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
多數情況下,人是感性動物,在生活中的種種選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其心理上的需求;
多數時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體的環境下,才能做出選擇;
免費的誘惑,無人能抵擋,所以,免費也是商家最常用的營銷手段。這一點我直接聯想到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他們簡直把免費套路玩兒到了極致。現在我們獲取的各種信息都是免費的,但是我們付出的,確實最珍貴的注意力。免費的才是最貴的,這是真話!
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標,就算不能實現,也能也能讓自己進步一點;如果任由自己隨心所欲,恐怕會墮落的很深。雖然多數人覺得生活是有底線的,人們常說,最壞還能壞到哪里?事實上,生活是沒有底線的,它能讓人一天比一天慘。
虛擬的所有權:當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著擁有這件商品,你會如何如何快樂,享受,獲得怎樣新奇的體驗,那么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這件商品的虛擬所有權。雖然你還沒有買下來,但是,你會高估這件商品的價格,當付款結賬的時候,人們才會發現,自己買貴了。
人的感覺會夸大損失,縮小收益
同樣的100元,同樣的一個人,丟掉100元,它會感覺自己丟掉了一個億(夸張手法);如果他撿到100元,他會覺得自己撿了一瓶買可樂的錢。
當兩個選擇相差不多時,行動比選擇最重要。
當人在糾結于吃豬肉還是吃雞肉,苦于取舍選擇時,豬和雞都已經跑遠了。所以,干,就完了。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2)
《牛奶可樂經濟學》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他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博物經濟學”作業,讓學生提交生活中的問題,并以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這就是此書的藍本。書中有很多經典問題例如:“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而可樂裝在圓盒子里”“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機會成本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 成本效益原則是所有經濟學概念的源頭。它提出,惟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效益大于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么做。”在生活中,多問幾個為什,就可以減少我們的成本,提高效益。產品設計、供求關系、人際關系、心理學……等等各個方面都會影響成本和效益。閱讀此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很多看似復雜的事情,其實我們只是忽略了基本的概念,而基本概念往往都是一門科學的基礎。同時,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也應該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多思考才會有更多的發現。人生本身就像是一個正弦曲線,有波峰,也有波谷,但始終圍繞著一個x軸。在失意時被批評,于是我們很容易將緊隨其后的上升理解為批評帶來的效果。在得意時被表揚,于是我們很容易將緊隨其后的降落理解為表揚帶來的負面效益。
讀《牛奶可樂經濟學》,學習博物經濟學是一項很好的學習本領。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3)
游牧業從古至今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生產方式。滿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曾在清朝統治整個中國。滿族游牧業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游牧業可以說是大多數滿族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本書從滿族游牧經濟著手,在研究游牧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深刻分析了游牧業經濟的轉型。游牧業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采用的經濟方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彝族等等。這本書側重點為滿族游牧業經濟發展的民族和經濟雙重特點。作者按照滿族游牧業發展歷史過程,從元明時期到滿族入關前,再到清朝、到現代對滿族游牧經濟做了詳細的介紹。在介紹游牧經濟的同時,作者還介紹了游牧文化。經濟和文化一直以來是相輔相成的,滿族的游牧業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游牧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與游牧業相關的服飾、飲食、習俗等。
《滿族游牧經濟》是一本研究民族、區域特色經濟的著作,看完此書,我對滿族游牧經濟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我國傳統少數民族游牧經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如何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何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都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此書對以上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具有很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4)
