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異國他鄉最關心他的一個人,一位恩師,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之中,最令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正因沒有忘了藤野,因此魯迅中年后才會寫下《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正因沒有忘了藤野,魯迅才得以有毅力繼續不斷地寫下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認為,我們要不忘恩師。
不忘恩師,是一種美德。居里夫人發現鐳后,名聲遠揚,當她回到祖國波蘭時,波蘭婦女界舉行盛大宴會歡迎她。大會期間,居里夫人被眾人圍在中間,然而她卻分開眾人,激動地跑到角落里擁抱,親吻一位老年婦女。這位婦女,就是居里的小學老師西科爾斯卡。從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師的美德,便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居里夫人之因此成名之后,仍然會擁抱自己的小學老師,正是正因她擁有不忘恩師的美德,這種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最重的幾個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師,不忘恩師并不是誰的專利,這種美德,應得為我們大家發揚。
不忘恩師,不僅僅是美德,還要落實于行動。張瀾是朱德元帥上中學時的老師,朱德之后為國為民奮斗大半生,與張瀾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對老師關懷備至,一日,張瀾來北京,朱德親自到車站迎接。而張瀾病逝時,朱德便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叩之以禮。”俗話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朱德對待他的恩師,正是如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也許,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樣等恩師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禮”。但是,我們不就應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過我們的老師嗎?真正的不忘恩師,就是要落實于自己的行動之中。
不忘恩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中華兒女,以實際行動發揚光大。因此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像魯迅先生一樣,勿忘恩師,振興中華!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2)
本篇文章寫了作者在日本留學的經歷和棄醫從文的原因,也回憶了“我”的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教學態度,忘乎國界的高貴品質,令魯迅先生念念不忘又心存感激。
“頭頂上盤著大辮,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這段話對清國留學生進行諷刺,描寫他們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丑惡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他們極端憎惡的感情。后文,“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弱國小民的辛酸,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可見藤野先生的一絲不茍,嚴謹的教學風格。“我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可見藤野先生對“我”的關懷細致入微,也反映了當時國外對中國落后的認識。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后來的“看電影”事件,使作者的自尊心受到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震動,決心改變志向棄醫從文。要讓中國強大起來,強身健體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拿起筆桿子,用文字喚醒國人的覺悟和良知。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3)
一個留著八字須,戴著眼鏡,披著舊外套的黑瘦身影,穿著也不十分考究,夾著一疊書走進教室,藤野先生的外表在我讀完這篇《藤野先生》后走進我的心間。
當時,中國與日本正在打仗,戰爭激發了兩國人民對彼此的憤怒和仇視,然而藤野先生卻為中國學生魯迅的求學生涯開辟了一條道路。面對初來乍到,語言也掌握得不十分熟練的魯迅,藤野先生給予了他很多關注。藤野先生特意拿魯迅抄寫的講義批改,歸還時紅色的字跡穿插在字里行間,不僅為魯迅查漏補缺,還訂正了文法錯誤;在魯迅繪制血管解剖圖出錯的時候,他及時為魯迅糾錯,并進行一對一輔導。他對魯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并給予了深切關懷,這樣博大的愛十分難得。
不僅如此,藤野先生對待魯迅絲毫沒有旁人的偏見。中國當時是弱國,中國人都被認為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班里開同級會,黑板上寫著:“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漏字被畫上了圈,暗示魯迅得到了教員泄漏出來的題目,但是在魯迅告知藤野先生后,他便幫助撲滅了流言。藤野先生能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基于他對學生跨越民族的愛,也是對于中國文化和人民的尊重。
在為藤野先生的大愛感動的同時,我不禁想到了現在。當下疫情肆虐,病毒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冷漠狹隘的心靈“病毒”。由于新冠疫情首先在我國爆發,一些外國人就歧視我們,將新冠病毒稱之為“_”,不友好的事件頻頻發生,在美國,就有黑人試圖把正在等待地鐵的中國人推下軌道;在德國機場,就有便利店店員對中國顧客破口大罵,讓其滾出德國!不過,有冷漠就有溫暖,有殘酷就有美好,日本在中國疫情剛一爆發時,就捐出了大批口罩和醫療物資,日本人民還在街頭打出橫幅為中國人加油,像當年的藤野先生一樣,對中國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樣,我們中國作為第一個遭受疫情的國家,積累了大量的應對經驗,我們不計前嫌,奔赴身陷水火的世界各地。一只只紅十字會專家團隊攜帶幾十噸的醫療物資、幾萬只口罩、幾萬套防護服抵達美國、德國、意大利、伊朗……我們送去的絕不僅僅是物資,也不僅僅是技術,而是跨越國界的溫暖情誼!
