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1)
生活之余,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囫圇吞棗地看完了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這篇小說給我最直觀的一點感受就是,那時,北平人生活及其艱難,幾乎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再看看現在,祖國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兩邊對比,天壤之別。不由得心生感慨。平靜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呀!國破家亡,國強民安。平日,這種話顯得大而空,但以這篇小說為背景,再去回味這句話,的確就有了較深刻的感悟。
小說中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侵略亞洲的中國主戰場。在這場戰爭中,北平城貌似平靜,沒有硝煙和炮火,但是城外傳來的隆隆炮聲和空中飛過的轟炸機以及街上日漸增多的日本人,無不提醒著人們,這就是戰爭。日本人的戰爭,不單單是真槍實彈,燒殺搶掠,還要從經濟上扼住中國人的咽喉——自印鈔票流通,控制日常百貨供應,尤其是糧食的供應。更要從文化上進行侵略和腐蝕——利用中國的文化為其侵略行徑粉飾掩蓋,嚴禁中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鼓勵中國百姓吸食大煙。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催生了許多粉墨登場的小丑。以大赤包、冠曉荷為代表的一批巴結獻媚日本人,出賣靈魂的無恥之徒,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陷害百姓,大把撈錢,為自己贏得了短暫的權利、金錢和平靜的生活。這種看似榮華富貴的生活如同開在腐爛尸體上的花朵,貌似艷麗無比,實則臭氣熏天,讓人掩鼻,令正直的中國人唯避之而不及。假洋人丁約翰盲目崇拜歐美,不關心國事,不同情百姓,一味追求自己狹隘的幸福和所謂上等人的生活。還有藍東陽、招弟、胖菊子等一幫丑惡嘴臉的下流人,為了嗟來之食,寧肯拋棄做人的最起碼尊嚴,跪地匍匐在侵略者前面,甘心做民族的罪人、敗類。
但是,更多的北平人在侵略來臨的時候,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度難關。小羊圈胡同的李四爺是一個慷慨,有俠肝義膽心腸的人物。街坊鄰居,無論誰家缺吃少穿或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他只要有點能力,都一定要出手相助。瑞全代表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的青年,毅然拋棄了溫馨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錢默吟老先生在經歷了家破人亡的家庭變故后,由一個只鉆學問,不問政治的老學究,決然地投入到了抗日的地下斗爭中,成為一個活躍在敵人皮子底下的抗日分子。瑞宣代表性格懦弱,委曲求全的一部分人,在經歷了父親、女兒無辜死亡,自己入獄的大劫之后,由一個溫文爾雅的不抵抗分子轉變為一個抵抗侵略的隱形斗士。
通過形形色色人物命運的描寫,揭示了百姓、戰士、漢奸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運,也明確地昭示世人——有侵略就有反抗,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文中釋放出的信息是:短腿小鬼(文中語)可不管你是否是它的一條狗,只要它認為你可疑,不值得信任或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旋即投獄、折磨、殺死,沒有絲毫的理由。這就是日本人的強盜邏輯!這就是這個民族嗜血成性的侵略本性!只有我們自己手握武器,充滿膽量,狠狠地痛擊它,它才能乖乖地縮回烏龜頭,在它的小島上蟄伏不動。
思緒從文章轉回現實,當今社會,吃的穿的應有盡有,孩子有學上,大人有工做,休閑娛樂更是花樣繁多。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快樂。但是,一旦發生戰爭,眼前所有的秩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尤其是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防那個曾經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至今仍然在蠢蠢欲動、伺機復出的強盜。只有我們國家強大了,民族強大了,才能鎮伏它,讓它永遠做著它的黃粱美夢,不復蘇醒。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2)
通讀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這好像并不是一部錚錚鐵骨,熱血沸騰的民族主義教材,他似乎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日本帝國主義有多可恨,而是要告訴我們自己北平人、中國人有多可悲。這應該是一部接地氣、真實的作品,畢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學習英雄兒女中的王成高喊“向我開炮”,雖然他的歷史原型蔣慶泉有著別樣的尾聲。
這部百萬字小說,細致刻畫了時局、政治、環境如何影響到每一個人。強權政治的來臨,是獻媚、妥協、還是反抗?企圖不動聲色,妄圖僅僅用大水缸頂住大門的不抗爭,用事不關己的心態,來保持自己的中立和不受干涉,是不可能的!
