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筆試案例分析答題技巧
有效性原則,課堂中有些教師比較熱衷于熱烈場面提問:“是不是”“對不對”,然而學生齊聲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效果,這樣的提問往往是無效的。無效的提問表現為:提問目標不明確,問題零碎而不具體,教師提問用語不準、意思不明。
啟發性原則,問題具有啟發性是對提問的基本要求。然而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經常忽略啟發的重要性,比如常見的“灌輸式”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知識直接講授給學生,或者提問后學生不假思索的將答案脫口而出,又或者出現課堂冷場,問而不答,啟而不發,都是所提問題缺乏啟發性的表現。
當然提問除了要遵循有效性和啟發性的原則以外,還要遵循其他幾個原則如:科學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然而這幾個原則在案例分析中非常少見,在這里不加贅述。
(2)評價方面: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違背教學評價原則,其中包括發展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反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在這里主要常見的是激勵性原則和反饋性原則。
所謂激勵性原則,顧名思義要求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具有鼓勵,激勵的性質,引導學生更加自信的學習,而不是打擊教育。針對這一點常見的錯誤行為是教師在發現學生有錯誤的時候,嚴厲苛責,或者批評其不認真等。
反饋性原則要求對學生做出的評價具有適當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針對教師的反饋信息進行新一輪的思考,而不是只說“對”“錯”這樣的單一的評價。
2.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學中是否出現教學內容的錯誤,例如將所講授的知識點講錯,這一點通常要求考試也具備較好的專業知識的能力。
教學策略上是否突出對學習方式的指導,學習水平的提高,學習效果的提升。
3.教師角色的把握
在教學片段中是否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教學引導者的地位。教師是否關注主體的需求,重視主體的參與。在近幾年的案例分析中對于這一點,教師已經逐漸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意識了。
二、分析學生
1.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是學生變機械學習為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開展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2.學習水平: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①是否積極參與;②是否獨立思考;③能否主動探索;④能否自由表達;⑤是否善于合作;⑥是否富于想象;⑦是否敢于否定;⑧是否興趣濃厚。
3.學習效果:①學會了什么?②會學了嗎?③學得有樂趣嗎?
三、分析課堂
教師是否應做到一下幾點:
1.為學生創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動的、有利于他們在學習目標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環境。
2.為學生達到目標而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難提供必要的啟發式幫助,為學生成功學習創造條件。
3.為學生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各抒己見、相互爭論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在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課堂氣氛通常是由教師的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和水平決定的,因此,課堂氛圍的分析是用來解釋前面我們分析教師錯誤行為和學生不良學習方式造成的結果的。
例:(2013上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真題)
在初中物理實驗上,李老師用藍色自來水筆和一杯清水做實驗,講授分子運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李老師:同學們,這是一支藍色自來水筆,這是一杯清水,老師將藍墨水滴入清水中
(李老師將藍墨水滴入清水,實驗現象如圖六所示)
李老師:同學們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有誰說說?
甲同學:水的顏色變藍了。
李老師:很好!水是怎么變藍的呢?
(同學們你看看為,為看看你,過了一會)
乙同學小聲說:藍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李老師:不對,上課注意力要集中!水是逐步變藍的,同學們要記住,這個實驗說明分子在不停息的運動,記住了嗎?
同學們:記住了!
李老師:很好,接下來我們講分子之間存在力的作用。
問題1:指出上面教學片段中,教師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并說明理由
【答案】教師的教學行為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提問方面:教師的提出的問題沒有體現有效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如“水是怎么變藍的呢?”的答案有很多種,教師提問目標不明確;并且在問題結束之后課堂出現冷場現象,問而不答導致啟而不發可見啟發性原則沒有體現。沒有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作用,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評價方面:該教師在針對學生答案評價時,沒有體現激勵性原則,未抓住學生閃光點進行鼓勵而是直接否定,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不能達到提升學習水平的目的。
3.教學內容的處理:該教師在總結結論時仍然使用“灌輸式”教育,直接將結論輸入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沒有起到教師的主導地位。
對于上面這道題,問題中只要求針對教師行為進行評價,因此重點評價教師即可。但是有些問題是“針對以上教學片斷進行評價”這樣的問題,比較建議考生分別從教師、學生、課堂氣氛的角度進行評價,以保證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的案例片斷中,教師行有不足但是也有優點,因此我們評價時也可以提出教師的優點,再指出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