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課文原文及教案反思
《濟南的冬天》課文原文: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濟南的冬天》課文教案: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板書:濟南的冬天(寫景散文)老舍
2.簡介作者。
(二)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板書重點詞。
(三)學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學上黑板注音。
(四)講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問方式。
1.你對冬天的景色進行過觀察嗎?冬天的氣候特點有哪些?
2.濟南冬天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3.寫濟南的冬天為什么要講到北平、倫敦的冬天和熱帶地方呢?
教師小結:經過一番比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個結論。點出“氣候溫晴”這一特點。板書:氣候溫晴
(五)講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問題。(1)濟南的冬天為什么是溫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這一特點,并板書。)(2)為什么要寫濟南人的感覺:“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使學生理解作者通過比較映襯來突出濟南冬天的暖和)
2 學生齊讀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課外作業。
1.背誦1、2啟然段。
2.寫出“慈善”“寬敞”“澄清”三個詞的反義詞,并造句。
3.預習第3自然段,畫出你認為用得貼切的形容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外作業。
(二)講析3、4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3、4自然段。
2.提問:濟南的冬天除了天氣溫晴、有山有水這兩個特點外,作者說,這還算不上濟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總結出這個特色嗎?(小雪勝景)板書。這個勝景的獨特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幻燈打出表格,學生可在書中找答案。答案寫于另片上,或把答案蓋住。待學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寫對象
特征
是否用了修辭格
靜態寫動
抒情句及表達的感情
樹
矮松
越發青黑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氣。
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小山的關愛,情和景融在一起了。
樹尖上
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比喻
山
山尖
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坡
一道白一道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風吹動,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膚
山腰
日落時,微黃的陽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點粉色
擬人
3.講述答案時應側重意境的領會,讓學生仿佛看見那種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學生朗讀第3、4自然段。
(三)講析第5自然段。
1.教師朗讀第5自然段。
2.提問:濟南有山有水,上面寫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用四個字概括這里水的特點。(水藻真綠)板書。綠到什么程度?(“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認為有什么妙處?(使物都帶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擬人修辭格)。以上作者寫出濟南冬天的四個特點,把他對濟南冬天的愛傳遞給了我們。
3.接話競賽:合上課本,請接話,看誰接得最快、最準。
①濟南的冬天四大特點是——②強調氣候溫晴用的方法是——③濟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勝景像——⑤水藻真綠,綠的程度——
4.結語:作者寫盡濟南冬天的特點之后,由分到合,發揮奇特想象,將冬天的濟南包在空靈的藍水晶里,構成一個美的整體。文章到此收筆,讓讀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學生朗讀第5自然段。
(四)課堂練習。
1.板書習作題:家鄉的冬天。
2.教師引導: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點,你寫《家鄉的冬天》準備抓住什么特點?
3.學生寫簡要發言提綱,然后口述。
4.教師作綜合評價。
(五)布置課外作業:背誦3、4、5自然段,完成習作《家鄉的冬天》。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復思考,但是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個明確的結果,不知道該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并且上好。
一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于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后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著回歸文本,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后,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著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于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后我說,請幾為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后,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于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后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 ,因為 ”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后,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本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后,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對于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于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為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后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后,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著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后問學生:讀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么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么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著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于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后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么讀的?短暫的平靜后,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范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后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于是他也示范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對嗎?到底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范朗讀后,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于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后,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才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后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并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為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本,得到的啟發和感受幾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于興趣這塊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