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震局回應滇池魚躍現象
從8月6日開始,云南昆明海埂西碼頭和滇池-草海連通泵站排水口處,不斷有大量白鰱魚跳出水面。有人猜測,這會不會是地震或者地質災害的前兆。
云南省地震局聯合昆明市防震減災局、西山區防震減災局工作人員在8月7日進行了現場調查,魚躍主要有兩個區域,分別為海埂西碼頭和滇池-草海連接泵排水處,兩處水域狹窄,其中海埂西碼頭快艇進出頻繁,滇池-草海連接泵排水處魚躍時段恰值泵站向外海排水,這些影響因素可能誘發白鰱魚群聚集缺氧而出現魚躍現象。
初步分析認為,魚躍現象與所處區域本身的水體環境以及人為活動關系較大。
地震前氣象異常
人們常形容地震預報科技人員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這的確有道理。地震之前,氣象也常常出現反常。主要有震前悶熱,人焦灼煩躁,久旱不雨或陰雨綿綿,黃霧四散,日光晦暗,怪風狂起,六月冰雹(飛雪)等等。
地震云:地震云是非氣象學中云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云體,在地震發生前云體的顏色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紅色。地震云的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云有明顯的分界線,多出現波狀。地震云的形成沒有統一的理論,只有一些假說。“地震云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云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有學者認為,地震發生時,地球內部積聚起巨大的能量。因此從發生地震的前幾天起,地熱升高,它的波變為上升氣流,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一千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細長的稻草狀的地震云。
地震云除了可能發生在震中區的上空外,也可能發生在遠離震中區的應力集中的斷裂帶的上空,這時,當遠處即將發生地震時,應力本來就比較集中的斷裂,又受到遠處震中區震前的擴容運動的作用,使斷裂帶的應力更加集中。這樣,在這個斷裂帶上,由于構造運動,巖石受擠壓,產生摩擦而發熱,不斷地有熱氣流上升,從而在其上空形成與斷裂走向一致的條帶狀地震云。
由于與震源區傳來的應力方向垂直的斷裂往往受力最大,因此,震中位置往往和地震云方向相垂直。在某些處于斷裂交匯處的震中區,應力高度集中,并隨距離而衰減,因此會產生焦點位于震中區上空的輻射狀地震云。
地震云的形成有三種說法
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于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所在地。
電磁學說: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的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于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從而形成了地震云。
氡氣成因說:正常存在于地層中的由多種帶電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組成的氡氣,受板塊運動的擠壓下,其正常釋放到大氣中的數量會在板塊應力累積和地應力突變時,發生跳躍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在大氣層中與游離水分子產生宏觀的云室效應,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云,地震云實際上是地氡的釋放軌跡。地氡是地震常規檢測的指標元素。由多種帶電的放射性同位素構成的氡氣具備云室效應和地震前氡氣的突變都是實測證明了的,地震云是由有板塊運動導致的氡氣過量集中釋放,在大氣中和游離的水分子形成宏觀的云彩(云室效應),所以地震云的氡氣成因論是具備理論和實踐基礎的。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下巖層受應力作用錯動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動,同臺風、暴雨、洪水、雷電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是自然災害之首惡。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絕大多數地震因震級小,人感覺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約5萬多次,造成破壞的地震近千次,7級以上造成巨大破壞的僅十幾次,且大多發生在人煙稀少地區。
地震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地面上與震源正對著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距;
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如何做好防震減災
面臨地震,如何做好防震減災?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
假若地震時你正在室內,如離門窗較遠,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是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處暫避。躲過主震后,應迅速撤到寬敞的戶外。撤離時注意保護頭部,最好用枕頭、被子等柔軟物品護住頭部。
假若地震時你正在室外空曠的地方,這是最慶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將手或皮包等柔軟物品護住頭部,盡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準備。并迅速離開變壓器、電線桿和圍墻、狹窄巷道等。
地震會有層出不窮的次生災害發生,每個人應根據不同情況,審時度勢,采取靈活的應急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