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具體癥狀有哪些
猴痘病毒初期癥狀具體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淋巴腫大、打寒戰和疲憊等。跟原來人們患的天花病毒癥狀相似,但跟天花相比癥狀輕些,不同的是猴痘導致淋巴結腫大,一般患者在感染12天后會出現發熱、頭痛、肌肉疼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癥狀,發熱后的1-3天就會出現皮疹,且皮疹部位由面部開始傳播開來。
猴痘是來源于猴子嗎?
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是近親,兩者都是正痘病毒,正痘病毒屬還包括痘苗病毒、牛痘病毒和其他幾種與動物有關的痘病毒。天花曾經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1980年WHO宣布全世界已經根除了天花,之后不久全世界陸續不再接種天花疫苗。
猴痘被認為是自天花根除以來人類最重要的正痘病毒感染。人們相信猴痘病毒已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感染人類數千年了。195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用于脊髓灰質炎疫苗相關研究的食蟹猴水泡病暴發期間,首次從痘液中分離出該病毒,并因此得名。
“猴痘”的名字來自猴子,但實際上猴子并非猴痘病毒的儲蓄宿主(reservoir host)。與人類相似,猴子只是猴痘病毒的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也就是說,猴痘病毒真正的來源并非猴子。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物種被發現感染了猴痘病毒。一些證據表明,非洲本土嚙齒動物,如岡比亞巨鼠(Cricetomys gambianus)和松鼠,可能是該病毒的儲蓄宿主。
猴痘病毒來源
1958年,猴痘首次在被飼養用于研究的猴群中發現,但第一個人類感染猴痘病例在1970年才被記錄。然而,CDC稱,盡管“有懷疑指向非洲嚙齒動物”,但猴痘病毒的主要載體尚未明確。該機構數據顯示,在40年沒有報告新增病例之后,猴痘于2017年在尼日利亞重新出現。從那時起,尼日利亞已經報告超過450個病例,并且至少有8個已知的境外傳播病例。
在2010年時,其中一位專家的團隊就研究發現,猴痘在非洲剛果(金)的傳染性,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每1萬人中有1個感染病例,發展到了2010年時的每1萬人中有14個感染病例。該專家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與人類“消除”了天花病毒有關,因為在那之后人們就不再接種天花病毒的疫苗了,可這種疫苗對抗猴痘病毒也是十分有效的,有效性大概為85%,所以這可能導致了猴痘病例的增加。
2003 年出現了首次非洲之外的感染。美國確診 35 例猴痘病例,還有多起疑似。追溯病毒來自于寵物土撥鼠,而這些土撥鼠曾經與一批來自非洲的土撥鼠同處一個臨時的動物配送中心。這也是首次知道除了猴子,其他動物也能成為宿主。
猴痘很危險嗎?
感染猴痘通常癥狀輕微,大多數人會在幾周內康復,無需治療。
猴痘病毒跟新冠病毒一樣,也有不同的變異株。目前存在的兩種變異株。西非株致病能力弱,病死率只有 1% 左右,中非株致病能力強,病死率差不多有 10%。目前,英國只發現了西非分枝的毒株,其他地方的病毒測序信息還是未知數。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稱,感染猴痘的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重癥。懷孕期間感染也可能導致并發癥,包括胎死腹中。
不過和病死率比起來,對于我們最大的傷害或許來源于視覺——這種疾病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出現看著非常恐怖的皮疹,而密集恐懼癥患者基本上無法接受這種視覺效果……一旦患病對心理會有較大影響。
猴痘的后遺癥是什么
感染猴痘之后一般是能治愈的。
感染猴痘的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等抗病毒的藥物治療。如果出現皮損的情況,可以用碘伏消毒。如果出現發熱的癥狀,可以用溫熱的濕毛巾擦拭額頭,降低身體溫度。若體溫超過38.5℃,可以遵醫囑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片緩解癥狀。
治療期間不要抓撓患處,避免感染,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