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書心得感悟
聽了孫老師的講座,買了本《影響力》看看。雖然我不是銷售人員,但是一向都對銷售工作感興趣,所以對此類書感興趣。看了之后,果然收益很多。
可能書中說得我們平時都遇到過,但是沒有這樣系統的總結和歸納。也沒有作者看的透徹。看了之后,發現我們在平時與人接觸中,很多行為是書中講到的。有些資料還是我們沒有發現的,如果不讀此書,可能還被蒙在鼓里。不明白自己被別人算計,還以為他們為自己著想,關心自己。現實是殘酷的,不是在被別人騙,就是騙人。如果我們在被別人騙之前就看出騙子們的技法,就能巧妙的躲開,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透過看這本書,,也讓我學會了一些銷售方面的有效的銷售技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對銷售有了新的概念。感覺自己對銷售的技巧太欠缺了,所以還期望透過一年的時間將孫老師說得這剩余的四本書都看完來提高自己。書中的一些經典的案例,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影響力的武器——這是太神奇了,如果不讀此書,好多商家的奇招我們可能還會被蒙騙。從這章發現人性的弱點,思想變化,太容易被影響。那里面的例子我也很喜歡,因為很生動。
互惠、承諾和一致——我們生活中體會最深的原則,也是我們在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反而被商家和銷售人員利用。
社會認同——這章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文中舉的例子。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以前因為沒遇到此時沒有體會,但透過書中描述,增長了知識,學到了生活中更實用的方法。
喜好、權威——這也是生活中體會深的,用的也是最多的。
短缺——這是商家用的最多的手法。
透過這眾多方面的介紹,我更全面和具體的了解,人通常都被什么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我只是說了一些這本書的優點,缺點也有。可能外國人的思路想法有的和我們還是有必須差別,再加上翻譯過來的文章,就有些不貼合國情。還有些部分有點重復,反而就應細的部分沒有詳細講。我覺得尤其是例子就應多一些,因為這樣會更生動具體,比起抽象的文章來說要好得多。
但是要是銷售和商家看到了這本書也會提升自己,就會衍生出其他影響力的方法。
我覺得雖然大家都提升了,但是這樣生活每個人都太累了,每一天都處在爾虞我詐之中,所以外國人來中國就會不適應,說中國人太會玩心眼。這樣的結果是社會造成的。所以也會影響著大家。
影響力讀書心得感悟精選篇2
買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一直塞在書架上。直到在另一些書上不斷看到這本書的名字,這才發現自己錯漏了一顆明珠。
昨天晚上,乘著大家外出散步,我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看了第一章。有點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感覺。
第一章講的是互惠原則。互惠原則真是應用廣泛,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互惠原則的存在。互惠原則是社會關系存系的重要紐帶。基本每個人都被納入到了這個關系網絡中,不遵從這種原則的人往往會被社會職責,甚至唾棄。所以,重要性可見一斑。
小到鄰里之間、朋友之間,今天你給送我一根絲瓜,明天我幫你打個水,今天你請我吃飯,明天我幫你貸個款。大到國家之間貿易往來。一方施惠,另一方接受。接受的一方就會產生歉疚感,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有類似“還恩”的義務。故而,超市里免費試吃,網絡購物里的免費試用,都是利用了互惠原則,希望引發潛在購買者的歉疚感,讓你不好意思只吃不買,從而成為真正的購買者。
書中還指出,哪怕是被強塞的恩惠,也能帶來接受方的報恩心理。所以說,即使一開始是不情愿的互惠關系,后來也會產生互惠原則帶來的應有效應。
互惠原則里還有一把利劍叫“互惠式讓步”。簡而言之,先退讓的一方會讓另一方產生歉疚感,從而也做出相應的讓步。所以,由此產生了一個絕招,叫“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先提一個較大的要求,待對方拒絕后,再提出小要求,就很容易成功。比如你希望領導能給你批一個假期,但是怕不成功,那么在和領導談的時候,可以先提一個較高的要求,比如表示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希望領導能夠給你加薪。加薪沒這么容易啊,一般領導是不會同意的。當然,如果同意了那就賺到了,如果不同意,也是意料中的,那么你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希望領導批個假期,這時候就很容易成功了。大家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肯定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只是對這種現象沒有歸納總結過。而這本書把我們日常的這種感受歸納總結出來,并用科學的依據進行解釋,故而看完之后會讓人恍然大悟,有了原來如此的想法。
影響力讀書心得感悟精選篇3
學校安排我們看了有關情商與領導力的視頻,我覺得收獲良多,其中的案例特別多,一個個的小故事卻蘊含著非常深奧的道理。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快樂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這個環境必須是和諧的,團結的,穩定的,這樣有利于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有的時候,員工工資不高,但是心情特別好,就比較穩定。有的時候,工資特別高,但是流動性特別大,這就是工作環境的問題。競爭是一定要的,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良性競爭,并非惡性競爭。而且,這個環境還必須是學習型的,必須是有價值的。因為員工并非只需要工資獎勵,所有人心里還是非常希望提升自己的水平的,工作難度要適中,換言之,要讓員工有成就感。否則,非常容易沒有幸福感,甚至產生消極的情緒。
第二,敢做比會做重要,沒有完美。有了想法和建議,要付諸努力,否則,那只能是想法和建議。我自己的一個缺點是有了好的想法,好多不能付諸于實踐。不能總在感傷過去,否則現在的機會也會錯過。所以,以后的日子里,爭取做到把實際的想法變成現實,人生沒有失敗,所以也沒有必要去害怕失敗,不存在的東西不足畏懼。