書中最最大的主人公祁瑞宣,似乎是最先進思想的代表,他應該飽讀詩書,學貫中西;他應該熟誦“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但兵臨城下,強權掣肘,雖然他內心高喊戰斗,義憤填膺,波濤洶涌,但身體力行卻是毫無動作,風平浪靜。起初路邊行走的巡邏憲兵就讓他低頭自省,至中天安門前高懸的無辜頭顱讓他捶胸頓足,但后來他自己被投進監獄,到末了統治者扔給他們豬狗不食,而且有上頓沒下頓的“共和面”的時候,他依然無動于衷。不說他上戰場持槍殺敵,就連高呼和吶喊拯救國家的聲音他也只在心里盤旋。他說他自己對上要贍養八旬祖父,對下要撫養一雙兒女,他希望他不干涉政局,政局也不要干擾到他,他希望用他的謹小慎微,與世無爭,和沉默服從來守住四世同堂。
但結果,本分的父親不堪受辱投河自盡,天真的女兒營養不良幾乎活活餓死。人類是自我合理化的動物,你不關心環境而環境會關心你。最初對一花一樹世界的無動于衷,可能到最后回首望時已經是滄海桑田。妥協的底線永遠也找不到,就好比你永遠無法判斷哪一根頭發絲的掉落才能將一個人品評為是一個禿子,你無法知道哪一根稻草的疊加才會最終壓垮了那頭駱駝。
當然故事最大的諷刺是冠曉荷。獻媚強權,強權也不過是把他當作是一塊抹布或是一把笤帚。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不需要了便扔開去。
故事最充滿希望的是祁瑞全,從故事的伊始就開始反抗。
但故事最值得呼吁的應該是錢老人。錢老人原也是個不問世事,作詞養花的詩人,小羊圈外的世事似乎并與他無關。但當受到迫害,當他和瑞宣一樣被投入獄的時候,他選擇的不是繼續沉默,而是立刻覺醒,堅定不移的反抗,甚至不去看一眼自己的孫子。
抗日戰爭最終勝利了,勝利的原因依靠的一定不是冠曉荷,但也不會是祁瑞宣。依靠的是瑞全和錢老人。這部小說雖然也敘述了反抗者英勇偉績,和獻媚者的丑惡嘴臉。但更多描寫的是妥協者的無奈和悲哀。比如不明所以而糊里糊涂掉了腦袋的小崔;比如用心撫琴唱曲但遭飛來橫禍的小文夫婦;又比如三號門里明知戰爭沒有意義但也只是漠然接受的日本婦女,最終兒子生死,女兒成娼。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最終結果,可能被掛起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像英雄兒女,像祁瑞全一樣勇敢反抗。但至少,如果有一天,我們受到了切身傷害,那時候我們應該要像錢老人一樣義無反顧,敢于行動,而不是繼續默默忍受。
日本帝國主義的強權應該暫時不會再來臨,但總還是會有帝國主義覬覦這個世界。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3)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著我,引領著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小說描述了日本人占領北平,侵略中國期間,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兒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運。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在描寫漢奸時,老舍先生顯示出充分的諷刺與幽默才華。冠曉荷與藍東陽是小說中的漢奸形象代表,“無事亂飛是蒼蠅的工作,而亂飛是早晚會碰到一只死老鼠或一堆牛糞,冠先生是個很體面的蒼蠅。”而老舍先生用極妙的筆法對藍東陽做偽日漢奸時道:“藍東陽的相貌先引起試官的注意。他長得三分像人,七分倒像鬼。日本人覺得他的相貌是一種資格與保證——這樣的人,是地道的漢奸胚子,永遠忠于他的主人,而且最會欺壓良善。東陽的臉足以引起他的注意,恰好他的舉止與態度又是那么卑賤的出眾,他得到了宣傳處處長。”
