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苦兒流浪記的閱讀心得
流浪歌手維泰利斯帶著雷米,開始了四處賣藝的苦難生活,他們去了巴黎、塞特等許多地方。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懷有好奇的心理去看他們的表演,他們一路上吃不飽、睡不好。經常餓著肚子走路,過著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生活。不久維泰利斯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離開了人間,可憐的雷米被好心的花農收留了,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最后雷米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并且于美麗的麗絲結成了夫妻,后老雷米把一生中幫助過他的人全部請來了。
我知道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坎坷,老天往往會讓你成功之前,接受磨練。所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身處逆境之中,不僅僅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肉體上經歷與“溫室”中不同的體驗;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歷經和“順境”中迥異的磨礪:“空乏其身”,使其無所依;“行拂亂其所為”,使其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這一切的過程將達成一個結果,也是走出逆境的根本途徑:“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身的性情、智慧和能力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磨煉和提升。
這個過程也許只是一瞬,也許將艱難而漫長。身處其間,往往茫然無措,喪失勇氣和信心、迷失前進的方向。這個時候,要保持心態的從容,談何容易;這個時候,保持心態的從容,難能可貴,尤為必要。
寫苦兒流浪記的閱讀心得(精選篇2)
《苦兒流浪記》是法國著名作家寫的一部小說。小說的主人公雷米是英國某家長子。在他六個月時,他的叔父為了霸占侄兒的財產,偷偷將他抱走,丟棄在巴黎街頭。他的養父巴伯蘭將他撿回家,養到八歲后,又把他賣給了維泰利斯。從此,雷米開始了他以小藝人身份的生活。在這段流浪的窮苦生活中,米經歷了許多事:他曾在漫天風雪的森林中受到野狼的襲擊;差點因饑寒凍死在花農門前……
然而,不論環境怎么惡劣,雷米始終都抱著堅定的信念,頑強、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和生母團聚。這就是這小說的道理。也許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不會讓你受一點傷害,但你要知道不能總是那么慣著你,你要學會勇敢堅強、懂得自己生活,不能光靠父母,我讀了后深受啟發,我想起了生活中有些人遇到困難挫折就退縮,不敢了,比如考試,考試中同學們遇到難題想不出,就放棄,不去做了;火災中,人們躲在角落里哭泣、等死;被壞人抓走時,人們聽從壞人的指揮……很多人都會怎么做,但這是錯的,我現在認為考試遇到難題因先放著,做完了再去反復思考這題,就會想出答案;火災時我們應該找毛巾打濕,唔住嘴巴,等人來救,這樣才有希望活下來;被壞人抓走時我們要機智的與壞人打,同時也要想辦法逃走……不僅別人會這樣解決這類事情,我也會,但現在不會了,以前我寫作業總是馬馬虎虎、三心二意,這個字寫不好那個字,現在我會一直寫,直到我寫好為止,這樣才能寫得一手好字。媽媽說我聽寫詞時,只要錯五個以上就得重新默,這不是嗎?我的寒假作業中,老師又叫家長給孩子聽寫詞,還是聽寫六年級下期的,但是我抄了三遍啊!就因為我平時抄詞不認真,默時才會出錯!我剛聽寫兩個單元的詞,因為錯的多,就被媽媽給撕了,當時我非常的生氣,心想媽媽怎么能這樣啊!我們班的楊萌字比我寫的還難看,她媽媽怎么不撕她的?我現在才明白,我既然寫這個作業了,就得寫好,楊萌是楊萌,我是我,我就不能給侯怡帆比比?做奧數題時,我經常遇到難題,就不去了,經過老爸一講,我才知道這題原來非常簡單。其實只要我堅持做,積極動腦思考肯定能做出來,也就避免了老爸的一頓批評。
《苦兒流浪記》一文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我要向雷米學習,學習他的勇敢、堅強;學習他的對困難不逃避、不放棄,只要我們具有雷米的精神就會嘗到勝利的甜味了!
寫苦兒流浪記的閱讀心得(精選篇3)
這個寒假,我再次閱讀了《苦兒流浪記》這本書,雷米這個主人公一出現,就鮮活生動,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心。像雷米這樣一個柔弱的孩子,在那樣一個無助的社會里是如何生存的,是貫穿故事始終的主題。
書本一打開就令我愛不釋手。主人公很小被叔叔偷偷的扔掉,被巴布蘭媽媽收養,他很愛她,然而養父卻把他賣給了一個江湖藝人。從此,他四處流浪,靠賣藝維持生活。后來江湖藝人也去世了,雷米于是到處漂泊,獨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這段流浪的痛苦生活中,雷米經歷了許多事:他曾在漫天風雪的森林中受到野狼的襲擊;在礦井里遇到洪水的侵襲;險些因饑寒交迫凍死在花農門前……他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母和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我一次次被雷米的精神所感動,比起雷米,我們的幸福太多太多了。我們從一生下來就衣食無缺。有家人捧著,有老師護著,有優質的物品,但雷米卻要賣藝生活,到處流浪。當我看到雷米與威特利斯班子沒有東西遮蓋風雨,沒有地方取暖入睡,更沒有食物填飽肚子時我覺得我們這些孩子太嬌生慣養了。不要說干活、做事,就是連自己的生活起居都管不好,看著看著,我就想我以后要自己拿衣服,自己洗澡,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笑話,我可是12歲的人了,但是我知道在我們班里像我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過于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長輩們的重重呵護讓我們失去了挑戰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近段時間我在“1818黃金眼”新聞中看到有城里的孩子到貧困鄉下去體驗艱苦的生活,爸爸、媽媽說太好了,“給你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去試試,一定有很多感觸……”當時我就想如果這樣也好,生活肯定會很苦,但是也會有許多新鮮刺激的事情,說不定在那兒我還學會了“炒雞蛋”、學會了做農活、還交到了許多朋友呢?說不定我也會哭著要回來。媽媽常說“人的潛能是無限大的。”
看著書中的故事情節,我也偶爾會冒出這樣的念頭:假如我是雷米,我會怎么樣呢?或許在那樣的環境中我也會如他一般勇敢、堅強。誰知道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經常跟我說“把書讀好是我最大的任務”于是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情我很少做,也真得沒有時間,雙休日還要學琴、學棋等等,可是除了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外,更要有那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不是嗎?