寒假向圖書館借了一本由美國羅伯特·弗蘭克寫的《牛奶可樂經濟學》。最初還怕因為對經濟必修一內容理解不好會看不懂經濟學的書,翻開書立刻消除我所有顧慮。我想就算是沒學過經濟學的人,只要識字,都能讀懂書中大部分內容。這讓我感覺好多了,還好沒借一本枯燥的理論書。我還曾一度認為經濟學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的內容沒有用,這本書完全否認了我的觀點,它具體細微地從生活中各個方面闡述經濟學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直在空講大道理。它都是舉身邊最普通但我們不常關注的例子給理論堅實的后盾。
看完這本書,雖然不理解為什么要取這個名字,但是有收獲就好。走在大街上我也會下意識挑出一些東西侃侃而談。書中有幾個事例我覺得十分有趣。比如“為什么硬幣上的人像是側面像,但是紙幣上的人像是正面像?”(當然是美元,人民幣的硬幣刻的是花)因為硬幣上刻畫出辨認度高的正面像是十分困難且成本高,而且在流通中容易磨損,所以沒有這個必要。但是在紙幣上畫正面像,精致而復雜,成本低還可以辨別真假。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為什么鯨魚瀕臨滅絕,而雞卻沒有繁衍之憂?”我剛看到這個問題時就蒙了,等看完覺得是可愛的推理。書中說因為鯨魚不被人擁有。捕鯨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捕鯨它們就會被其他捕鯨人捕走。但雞大多是被人擁有的。如果雞被人殺了一只,主人肯定會要求賠償,然后再買進雞維持平衡。雖然鯨魚和雞都有價值,但由于沒有所有權,導致鯨魚瀕臨滅絕。
看完這本書,我深刻了解對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或許就在思考為什么的答案中找到許多樂趣。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5)
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
對于這本書的招牌問題,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方形容器能比圓形容器更經濟地利用貨架空間。像可樂這樣的軟性飲料的生產商堅持使用圓形容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軟性飲料大多是就著容器直接喝的,所以由于圓形容器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卻不是。牛奶一例中節約的空間,顯然比軟性飲料一例來得更劃算。超市里大多數軟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專門裝在冰柜里,冰柜很貴,運營成本也高。冰柜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所以就算是大多數人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它們仍不大可能裝在圓形容器里賣。
解釋上述現象用到了成本效益原則,即: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大于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么做。這是準則之一,之二是機會成本原則:從事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是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
經濟學認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夠根據自身利益的得失來權衡自己的行為。其實,日常生活中每種事物的背后都蘊涵著經濟學道理。這本書正是讓經濟學徹底融入生活,它讓我覺得經濟學就是這樣實際,打破了人們對經濟學只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與圖表的認識;它教會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并在不同的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
做一個理性的人,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做一個把知識變為智慧的人。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6)
想要借貸,得先有儲蓄。借貸是投資,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創造更多財富。儲蓄是第一步,是為了未來資本的擴張,消費并不能帶來財富的積累。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消費增長不是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儲蓄才能促使未來經濟的增長。各國官方常常妄想通過促進消費來促進增長,這往往是飲鴆止渴,只會把社會與個人的經濟水平架空的越來越高。
經濟有周期,會增長,會衰退,這樣才符合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人為的將“經濟衰退”妖魔化,想通過通貨通脹來延緩甚至阻止它的來到,只會讓泡沫越來越大,到時候客觀規律會用更加報復性的后果促使經濟回到它本該有的位置上。
有多大能耐,享多大福,并保有一定的`儲蓄,是社會、個人可持續發展的不二真理。
無論對于人,還是社會,透支掉的資本,遲早都會勒緊褲腰帶還回來的。
若一個國家,消費習慣大于儲蓄習慣,那么它就沒有太多的發展潛力(因為用于發展的錢都用光了)。
中國有一個具有良好儲蓄習慣的國家,逐漸變為一個喜歡提前消費的國家。這是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的罪惡本質,它會將所有人(擅長消費與不擅長消費的人)都拖入到負債與貨幣貶值的洪流中。
其實,我們不是要規避提前消費,而是要規避負資產。
居安思危,是人類的寶貴品質。和平、富裕非永恒,而是周期性的,作為生于這個年代的我們,一定不要忘記。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7)