作者對于動詞是精益求精——“對大赤包,在表面上,他無微不至的去逢迎。他幾乎“長”在了冠家。” “長”這個動詞的運用,不僅刻畫出瑞豐沒有出息,死皮賴臉的無恥形象,而且將大赤包、冠曉荷的勢利眼表達的清清楚楚。——“看見一個熟人,他的脖子探出多長,去勾引人家的注意。”一般下,“勾引”一次用在女人上,而此處,用在瑞豐上卻極為恰當,瑞豐好吃懶做,沒有本事卻想要大家關注他的不勞而獲的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中,刻畫的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是祈老人,他是“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長者,是守著“老規矩”坐著“老生意”的舊式商人代表。他思想守舊,膽小怕事,頑固地想照陳舊的法規維持全家族的生計。當侵略者點燃的戰火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他還一廂情愿地力圖包住自家的安寧。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聞。當戰爭初期時,他認不清侵略者的野心,但隨著殘酷的戰爭擊碎了他晚年無憂無慮的幻夢,在心中逐漸萌生了仇恨、反抗的種子。
我最喜歡里面的祁家第三代祁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在他身上體現家庭觀念和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還好,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而對于北平,幾乎每一段都有作者對于北平季節、風俗、建筑、文藝等等深情描述.如老舍先生描寫北平的夏天:“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里去劃船,活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茶。‘通俗’一點的,什剎海畔接著柳樹支起的涼棚內,也可以舒爽地吃半天茶,砸幾塊酸梅膏,或呷一碗八寶蓮葉粥。愿意灑脫一點的,可以拿上釣竿,到積水潭或高亮橋的兩邊,在河邊的古柳下,做半日的垂釣。”
老舍筆下,人不離城,城不離人,北平和北平人,是息息相關的。
《四世同堂》從時間上來說幾乎跨越了八年抗戰的全過程,反映的是抗戰期間北京淪陷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和斗爭,小說刻畫了一批漢奸形象,漢奸沒有好下場,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體現。通過愛國詩人錢默吟,祁瑞宣后來與老三一起抗日等,歌頌民族氣節和中華民族不敢淪為亡國奴的抵抗精神!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4)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八年左右的時間,一個大北平,一條小巷子——小羊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作者選擇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北京城,以一家四世同堂作為故事的主線。北平城,數朝古都,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粹。四世同堂,中國特色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群居現象。小羊圈也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小片住宅區。人常說,逆境見人心。這艱苦的八年,這屈辱的八年,壞人壞得更徹底啦;本性善良的人們也開始搖擺不定;好人們異常艱難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個人認為,《四世同堂》最成功之處在于對人物的刻畫。眾生百態,栩栩如生——
