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藤野先生的心得體會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魯迅去東京留學,看到清國留學生“標致”的形象,感到厭惡,便去仙臺學醫,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十分欣賞魯迅,教給了他許多醫學方面的知識(魯迅也十分尊敬他)。后來,魯迅因為許多事情的發生,明白了只有文學才能拯救國人的靈魂,讓他們堅強起來。因此,魯迅決定棄醫從文,離開了仙臺,也離開了藤野先生。
讀完這篇散文,我感觸很多:一群清國留學生,在看到他們的國人被屠殺時,竟然一個個拍掌歡呼!他們去日本本是為了學習知識,報效祖國,可沒想到的是,他們離開了中國,倒像是去移了民,換了心,賣了國!可作為一名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卻是一位有著高尚品格并且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好老師。
藤野先生對魯迅十分關心,每周都為魯迅改一次講義,在工作上十分嚴謹,在筆記上畫的一個血管的位置有一些偏,他都會指出來,魯迅十分感激藤野先生,雖然后來魯迅棄醫從文,但他仍然十分感激藤野先生。
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老師十分少見,所有人都認為中國人智力低下,就連魯迅得到一個中等的成績都認為是作弊的。可藤野先生卻沒有。他不像別人一樣岐視中國人,反而是加以細心關照。他能夠尊重中國人的民族習慣,對新的知識充滿探索與鉆研精神。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最使我感謝,給我鼓勵的一個。”
良師令人難忘,師恩更令人難忘!
讀藤野先生的心得體會精選篇2
他,是魯迅先生在歧視的浪潮中遇見的一抹孤帆;他,是魯迅先生在外國孤援無助時的一把溫暖的手;他是魯迅先生事業上的助力人。他不因外人的非議、流言而改變自己的做法,他是魯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藤野先生。
還記得魯迅先生初識他的模樣:“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從其面貌上來看,似乎像極了那一心苦讀的書生。但,人不可貌相。或許魯迅先生不會想到,這竟是他一生的良師。
或許在我們的眼中,藤野先生只是盡了他做老師的職責。可你們卻未看到,在日本學生一起背后議論魯迅時,一起對魯迅先生指指點點時,藤野先生并未聽取流言蜚語,他堅持自己。他沒有種族歧視,他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他給予魯迅的不僅是科學知識上的豐富,更是靈魂與精神上的慰藉。
或許在我們眼中,魯迅先生的遭遇、處境對我們來說沒有那么深刻,也不夠十分糟糕。但我們未嘗看見外國人對魯迅的無情嘲諷與打壓,在這種時刻,藤野先生給了魯迅溫暖,這可將謾罵、嘲笑與黑暗都沖淡,留下愛的淡淡芳香。
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身為當時發展很快并是強國的日本教授,無小看弱國的學生,還傾力栽培,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他學識淵博,細心未魯迅糾錯與講解,人的一生莫過于有良師指導。
還記得初識你的模樣,只是后悔未能給您寫一封信,以表達對您的深深感激。
讀藤野先生的心得體會精選篇3
魯迅是懷著一腔赤誠從東京到仙臺,他不愿整日面對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個仙臺的中國留學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這里沒有讓他為了別人的身份而感到恥辱的人。
他認為他能快活著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難醫?影片里的中國人看著同胞慘遭屠殺是麻木的,中國是一個只有需求沒有追求的國家,魯迅才反應過來。他認為人健康了,就能擺脫“東亞病夫”的帽子,可他縱然千般能耐,醫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與懦弱架空的健壯皮囊,被敵國當作戰利品論功行賞。若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種子,中國人是花果,那魯迅也只能修修花葉,最終那果實還要被別人踐踏摘來,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動搖不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半分。放棄自己熱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難的,可魯迅還是因為一部影片便棄醫從文了。
