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課文教案及反思
《化石吟》課文原文: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化石吟》課文教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知識鏈接】
1、主題解讀
本文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2、走近作者
張峰,當代科普工作者,詩人,其詩作被稱為“第三代詩歌”,反諷手法被廣泛運用。代表作是小詩《本草綱目》,短詩對中國古典文化中許多著名的意象進行了調侃式的借用,解構了其中悠然的韻味,并對中國文化的陰柔缺乏陽剛之氣表示不滿的情緒。
3、相關資料
這首科學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十年動亂”剛結束不久,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吹遍大江南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掀起,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遍及全國,實現科技現代化是國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這個時候,寫下了這首科學詩,以此激勵人們向科技現代化進軍。
【積累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1)骸骨( ) (2)潛行( ) (3)蔥蘢( )( )
(4)猛犸( ) (5)逝去( )
2、解釋詞語。
(1)腐朽:
(2)化為烏有:
(3)潛行:
(4)海枯石爛:
(5)蔥蘢:
(6)嘆服:
3、改正成語中的錯別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勞( )
故技重演( ) 針貶時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畫( )
4、給下列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問題探究】
5、《化石吟》的“吟”的含義是什么?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7、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精讀精練】
(一)、閱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9、化石所重現地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10、為什么說“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11、“海枯,石爛,日轉,星移……”指代什么?從詩句中找出與之相適應的句子。
12、“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有什么含義?
13、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1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主題閱讀】
(二)、閱讀下面幾節詩,回答問題。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以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15、“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16、“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7、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18、“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寫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
19、本文中的“你”是指誰?這是什么手法?用第二人稱有什么好處?
20、“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能選取一個方面加以說明嗎?
(三)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①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②石頭的顏色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的變化。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時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里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里有冰河經過。
③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尸體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緊包裹住,沒能毀滅消失,而讓別的礦物質填充了他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內部的構造。在特殊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尸體竟完整的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④
⑤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失的活動,在石頭上也留下了痕跡。如雨打沙灘的遺跡,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動物走過的腳印和天旱時候泥土龜裂的現象……
⑥瞧!大自然給我們保留了多好的記錄。實際上,地球上的記錄比這篇文章介紹的還要豐富的多,這里不過是拉開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21、第①節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這一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第②、③節中加點的詞“可能”、“竟”能否刪去?為什么?
23、根據第③節,可知第④節應是對化石及其作用的評價,你能補充出來嗎/
24、第⑥節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全部文段的結構關系是什么?
25、第⑤節的說明內容顯然是次要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文中列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情況?
【詩文積累】
26、2008年8月8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世界各國友人相聚北京,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話:“ , ?”(《論語·學而》)
27、鳥向檐上飛, 。(《山中雜詩》)
2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請寫出連續的兩句 。
參考答案
1、(1)hái(2)qián(3)cōnglóng(4)mǎ(5)shì
2、(1)物質由于長時期的風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壞。
(2)變得虛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的時間。
(5)青翠茂盛。
(6)稱贊而且佩服
3、勢 揚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4、肉體 / 雖 / 早已腐朽 / 化為烏有,生之靈火 / 卻 / 悄然潛行 / 在地下。黑色的軀殼 / 裹藏著 / 生命的 / 信息,為歷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貴的 / 密碼。
5、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6、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7、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8、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9、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 林木蔥蘢、幽雅。
10、們可以從化石中發現許多信息。
11、事件的推移和生命的進化”;相應的句子為“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的向近代迸發”。
12、以從化石所表露的信息中探索歷史發展的秘密,讓人們去探究。
13、復的關系,強調化石為我們提供的信息。
14、化石擬人化,講述了人類與自然的變化歷程。
15、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16、世界不是由所謂的神創造的,世間的萬物都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17、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8、“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19、“你”是指“化石”;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稱顯得自然、親切,便于抒發自己對化石的贊嘆之情。
20、是自然界里的一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如地球歷史上恐龍時代的興盛與堙滅等。(只要能選取自然現象的變化來說明即可)
21、“死”指沒有生命。總領全文。
22、不能刪去。“可能”表示猜測“石頭有光滑的擦痕”的原因。“竟”表示對某些生物的尸體完整地保存下來感到意外。如去掉則改變原意,表意不準。
23、化石是歷史的見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24、總結上面內容并進行評價。全文的結構關系是總--分--總。
25、從“也”可以看出。四個例子。
2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7、云從窗里出。28、略。
《化石吟》教學反思:
這篇《化石吟》教學反思是之前我在上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所作,今天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從導入環節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說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著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視頻,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閱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初一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盡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說出了許多關于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為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節。
連接導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也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為學生并沒有通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并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著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并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并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后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于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另外,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于讓對遠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后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里我沒有讓學生發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后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課后的題目可以參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舍,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者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學生的一大目標,又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所以朗讀勢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鑒于對學生的了解(他們重視分數,有很強的小組競爭意識),我設置了一個小組競賽朗讀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方式來落實朗讀環節,雖然學生反映很好,也很積極,但是他們重視的只是自己這組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讀能力,所以這于無形之中淡化了語文課的濃郁書香氣。我還沒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讀音,我的詩歌朗誦感情比較豐富,能夠為學生做很好的示范),畢竟教師范讀是對學生朗讀的最好引導,他們能通過老師與自己的朗讀對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應該是瑯瑯的讀書聲而不是競賽的吆喝聲,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感知語言——品味文本——暢談感想為主的練場,而不是競技場,要真正地做到以語文為宗,讓預設為學生而變,讓學生動腦,讓學生會說。
最后通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自己的表達和方法上的不足,板書設計還是要引起,再者畢竟不是演講或表演,語文老師的神態和語言表達應該是隨著課堂的進行和學生的反應進行而變化的,雖然微笑是最美的語言,但是還是要時刻謹記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根據課堂生成情況和學生反映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用語和神態,取得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綜上,發現自己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我會本著謙虛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努力,爭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進步,提高自己的素養的同時,緊跟新課程的步伐,多為學生想,多想學生所想,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培養興趣、發揮想象、學會表達的演練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化石吟》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