大赤包,頭頂長瘡,腳底流膿,壞到骨子里了。老舍有個比喻非常形象:蒼蠅,那種專叮糞便的蒼蠅。她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為禍害到了整個民族,只要她有榮華,她可以顯擺!為了榮華,她可以出賣鄰居;為了富貴,她可以逼良為娼。在她身上我沒有找到一丁點的仁愛之心。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只是一塊踏腳板而已。
瑞豐,自私自利,是非不分。他讓我理解了“無聊”這個詞的意義。假如生活在太平年月,他應該很幸福。只要有熱鬧,有美食,他就滿足,可惜不幸他投身在了兵荒馬亂之際。他的另一大不幸,在于他沒有是非心、正義感,甚至于他把標準訂在了有沒有熱鬧可看,是不是有美食可吃。這個嘰嘰喳喳、絮絮叨叨的人不明白還有亡國之痛,不明白尊嚴是什么。又假如他遇到了良師益友,那么他至多庸庸碌碌,大不該走向罪惡。及至他為了一頓美食不明不白地丟了性命,一段悲劇就此結束。若是說大赤包之死令人拍手稱快,那么對于瑞豐之死,終究還是有點悵悵然。
錢詩人,嫉惡如仇。也許他最初的轉變是仇恨的驅使,那么,到最后他放過冠曉荷,該是一個認識上的升華。那團狹隘的報私仇火焰已經熄滅,對侵略者的仇恨卻仍然在他胸中熊熊燃燒。他,愛好和平,愛好生命,善良,與世無爭,超凡脫俗。在侵略者面前,他,正義凜然,不懼生死,意志堅定,愛憎分明。只有這樣的錚錚鐵骨才能把中國救出侵略者的虎口。
瑞宣,是著墨最多的人物,四世同堂的主心骨。滿腔愛國情,奈何四世同堂的枷鎖在身。有國才有家,當國家遭難時,又有幾許勇氣拋下小家為國奔波呢?舊文化開始受到了新文化的沖擊,卻又不甘就此退出舞臺。在瑞宣身上能看到這樣兩種不同文化的影子。儒雅有余,果斷不足。向往自由戀愛,偏偏娶了那個父母訂下的女孩子。明明知道小家庭是必然的趨勢,卻幫著祁老人竭力維持著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就這樣一個愛國家,有思想的亡國奴,他的節氣操守在現實面前節節敗退,他那軟弱的翅膀沒能為這個大家庭遮風擋雨。他痛苦,無奈,無所適從。
清末那段受凌辱的歷史,民國初那段龍蛇混雜的經歷,教會了北平人如何忍辱負重。祁老人學那井底之蛙,閉門躲災;馬寡婦甚至畏懼那“大逆不道”的聲音。
侵略者一次次地挑戰著北平人的忍耐。領良民證;游行慶祝中國國土的陷落;強制使用新幣;按戶收鐵;限制糧食,60歲以上,8歲以下的沒有糧票;到最后,所有人連白米面都見不到了,只能吃“共和面”。沒有人揭竿而起,沒有人振臂高呼。隨著時間的推移,連最初的恥辱、無奈竟然也變成了漠然。所有的委屈都隨著共和面吞進了肚子里。為了一口飯,陳野求可以屈節;反過來同樣為一口飯,為什么就沒有出現一個奮勇反抗的陳野求呢?跪下比頂天立地地站著容易多啦。數千年的儒家文化沒有教會我們站著需要的勇氣。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沉默中,小崔被無緣無故地砍了頭,祁天佑投河自殺啦,孫師傅被活埋——鄰居、親人的死難沒有激起他們的憤怒。小文夫婦的壯舉也沒在小羊圈激起一絲一毫的漣漪。連鮮血都不能激發北平人戰斗,這樣的北平城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老舍終究還是不舍得他所鐘愛的北平死去,瑞全回來了。當初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已經變成了有勇有謀的戰士,開始對叛徒進行清算。在他的引導下,瑞宣找到了他的方向,也有更多的平凡的北平人加入了戰斗。他就像那星星之火,拯救北平于苦海。
雖說《四世同堂》是小說,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一部斷代史。當年那段骯臟罪惡的侵略歷史歷歷在目,較之教科書上那生硬死板的語言更能激發大家的愛國之情,珍惜和平。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5)
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孫四代,詩人錢默吟,李四爺夫婦,_徒丁約翰,唱戲的小文夫婦,剃頭匠孫七……
五年前,十五六歲年紀的我,總覺得世界就在自己腳下。懵懂,單純,沖動…強烈的正義感配合著自己少的可憐的能力,現在看來,也只是個只知道愛恨情仇的憤青吧!