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藤野先生的身影,只有像他一樣擁有跨越國界的大愛之心,世界才能充滿光明!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4)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文章,藤野先生是他的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后給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藤野先生的行為和品質;二是“看電影事件”。
通過文章中寫的藤野先生與“我”發生的四件事,我看出藤野先生的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而且他沒有民族偏見,對作者這樣一個弱國的學生一直給予關心、幫助、鼓勵,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難能可貴的。
文中藤野先生為作者改講義的事、改血管圖事件和關心“我”解剖實習的事,都可看出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不倦的教誨和對“我”熱心的希望。魯迅先生有一句話寫出了藤野先生這么做的原由“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藤野先生為了讓醫學傳播的`更遠,讓新醫學更有所發展,所以對魯迅更有所愛護。從這幾點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一個正直學者的偉大。
但魯迅因為在仙臺那次“看電影事件”之后,改變了以醫救國的思想。的確,當我讀到“看電影事件”的時候也有了更深的感觸。
《藤野先生》中提到他的日本同學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槍斃的幻燈片后,都拍手歡呼起來,嘴里還喊著“萬歲”。讀到這時我覺得日本人真是可惡和野蠻,但繼續讀下去,我的感覺又多了一條關于中國人的,“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鳴呼,無法可想!”的確無法可想,中國人看別人殺中國人而喝彩。那時的人們或許已經麻木了,在長期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思想統治后大腦不得不變得愚昧無知了。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寫到:“從那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所以人民的覺悟和思想有了提高,才會更加愛自己的國家,使自己的國家強大。
現在的中國已不是一個弱國,但也不是一個強國。所以我想我們現在更應該好好讀書,使自己有思想,有覺悟。周總理也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希望中國強盛起來,都熱愛著我們的祖國,那就讓我們把自己這種對祖國深厚的感情化為實際行動。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更加深了我對祖國的熱愛,使我明白了祖國的崛起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要從小做起,學習更多的知識,為了國家的強大,奮發圖強。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5)
在讀完《藤野先生》后,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現在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提供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里,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于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斗,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獲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輕松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挨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己多么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同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美好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從未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面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知道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己有機會可以逃掉且毫發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愿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我相信,無論同學們平日多么放蕩,在在內心深處,一定有一處最美的地方,那里裝著一顆心,一顆愛國心。給你也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也給我一個理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為了祖國的明天,請放下那些本不應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事,讓我們一起努力翱翔!
革命前輩為中國鋪好了道路,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6)
《藤野先生》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先讀時并沒有什么感觸,只當是普通的回憶老師的文章來看而已。但我想魯迅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摘錄在自己珍藏的小本子里,反復閱讀的。在一遍遍的品味中,我似乎不斷地從每個句子里都能發現新的瑰寶,對于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入些的體會。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800字(篇7)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能夠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臺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但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理解還認為自我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后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但是是沒有落第。”
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我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
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我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作者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學的心愿。
在作者被譏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義)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于是放下了學醫,這點能夠理解。但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后,作者卻沒有把自我的照片寄過去(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之后也沒有補寄給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一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后,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之后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因為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魯迅的,而且從得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后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看,藤野是很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