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教師資格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遺傳
B.環境
C.個體差異
D.個人努力
答案: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的決定作用,故選B
2.教育史上的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
A.夸美紐斯和布魯納
B.夸美紐斯和杜威
C.赫爾巴特和布魯納
D.赫爾巴特和杜威
答案:D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代表人物,杜威是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
3.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被老師叫到了辦公室。老師批評他:“為什么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小林低著頭回應:“我也知道不對就是有時忍不住。”這說明小林最缺乏( )
A.道德認識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為教育
答案:C
小林知道自己不應該拿別人的蘋果,但忍不住去拿,說明他有基本的道德認知,但是意志品質比較薄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應加強道德意志的鍛煉,故選C。
4.我國制度化學校教育體系包括:1、幼兒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成人教育 5、高等教育
A.1、2、3、4
B.1、2、3、5
C.1、2、4、5
D.2、3、5、4
答案:B
幼兒、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是學校教育體制的基本內容。故選B。
5.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
A.生活性
B.計劃性
C.組織性
D.系統性
答案:A
BCD是學校教育的特點,而生活化針對的是家庭教育。
6.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感知以獲取資料的研究方法是( )
A.歷史法
B.問卷法
C.觀察法
D.文獻法
答案:C
題干中的對事物進行感知,以獲取資料,說的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進行的研究,說的是觀察法。
7.兒童發現眼睛干澀夜盲癥可能主要缺乏( )
A.維生素A
B.維生素B
C.維生素C
D.維生素D
答案:A
夜盲癥主要缺乏維生素A,補充維生素A營養素或胡蘿卜素提取物,魚類富有豐富的維生素A,最宜夜盲癥患食用,可以預防干眼病、夜盲和各種角膜炎。
8.當你注視面前這個棱臺框架
時,一會兒覺得小方框平面的前方,一會兒又覺得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方。這種反復變化的現象屬于( )
A.注重分數 B.注重起伏
C.注重分配 D.注重轉移
答案:B
周期性的加強或減弱的現象是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動搖。
9.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這說明思維具有( )
A.間接性
B.概括性
C.理解性
D.整體性
答案:A
思維的間接性說的是我們無法直接看到本質,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進行研究推理。題干本身便是此意。故選A。
10.不顧外界環境影響,常用自己的內在標準判斷客觀事物的人,其認知方式屬于( )
A.獨立型
B.依存性
C.整體型
D.系列型
答案:A
場獨立的人具有獨立性,有主見,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故選A。
11.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心理學家是( )
A.羅杰斯
B.斯納金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中,班杜拉提到動機過程的時候,提到了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概念。
12.小英到醫院打完針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會害怕,這種心理現象是( )
A.內化
B.泛化
C.焦慮
D.移情
答案:B
小英建立了對穿白大褂的醫生的恐懼,但是分辨不出水是要給她打針的,認為所有穿白大褂的都會給他打針,就把恐懼泛化到所有穿白大褂的人身上。
13.按照美國學者古德萊德的課程理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實現的課程屬于( )
A.理想的課程
B.正式的課程
C.領略的課程
D.運作的課程
答案:D
A理想的課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與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B正式的課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課程,也即列入學校課程表中的課程;C領悟的課程是教師對正式課程所領悟而形成的課程;D運作的課程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實際實施的課程。另外,古德萊德的課程層次理論還有經驗的課程,是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體驗到的東西。
14.荀子在《勸學篇》中描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蘊含的教學原則是( )
A.循環漸進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啟發誘導原則
D.直觀性原則
答案:A
荀子的這句話表明學生要從低到高,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才能有所成就。這符合的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故選A。
15.在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時,張老師將能夠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是學習目標之一,該目標屬于( )
A.知識性目標
B.過程性目標
C.技能型目標
D.情感性目標
答案:C
題干表述能夠正確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這屬于一種計算的技能。區別于知識性目標,如果表述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就屬于知識性目標。
16.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編排課程內容,這種組織方式屬于( )
A.橫向組織
B.水平組織
C.縱向組織
D.綜合組織
答案:C
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是說按照學科的邏輯線索展開,屬于縱向的組織方式。而橫向組織打破了學科的知識界限,按學生發展階段和需要為依據來組織的。
17.體現家國對學校的統一要求,作為學校為法定基本綱領和重要依據構成的是( )
A.題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大綱
D.教學目標
答案:A
題干的關鍵詞是統一要求,選擇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也叫教學大綱,BC是一個概念,故排除。
18.小學科學課上,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內部結構,獲得有關植物的知識,這種方法屬于( )
A.參觀法
B.實驗法
C.演示法
D.實習法
答案:B
題干強調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獲取知識,所以選擇實驗法,故選B,演示法強調老師示范學生觀察。
19.新學期第一堂體育課張老師對學生進行了體能測試,以作為分組教學的依據,這種教學評價屬于( )
A.過程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個體內差異評價
答案:C
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對學生進行了體能測試,為以后的教學作為依據,是診斷性評價。