同樣是《四世同堂》,在老舍筆下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人物,五年時光,我便被自己打敗了。
我曾愛過,恨過,憤慨過,鄙視過,感動過。
愛祁家老三祁瑞全,一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生,一個不想做亡國奴而離開北平的人。當回到北平時,已然不是一個毛燥的學生,而成為了有豐富閱歷和經驗的抗戰工作者。愛他有理想有追求,不怕犧牲,只希望為戰爭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恨那些令人咬牙切齒的漢奸,即便臨死卻仍是執迷不悟。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為冠所長的大赤包,無論何時何地都對日本人畢恭畢敬的冠曉荷,還有祁瑞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讓人憤慨的敗類,死不足惜。
會同情那位學識淵博的錢詩人。被冠曉荷出賣入獄,出來時只剩半口氣,大兒子為國捐軀,二兒子氣病身亡,太太撞死在墓碑上。可憐一個文人,面對日本人的折磨,仍有勇氣做地下黨,雖又被抓,卻也是令人欽佩的老人了。
彼時讀到這樣的淪陷的北平,愛國之心便涌上心頭,從老舍筆下著實又恨了一把。恨那些殘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日寇;恨那些軟弱無能,不予以抗爭的國人;恨那些利欲熏心,賣國求榮的漢奸;恨那個動蕩不平年代,那一座城。
此時再讀《四世同堂》,分明看出了老舍先生在序中寫著“在這年月而要安心寫百萬字的長篇,簡直有點不知好歹”的些許意味。
《惶惑》,《偷生》,《饑荒》;“戰爭”,“淪陷”,“覺醒”。
四代人的家庭,祁老太爺所想要維持的一直是這些,似乎關上門來,門外的世界便與“我”無關。是有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味呢!其實也折射出從古至今現代社會,此種人性。“不關乎自己,無所謂他人”,值得反思。
不得不提的還有錢默吟老人,此時我已不能再用可憐二字去看待這樣一位讓我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來形容的老人。不論是本性,或是仇恨使然,這樣一位吟詩作畫,澆花看書的清高而又高深莫測的老人,卻也詮釋出幾分“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死亡”。這樣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確是堅強勇敢革命戰士的化身,像是大多數北平人,更甚是中國人,從惶惑,到偷生,最后覺醒。一如此時的中華民族,是一條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巨龍,直上云霄。 “外表上并沒有什么英雄氣概,渾身滿布戰爭的創傷”,抗爭勝利時,錢老人就這么從獄中走出,平凡的老人沒有什么光環,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鏗鏘有力的“時代戰將”。
我也曾以為非生即死,或許是年紀太小所以才那樣的愛憎分明,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只是那個時候我不懂,在這個社會里,一個人,不止擔負著自己,同時還要承擔許多。
譬如責任。祁瑞宣則是如此:他常常想象,假設他孤身一人,沒有四世同堂的枷鎖,他定然會把滿腔的熱血灑在偉大的時代中。可是,人生不是想象的產物,責任是你永遠逃避不了的鐐銬,把你束縛在命運中。是文化人,還是廢物?大概都不應,也無法單純的評判吧。
住進小羊圈里的兩個外國人——英國使館的富善先生和日本老婆婆。
“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歷史,一部激變中的中國現代史。祁老人是代表著清朝人的,天佑太太是代表著清朝與民國之間的人的……瑞宣純粹是民國的人……小順兒和小妞子是將來的人……”
“看到祁家四輩人他覺得他們是最奇異的一家子。雖然他們還都是中國人,可是又那么復雜,那么變化多端。最奇怪的是這些各有不同的人還居住在一個院子里,還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個人都要變,而又有個什么大的力量使他們在變化中還不至于分裂渙散。”
日本老婆婆:“對于日本人,我只愿他們因失敗而悔悟,把他們的聰明與努力都換個方向,用到造福于人類的事情上去。”
只是一個四代同住的院子,一個小小的小羊圈胡同,一座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卻暗藏洶涌的城。老舍只是精準的描繪了那些小到塵埃里的人物,不曾跌宕起伏,卻深刻人心。而歲月,也讓我從中品嘗到了不同的滋味。許多事情看法變化了,想法新增了,理想束縛了,評判復雜了……不變的……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占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老舍這樣寫到,平淡樸實,寫進了我的心里。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銘記吧!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6)
最近零零碎碎的讀完了《四世同堂》。小說講了北平淪陷后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生活,規模宏大,洋洋灑灑百萬字。讀書的時候既希望趕緊結局,讓主人公少受一點罪,到了結尾又不舍得這么好的小說這么快結局。
第一個感受是關于老舍,以前以為老舍是寫寫濟南的秋,想想北平的夏的淡雅的不問世事的文人,讀了這篇小說才深深感到老舍先生那份對祖國、對北平的那份大愛,文章里既有精彩的文筆和細致的描寫,又有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思考。這才是一個有擔當的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
