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日本排海過程將持續約30年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網站信息,截至8月3日,福島核電站廠區內1000多個儲水罐中的核污染水超過134萬立方米,而且為了冷卻熔融的核燃料,每天新增約100噸核污染水。按照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的計劃,經過處理和稀釋的核污染水將通過一條約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放入海,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
排海前核污染水將進行凈化,東電聲稱通過多核素處理設備(ALPS)可將水中除氚之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凈化至達到日本國家環境排放標準。就在臨近排海之際,東京電力公司8月10日發布信息,發現ALPS于今年6月出現問題,因輸水軟管破裂導致約2噸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泄漏。泄漏發生在儲水罐的一個防滲漏外殼內,未流向外部,但是儲水罐周邊的雨水中測出了高于正常濃度的放射性物質。
對于ALPS的運作性能,一直受到外界質疑。韓國政府5月派考察團赴福島時獲取的資料顯示,ALPS從2013年至去年共發生8次故障,涉及前處理設備過濾器、排氣過濾器等。
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7月發布審查報告,認為排海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但是,對于核污染水凈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數據的真實準確性,還有待日方進一步證實。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呼吁政府“負責到底”,希望政府在與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建立信任的基礎上,繼續與國際組織合作,以確保排海工作的透明度。
日本核污水危害概述
日本核污水排海可能對人類健康、環境和生態產生以下危害:
1.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可能對人體造成輻射損傷,增加癌癥、生殖系統疾病等的發生率。長期暴露在核輻射環境下可能導致遺傳變異、免疫系統紊亂等嚴重后果。
2. 對環境的影響:核污水排放將直接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傳播,可能對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影響生物的繁殖、生長和生存。此外,放射性物質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影響更高層次的生物,包括人類。
3. 對生態的影響:核污水排放可能導致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物的生存產生負面影響,可能導致物種減少或滅絕。生態系統的失衡可能進一步影響海洋生態鏈,甚至對整個地球氣候產生負面影響。
日本核污水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與日本核污水排海相關的案例:
1. 魚類變異:據報道,在某個海域,因核污水排放導致魚類出現明顯的變異現象。例如,一些魚類的體型變得更為瘦長,智力水平下降,喪失了原本的生存能力。
2. 海豚死亡:在對海洋生物的研究中,發現某些海域的海豚死亡率明顯偏高。雖然具體原因尚未查明,但可能與附近核電站的污水排放有關。
3. 貝類污染:部分海域的貝類因吸收了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質而無法食用。這不僅影響了當地漁業,還可能對全球范圍內的貝類市場產生影響。
核污水排海的影響
1、放射性污染:
核廢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放射性同位素,其中包括氚、鍶、鈷和碘等。這些放射性物質具有輻射性,可能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傷害。它們可以通過海洋生物的攝食或直接吸收而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人類通過海產品的攝入。
2、生態系統影響:
海洋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許多生物種群和生態過程相互依賴,核廢水的排放可能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可能導致海洋生物的突變、畸形和繁殖受損。它們也可能危害珊瑚礁、海草床、海洋植物和微生物等重要生態系統組成部分,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性。
3、食物鏈傳遞:
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可以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隨后通過食物鏈傳遞給其他生物。這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在食物鏈中逐漸積累,最終影響頂級掠食者的健康,包括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等。人類通過食用受污染的海產品可能攝入這些放射性物質,從而對健康產生潛在風險。
4、污染擴散:
核廢水排入海洋后,放射性物質可能會隨著洋流擴散到更大范圍的海域。這使得更多的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社區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響,尤其是鄰近核電站或排放點的地區。這種污染擴散可能跨越國界,成為國際間的環境和安全問題。
核污水排海什么時候到中國沿海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的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