他知道他學醫是為醫人,那么此時從文,是要醫國,可僅憑魯迅一人想改換朝夕太難,也許少他一人也沒什么,他清楚這點,可還是想勉力一試,萬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華民眾覺醒的轉折點了呢?再不然,縱使中國最后敗了,他也能讓后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甘做亡國奴,也有瘦弱的“東亞病夫”會僅憑“華夏”這飄渺了五千余年的信仰而肝腦涂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術刀,提起了筆桿,繼續在焦土上戰斗。他一直期盼著,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影片里國人麻木不仁的臉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無妨,起碼中國,終于要蘇醒了。
讀藤野先生的心得體會精選篇4
《朝花夕拾》是我小學六年級時候讀第二遍的書,其中要數《藤野先生》給予我的印象和啟示最為深刻。
重讀這本書的時候算是我比較巔峰的時候,因為我戰勝了碾壓我五年的好同學,盡管不是在班上,但仍是在同一個培訓機構做同一張試卷,還是不止一次,自然膨脹驕傲了。
重讀這本書是被媽媽壓迫的,因為我已經讀過了,覺得意義不大,但卻令我收獲滿滿。
讀過這篇《藤野先生》后,我被文章中的藤野先生深深感動了。要知道,那時候的種族歧視是非常嚴重的,而且那時候的中國還十分的落后,魯迅可算是吃遍了苦頭,飽受欺凌與輕視。在日本學生眼里,中國留學生就是卑微的,成績就該是最落后的,就該是被嘲笑的。但藤野先生卻不,他對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尊重,從不偏袒任何一個人,大公無私,而且兢兢業業,十分的認真。這種可貴的品質深深打動了魯迅,魯迅從心底拜他為自己的顯示,向他的品質學習著。
我也在閱讀,我也在思考:是否有那么一個人可以成為自己心底的老師?答案是:每個人都可以。
于是,我開始不斷去尋找自己的老師。我一般都是在課堂外的生活中尋找著——等待公交車時,路過身邊的環衛工人,我向他學習著,無論是什么職業都不分貴賤,都是重要的,需要盡自己之力的;來到圖書館看書時,坐在我對面的老爺爺,我向他學習著,看著他認真閱讀的樣子,我知道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閑著無聊時,池塘里游去游來的小魚兒,我向它學習的,盡管我們時間和能力有限,但我們仍要盡全力去尋找心底的那些美好……
《藤野先生》不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位老師,教會我謙遜。
讀藤野先生的心得體會精選篇5
在外求學的學生本應珍惜來之不易的留學機會,滿懷理想與抱負付出高于常人百倍的努力,尤其當時的清朝正是政府庸碌無能,國家屈辱受敵的危難之際,而受政府委托東渡求學的“清國留學生”卻有負眾望。
他們翩翩來到東京,開始懂得如何將辮子或盤或散地精心梳理,抹的油亮,開始在行走之時做作地扭動脖子,使旁人瞧了不禁贊其頗有姿色。那時,國外的報道堂而皇之地譏諷中國人為動物;電影可以惡意丑化國人形象并將其作為可肆意嘲笑的對象;俄日兩國為爭奪中國的土地在中國開戰,視中國的領土主權于不顧,而這群“清國留學生”全然不顧國家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只顧賞花游樂,越發迷離的雙眼再不落在書本講義之上,而只識櫻花爛漫,輕云緋紅,擺弄舞姿卻還有一套。
不談旁的,他們作為一個學生連最基本的學業也幾乎荒廢,又何談以天下為己任呢?這群“留學生”或是雌雄莫辯,或是醉生夢死,進入發達先進的社會中學習卻更添污濁之氣,他們愧對自己的靈魂,愧對國民的信任,更讓其他的中國人為之羞愧難當。而以上,整日快活的他們絲毫不知。一個人連自尊羞恥之心連了然全無,這令人痛恨,更叫人寒心。這究竟是一群什么人呢?是失了靈魂的走肉還是丟了軀體的鬼魅?我一時無法形容,姑且還是稱其為“清國留學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