20.根據《基礎教育課理論》,我國小學現階段開設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改革并設科學、藝術等綜合課程,這體現了課程結構具有( )
A.綜合性
B.均衡性
C.選擇性
D.時代性
答案:A
題干強調小學階段的綜合課程,即體現了新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故選A
教師資格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二、簡答題
21.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案:(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認知的需要(6)審美的需要(7)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才會有高一級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基本需要,也叫缺失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成長的需要。
22.兒童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以考慮從以下角度作答,在答題時多把想到的都答上。(1)生理的差異。比如身高、體重等方便的差異(2)心理的差異。第一,認知上的差異,包括感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第二,情緒情感和意志的差異。第三,個性心理差異,比如需要興趣和動機的個性傾向性的差異以及能力氣質和性格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差異。
23.簡述《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學生為本的”的基本概念。
答案:(1)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2)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教師資格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三、材料分析題
24.唐老師布置學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過程和感受,給作文累計素材。不就,小強的爸爸就氣勢洶洶來找唐老師,質問唐老師為什么小強一回家就玩泥巴,不學習。唐老師就將小強的作文讀給家長聽。作文中提到小強曾經做過一個坦克模型,但是他爸爸非常生氣,就一腳給踩壞了。家長聽完小強的作文,表示理解了孩子的行為。
(1)評析唐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法。
(2)試述家校合作,應遵守的基本要求。
(1)唐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法值得學習。唐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中注意了家長其實是站到了學校的對立面的,只要求學校督促孩子的學習,家長不是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唐老師的溝通方法正是從小強的作文切入,說明了老師布置作業的動機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從學生角度取得了家長的認同。如果唐老師借此機會教育家長的沖動,和對孩子發展的忽視,可能就更會造成與家長的對抗狀態,之后的溝通就會帶來麻煩。
(2)從以下角度作答:第一,改善家庭與學校的合作關系,注重平等溝通、發揮學校主導,調動家長積極性;第二,提高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能力,統一認識,共同承擔孩子的教育責任;第三,暢通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渠道,資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第四,提高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層次,逐步提高家長的參與感,相互支援,合作共進。
25.楊老師在講《分數的基本性質》。采用的導入方式是“猴子分餅”。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三塊,分給猴A一塊。猴B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六塊,分給猴B兩塊。猴C更貪,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餅平均切成9塊,分給猴C三塊。那么同學們,這個猴子這么貪心,你覺得他能吃完嗎?
猴子分餅(1)評析楊老師所設計的教學導入環節
(2)課堂中常用的導入方式
(1)楊老師的導入值得學習。
第一,導入要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相適應,即針對性;楊老師講分數的基本性質,每個猴子分的塊數不一樣但是都是三分之一,并且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生活情境設置導入。
第二,導入要有啟發性,通過這個情境,并且設問,能夠引起學生思考;
第三,導入要有趣味性,猴王分餅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熱情;
第四,導入要考慮語言的藝術性。教師的導入注重了語言的抑揚頓挫。
(2)導入方法主要有:直觀導入、問題導入、情境導入、活動游戲導入、故事導入等.
教師資格筆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四、教學設計題
26.語文
白居易《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描寫該詩的意境并分析主題。
(2)指導小學二年級學生學習材料,試擬定教學目標。
(3)設計針對生字”枯“的寫字指導過程。
(1)描寫該詩的意境并分析主題:
答案: 本詩選自《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讀時瑯瑯上口,詩句真切而清晰的再現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與枯敗,一枯一榮、一青一黃之間,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頑強生命力已然彰顯,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頑強再生更體現作者對待生命自強不息的態度。
(2)指導小學二年級學生學習材料,試擬定教學目標:
答案: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學生能認識“離、歲、枯”等6個生字,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集體討論的方式中感受小草生長的過程,體會詩人觀察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感受小草蓬勃生長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和頑強向上的意志。
(3)設計針對生字”枯“的寫字指導過程:
答案:
1.看圖片,對比茂盛與枯萎,感受“枯”
2.以學生為主,通過觀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結構: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3.呈現“枯”字訣:
體型窄,左邊站,橫向短,捺筆收,右邊寬,要舒展
筆畫穿插不分家,左右謙讓才美觀
4.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教師邊板書田字格,邊講解,學生跟隨在田字格中練習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運用投影儀進行評議
猜你感興趣:
1.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習題及答案
2.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習題及答案
3.教師資格證考試 教育知識與能力
4.2015年教師資格《教學知識與能力》復習策略
5.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習題及答案
6.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題及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