對經濟學雖然不是很干興趣,但是書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這一點卻讓我興趣大動,在生活中懂一點經濟學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書中的講解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市場經濟、什么是經濟學、什么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特點是什么、當然,很多作者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都流露于其中。和主題經濟學有點偏差,再說說他一再地強調市場調節價格的作用,認為行政手段干預是吃力不討好,我認為也不能完全贊同,那么一切交給市場去做好了,政府就別在經濟這個領域做任何工作了?至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一個政府出現。還有就是強調糧食自給自足不是一個聰明的決策,理論依據還是他相信的市場調配資源的作用,唉,真不知道這個人懂不懂一點政治,糧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在危機時刻,控制了糧食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的命脈,其意義哪能僅僅從經濟的角度去小視?他的說法完全是一個理論的經濟學者的態度,所以我認為他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管理社會,只能在經濟學理論這個領域做些研究罷了。
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還是能讓我認同的,其說法讓我耳目一新,比如不論是輸錢還是贏錢都會使錢的效用降低,因為贏錢后人們會大手大腳花錢,輸錢自不必說。勞動、資本和資源是產生價值的三大要素。交易是有費用的,美國的交易費用低,才形成了一個商業發達、分工明細、專業化程度高的經濟環境。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8)
“農民以體力勞動從事耕耘,商人以其審時觀變從事貿易,手工業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這世界上無人不在追求著“利”。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于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并應用于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看到這些,你是否猶豫了呢?雖然經濟對我們很重要,可礙于經濟學對于我們來說無非就是一些復雜的公式圖表和概念,所以我們都不約而同的略過了經濟學。當然,我也是這樣認知的。可是卻有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經濟學的認知。它就是《牛奶可樂經濟學》。
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盒子里?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么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為什么大學教授說話語焉不詳?為什么……這就是那本書的導語,也就是這本書帶我走進了經濟學的另一個世界。
這本書分析的簡明扼要,讀完之后我也就順理成章的知道了這一系列的設計方式問題,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蘊含著經濟學的道理。產品的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于競爭的需求,這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學們是否都有了躍躍一試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動起來吧!因為這本書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小見解。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9)
一口氣把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讀完,我想去談一個方面,那就是他對開弦弓村的種種細致的描述讓我不禁回憶起了自己的故鄉。那片生我養我的故土。文中的好多事情都讓我對自己生活了十余年的故鄉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當然,他的描述有很多也發生在我的家鄉。
韶光易逝,斗轉星移,我從十二歲離開我的家鄉,到縣城求學,十多年間,輾轉多地,回去的時間大概只有兩次。我現在腦海中能夠回想起來的,也還是故鄉隱約的輪廓。我不知道,若不是費教授的《江村經濟》,“我的故鄉”這四個字,會什么時候才能出現在我的筆下。讀罷《江村經濟》,我回憶起了許許多多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事情,包括自己經歷的,也包括自己看到的,我想,大概是時候,需要用文字把它留存下來,把它記錄下來。
不知道村里還有多少人?不知道村子在社會的大潮大海中建設的怎么樣了?不知道我兒時曾經嬉戲玩耍的地方還在不在?村里的人還好不好?多年未歸的故鄉,不知道它,是不是會責怪我。
想寫一些東西,記錄生我養我的地方,記錄錘煉了我樸實無華品格和堅忍不拔之志的地方。一言一字,都發自內心,也謹以這些文字,紀念自己兒時的童年與在村子里所度過的大概4500個日日夜夜。我不知道,下次回去會是什么時候,但是,故鄉,都始終是我的根,始終是我不忘的初心。
謹以此,紀念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們,謹以此,紀念那個我們經歷的時代。
經濟學書籍心得體會(篇10)
按照時間鏈而不是寫作順序,連續拜讀了吳曉波的“浩蕩”“跌蕩”“激蕩”“水大魚大”后,又讀了這一本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論,確有收獲。國家存在的本質可以說就是要維持政治秩序與經濟秩序的平衡,政治追求穩定,經濟喜好自由,如何擺平集權與分權、資源與產出、收益與分配的天平,是政治經濟學的永恒主題。歷代變革家們始終在不遺余力地解答桑弘羊之問,也如履薄冰義無反顧地趟著地雷陣。
魚缸里養魚,越養越少;大海里養魚,望洋興嘆;更好的便是圍海養魚,既可獲得豐富的水質養分、靈活的競爭競業環境,又可限定牢固的圍基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釋放活力。
如今的中國不再彷徨,如今的中國政府不再爭論,如今的中國人民不再遲疑,未來將毫不猶豫地繼續在穩定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鞏固穩定,以國強最終保證民富,讓民富自覺支持國強。
讀過經濟變革發展史后再來看,我有感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直沒有定論,到底復興到何時何種狀態?是宋?唐?漢?秦?齊?周?我倒是認為,眼光應該向后看,以史知興替,歸納總結前世得失,正是要規避曾經的失誤,以更加成熟自信的態度,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應該是使我們的國家、民族、事業、人民,創造出超越歷代光芒的嶄新的輝煌巔峰。
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