第三,侍強性,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給下屬平臺比指揮他做事重要。我們帶班,一定要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給同學們平臺,讓他們去展示。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他們成才。老師不能幫學生做太多事情,否則,老師鍛煉出來了,學生卻沒成才。再有,好的班委的組建需要班主任像劉備一樣,能夠識人,大膽用人。學生非常喜歡在班里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我們要發揮他們的特長,展現他們的價值。這樣學生才會有動力。
第四,發揮優點勝過克服缺點,發揮優勢勝過克服劣勢。對于自己,我們要懂得什么是我們的優勢,什么是我們的特長。發揮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不要一味的沉浸在彌補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上。對于學生和同事,我們要及時發現他們的特長,不要總在關注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一個團隊,肯定是互補的,肯定是相互彌補不足,并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優勢來彌補不足。
第五,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高,能把書讀完;情商高,能把事情做完。情商做人,智商做事。提高自己的情商,對與我們自己,對于我們的工作都非常有益處。
影響力讀書心得感悟精選篇4
《影響力》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心理學原理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已收到的恩惠。因為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它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占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并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范。“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由于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家伙,我們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被別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者不勞而獲的懶蟲。”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學大打出手,之后老師讓我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當時的自己心理并沒有釋懷這件事,但之后竟然會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兄弟,我一直認為是不打不相識的緣故。但讀到互惠原理時,我在思考也許是放學路上的一句簡單問候,也許是學校里的一次不經意幫忙,也許正是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好。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么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秘源自于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著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
影響力讀書心得感悟精選篇5
最近讀完了《影響力》這本書,頗有感觸。
作者認為,我們所處在這樣一個知識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沒有辦法、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分辨每一種現象的'合理與否,我們在日常中的很多活動,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深度思考和邏輯分析,而是一種慣性,而社會心理學則是研究這種慣性,廣大的商家也是利用潛在客戶這種慣性,去“套路”廣大消費者。
我敢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樣有著類似的經歷。時常走在路上會遇到很多“隱藏的商人”,他們以贈送的方式換取聯系方式。時隔數日,他們會向你推銷一些廉價的精品物,然后你可能會不假思索的買了一堆,但后來,這些東西可能被丟在了不知名的角落。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當你填了某份考證問卷后,很多機構便從不同渠道購買了聯系方式。這些銷售人員的手段極高明。他們先是打電話來表明自己是某某機構的某姓老師。聊了幾句后說可以贈送免費資料作為參考,借此添加微信。一番詢問之后,讓你無意識的表明你的立場——報名了考試就一定要通過。接著,他們開始提及自己銷售的課程并愿意給出優惠價,同時告訴你,名額有限而他把這個名額留給了你,錯過近期的優惠價可能就沒有機會了。結果就是,你可能真的沒有多想就買了。
看了《影響力》這本書,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六大影響力武器的受害者。上面就發生在身邊的例子都已經涉及到五個影響力武器:互惠原理、承諾一致、喜好、權威、稀缺。
這幾種營銷心理學,哪怕就是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都是顯而易見的,與其說這是一些營銷中很常見的手段,不如說是他緊緊抓住了消費者的大眾心理罷了,他所講的這六種方式環環相扣,不痛不癢就能直擊你的內心深處,而你也就因為產生的共鳴而一步一步地上鉤,最終成為人家的囊中之物。
我覺得本書既像是武器,又像是一面盾牌,人是復雜的社會性動物,日常工作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及各種交易活動,不可避免的,人總需要通過其他人達到自己的目標,或是幫助其他人完成他們的目標,這也是我說影響力既是武器又是盾牌的原因,在沒有意愿、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或沒有認知資源對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時候,我們最容易使用孤立的線索,我們往往會把焦點放在一些片面的信息上,用更原始的方式來做出錯誤的決定。
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各種信息紛至沓來,我們的大腦沒辦法在總覽全局的情況下,需要我們保持大腦的清醒,在道德范圍內用影響力的武器去完成自己的目標,也要防止落入他人影響力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