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散步》課文教案及反思
《散步》課文原文: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課文教案:
一、教育目標:
1、 情感:感受親情,理解一個人的責任感以及生命傳承的意義。
2、 語言:詞語和語句。
3、 寫作:仿寫
二、重點、難點:
1、 重點:在閱讀中品味文章的語言,運用文中的詞語仿寫。
2、 難點:理解生命傳承的意義。
三、教時安排: 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過步嗎?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師要帶著你們到田野上,跟隨著作者莫懷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開書本。
(二)、散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提示:
帶著問題去朗讀: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 散讀:
2、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親、我、妻子、兒子。
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
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讀課文:
提問:1、為什么“母親本不愿意出來”?后來為什么同意去散步?
2、發生分歧時一家人是如何表現的?
3、“我”和母親分別作出什么決定?為什么?
學生活動:
1、讀:默讀課文。
2、劃:劃出有關語句。
3、議:四人小組交流。
4、讀:有感情地朗讀劃出的語句。
班級交流:(1)、為什么“母親本不愿意出來”?后來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因該多走走。”
(2)、發生分歧時一家人是怎么表現的?
明確:“我的母親老了,……嚴重關頭時那樣。”
(3)、最后“我”和母親分別作出什么決定?為什么?
明確:“我”走大路。因為“我伴同他……已短。”
小結:作者一家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以體現了一家人融融的親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孫之情、夫妻之情。
(四)、過渡:作者一家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滿的處理,體現了一家人之間融融的親情。最能體現這種情感的是哪一個畫面呢?
1、 單讀第8節。提示:找體現了一家人之間融融的親情的詞語。
2、 關鍵詞:“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穩穩地”、“仔細”、“整個世界”。
3、 朗讀指導:傳情達意。關鍵詞、句讀重音。
4、 美讀。
5、 理解末句的含義:理解一個人的責任感以及生命傳承的意義
(五)、默讀課文,找關鍵詞,體現融融的親情。
母親:信服、習慣聽從、摸摸。
我:責任重大、伴同、
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
穩穩地、走得仔細、整個世界
妻子:總是聽我。
兒子:習慣聽從 (板書)
(六)、拓展:
(1、)散步是一個平常的家庭場景,一個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寫出大意境來。選材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關鍵在于你開掘的角度,對生活的感受,賦予文章的情感,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場景呢?
班級交流
(2、)寫作訓練:(任選一題)
情景1:晚飯后,一家人看電視,爺爺奶奶要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要看新聞節目,你要看動畫片,遙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辦?
請運用“信服”、“習慣聽從”、“伴同”“責任重大”、“摸摸”、“總是聽我”寫一個片斷,體現親人之間樸素而真摯的愛。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發高燒,爸爸媽媽送我去醫院。請運用“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穩穩地”、“走得仔細”、“整個世界”,寫一個片斷,體現融融的親情。
1、 課堂寫作:
2、 班級交流:
(七)、作業布置:
背誦第6節、第8節
《散步》教學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這堂課上,學生小組討論熱烈,同學們的參入意識強,發言踴躍,回答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聯系生活,談生活。學生們更是夸夸其談,把自己所感受的親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這篇課文的講授,使我感受到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為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