮上空會合了,他們激動地在狹窄的指令艙里緊緊地握手。登月艙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點35分8秒,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登月歸來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lián)席會議上發(fā)表了演說,暢談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這樣評論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月亮上的足跡》課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2、培養(yǎng)速讀課文、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方法;
3、感受科技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培養(yǎng)速讀課文、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速讀課文和敘事方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快速閱讀法和解讀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下晚自習后,同學們走在回家或回宿舍的路上,抬頭仰望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漆黑一片、星星、星宿或星座、月亮)說道月亮啊,我們都知道,古往今來,月始終是文人筆下的寵兒;同學們能吟誦幾句有關月的詩句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中國古代有一個傳說與月有關,同學們知道嗎?(“嫦娥奔月”的故事:美麗的嫦娥是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為偷吃了長生不老丹就飛進了月宮。她住在廣寒宮里,搗藥的玉兔和砍伐桂樹的吳剛陪伴著她。嫦娥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會步出廣寒宮,遙望人間。)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人類對月球構造的一種非常朦朧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登月向往。在今天這個向往已經變成現(xiàn)實,現(xiàn)在就讓我們在朱長超《月亮上的足跡》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人類夢想實現(xiàn)的一刻。
(二)作者介紹
朱長超,1944年生,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維的歷程》等。(了解,不用記筆記)
(三)初步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并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1、字詞:
觀測:觀察并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
可望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近。
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昂(áng)首挺立:形容高高地直立著,很莊重、很威嚴的樣子。(仰著頭筆直的立著)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征程:征途
濺(jiàn)落:重物從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等返回地球時,按預定計劃落入海洋。
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圍(包括水上和水下)
探險:到從來沒有人去過或很少有人去過的艱險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況)。
夏:(xià)廈門;(shà)大廈
暢(chàng)談:盡情的談。
飛躍:比喻突飛猛進。
2、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時、地、人、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主要從1和2自然段去總結
明確: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奧爾德林于1969年7月16日從(美國佛洛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出發(fā)去拜訪月球。本文是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時間的生動性。)
(四)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快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與下列問題相關的句子或段落,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填表。
時間 | 事件進展 |
1969年7月16日上午 |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發(fā)射升空 |
火箭發(fā)射后2分42秒 |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xù)上升 |
離地9分5秒 | 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 |
火箭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 | 宇航員進入夢鄉(xiāng) |
19日晚8點33分 |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
19日晚9點32分 |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
20日上午7點32分 |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 登月艙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上 |
21日上午11點39分 | 登月艙打開艙門 |
11點51分 |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
22日0點15分 |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
22日上午6點35分 |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 飛船進入大氣層 |
明確: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火箭升空——第一級火箭脫落——第二級火箭脫落——第三級火箭啟動——進入預定軌道繞月飛行——進入登月軌道 奔向月球——飛過月地中間點——飛過月地引力中和點——登月艙離開飛船——登月艙降落月球——人類初踏月球)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明確:第12段①檢查登月器著陸情況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③樹立登月紀念碑④
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激光儀和月震儀幾個科學探測儀器⑤插美國星條旗⑥與總統(tǒng)通話。
(五)深入感知
1、文中列舉了很多數(shù)據(jù),有時間的、有距離的、有速度的,想一想這些數(shù)據(jù)有什么作用?
明確:精確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紀實報道的特點;文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shù)字,使文章更準確、更具體、更具有說服力。
2、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學生找出有關段落齊讀,并抓住“一小步”與“巨大的飛躍”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開創(chuàng)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了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六)課外拓展
中國的神五、神六,也是航天史上燦爛的一筆。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課,開始在準備時,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學方法的。當我拿到這篇課文,一看課文是一篇通訊報道式的說明文時,我腦海里就想起中央電視臺的直播節(jié)目,我想要是用央視連線前方記者的形式來講述登月的四個過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們農村初中學生這方面素質還達不到這個要求,而一時要達到這個要求有點困難,這啟發(fā)在經后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口語和概括信息能力訓練。于是,今天我采用學生自主閱讀,主要訓練學生概括信息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思考習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這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效果非常的好。同學原來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課文中問題。當然老師的主導地位也是很重要的。這節(jié)課給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教師要熟悉教材,教學的各個部分應作好安排,怎樣導入,怎樣結尾,哪些是重點,各部分時間安排好。如果把上課比作打仗的話,教材就猶如敵人,要摸透敵人,才能有取勝的機會,因此,切忌打無準備之仗。戰(zhàn)前要根據(jù)敵我雙方情況采取正確戰(zhàn)略戰(zhàn)術,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勝利。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以,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不主體,學生才是主體,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身作用是引導、激勵、啟發(fā),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
①本節(jié)課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于“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學生的心里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通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xiàn)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于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jié)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為教學增色不少。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