第二個是關于淪陷區的小人物。以前看電視劇的時候不僅恨鬼子和漢奸,還恨那些普普通通的幫鬼子挖戰壕干苦力的普通小百姓,幾十幾百個勞工在幾個鬼子的監視下居然就服服帖帖,總覺得他們即使沒有槍也應該去拼命,就算殺不死鬼子也至少不給鬼子出力,至少浪費個鬼子的槍子。現在覺得這個想法太幼稚了,每個人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戰爭的棋子,他們有自己的妻兒老小,要活著而且要掙一口飯吃養活他們。進一步講,在你有致命的軟肋的情況下(比如說家人,比如說財產,比如說愛情,比如說自己的性命),你就是敵人手里的一只臭蟲,敵人既可以輕松弄死你,也可以輕松逼良為娼,逼好人為惡魔。你可能并不怕死,可是如果你的孩子在敵人手里,你從還是不從?或者說有父母妻兒要養活,不給日本人干活就會餓死怎么辦?我們既應該敬重那些舍身取義的壯士,也應該理解那些不敢舍身取義的普通人。話說回來,如果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應該怎么辦?我想,如果能離開一定要離開,至少在國統區能做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一只臭蟲。實在不能離開只能安安分分地活著,找機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第三個感受是反思,如果真的自己的家鄉淪陷了,文中宏大的圖景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你會是誰?是像老三劉師傅一樣的熱血青年出去參軍?是像錢先生瑞宣一樣堅韌不拔,提著腦袋做地下工作?是像冠家一樣賣國賣友甚至賣親人賣身體求榮?還是像天佑孫七小崔一樣默默的當自己的螺絲釘?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有幾點:1、沒有尊嚴地屈辱地活著是最痛苦的,不如痛快地死去。2、順從并不意味著安全,可能意味著更低賤的死亡。3、應該盡量做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在某一方面要出類拔萃。這樣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和號召力去反抗,也更不容易為生計所拖累。
第四個感受是關于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普通的日本家庭帶來了災難。罪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戰爭本身?是日本統治者貪得無厭的野心?還是其他什么?要怎樣去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呢?記得曾經看到的一篇短篇小說,A國統治殘暴,民不聊生,所以B國發動戰爭要鏟除這個政權,那么這樣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罪惡的呢?不得而知。
最后再次向《四世同堂》致敬,向老舍先生致敬。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7)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占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這樣樸實的話、這樣形象的話語,這樣國亡人亡的精神,深深吸引著我,引領著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這株文化古樹上鮮亮的花,家丁興旺、和平和順,就像今年的花謝了明年還要開,一代一代安安穩穩傳下去。老舍先生把這株古樹栽植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華大地飽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雖然北平城里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可始終籠罩著被凌辱、被踐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這株古樹的兒女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它卻無法保護,枝枝葉葉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為了幻想。古老的北平、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美麗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別人的玩物。有些人為了錢這個身外之物,放棄的人的自尊巴結日本人,成了他們的走狗拋開了人性。
然而,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產生了這批青年,他們要從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中沖出去,成個自由的人。他們要打碎民族國家的銬鐐,成個能挺著胸在世界上站著的公民。到國家呼救得時候,沒有任何障礙能夠攔阻的住他應聲而至;像個羽毛已成的小鳥,他會毫無棧戀的離巢飛去。錢默吟老人是一位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詩人,在和平時期,他以花草、詩詞和酒為伴,過著隱士一般的日子,可當國難當頭,他挺起詩人并不健壯的胸膛,昂起頭毫不畏懼的應戰,“他須把血肉之軀擲給敵人,用勇敢和正義結束了這個身軀。”當他在獄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拴在一起,他告訴自己,“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錢詩人就這樣寧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時節,又吞咽下去。愛和平的人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他從此忘記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戰斗中,用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國的古書,厚重、正直、莊嚴,他所表現的不只是一點點報私仇的決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證據。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是會帶著他的詩歌、禮儀、圖畫、道德,為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
讀《四世同堂》,我為我是炎黃子孫而自豪。北平淪陷,被日本人欺辱·死亡都不算什么,正如文天祥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華民族的子孫要牢記這恥辱,決不讓祖國在受他人欺凌從錢詩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