寫苦兒流浪記的閱讀心得(精選篇4)
在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里,卻有一些人遭到不幸,過著受屈辱的生活。在《苦兒流浪記》的主人公雷米的人生道路上,也曾經過幾多挫折,沒有錢四處流浪,歷盡苦難和辛酸。最后,在威特利斯等好心人的幫助和引導下,終于走出了受侮辱的陰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雷米原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雖然很窮,但有慈祥的巴布蘭媽媽愛著,雷米在母愛的照耀下成長。可是自從父親來了之后,一切都變了。原來,雷米不是巴布蘭媽媽生的,是她撿來的。這時,雷米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鼻子一酸,便哭了起來。從此他離開了巴布蘭媽媽,和在咖啡館里認識的馬戲班的班長威特利斯一起演出、流浪。和他們一起的還有他的動物演員們——卡皮、贊爾比諾、竇爾斯三只小狗,還有一只小猴子,他的名字叫小寶貝。他們同甘共苦,一起演出養活自己。在第一次的演出中,小狗們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激情地跳著舞,威特利斯吹著豎笛…,最后,卡皮銜著盤子,收著觀眾們紛紛投來的錢,他們收獲不小,便又去了下一個城市。
在巴黎流浪不是一個好玩的事情,巴黎氣溫很低,天寒地凍,雷米的師傅威特利斯為了雷米的安危,把自己的衣服給了雷米,在去完加富路里的房子后,便悲傷的地死去了。
后來,雷米又交了一個新朋友,叫馬迪厄。馬迪厄是一個和雷米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他常被他的老板打罵,所以就和雷米結成了新的戲班子,和卡皮他們一起演出掙錢。他們的兩個人的關系很融洽。有一天,雷米突然提出了一個奇異的想法——送給巴布蘭媽媽一頭奶牛!
馬迪厄很贊成,他們拼命的演出掙錢,終于攢夠了214法郎,給巴布蘭媽媽買了一頭漂亮的奶牛,并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王子的奶牛”。
有了奶牛,雷米他們歡喜地回了故鄉。到了故鄉,雷米讓馬迪厄他們藏在床下,自己小心翼翼地把牛放入牛欄里。后來,巴布蘭媽媽發現了雷米,便抱住哭著不放,雷米忙喊馬迪厄、卡皮他們出來,只見卡皮向巴布蘭媽媽行了個軍禮,把她給逗樂了!然后,他們到花園里逛逛,到了牛欄巴布蘭媽媽看到了奶牛,她大吃一驚…,從此他們一起過起了幸福的日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善才會有善報的!
寫苦兒流浪記的閱讀心得(精選篇5)
通過讀《苦兒流浪記》,讓我深有體會,也給現在的孩子們上了一課。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物欲洪流的社會,重現了以前的先人們曾經的苦難日子,這是當今社會的孩子不曾經歷的。
對照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享樂在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孩子愛攀比、追時尚、吃不得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個性太強,這不是靠一本書或一次感恩教育就能改變的,需要家校緊密合作,社會配合,大家共同努力,加上孩子自身的毅力、努力、天分、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成功。
我覺得這些書應該家長先看,然后孩子看,這樣就可以在孩子看時,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經歷給孩子適時講解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會更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這本書,主人公從小到大歷經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聽憑命運的安排,最后終于獲得屬于自己的幸福,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教育了大家,只要努力拼搏,最終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通過讀這本書,給了我們父子重新的認識,特別是對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更加體諒父母,善待人生,感恩社會。
通過讀《苦兒流浪記》,讓我深有體會,也給現在的孩子們上了一課。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物欲洪流的社會,重現了以前的先人們曾經的苦難日子,這是當今社會的孩子不曾經歷的。
對照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享樂在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孩子愛攀比、追時尚、吃不得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個性太強,這不是靠一本書或一次感恩教育就能改變的,需要家校緊密合作,社會配合,大家共同努力,加上孩子自身的毅力、努力、天分、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成功。
我覺得這些書應該家長先看,然后孩子看,這樣就可以在孩子看時,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經歷給孩子適時講解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會更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這本書,主人公從小到大歷經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聽憑命運的安排,最后終于獲得屬于自己的幸福,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教育了大家,只要努力拼搏,最終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通過讀這本書,給了我們父子重新的認識,特別是對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更加體諒父母,善待人生,感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