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技巧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技巧
一、邏輯填空
對于邏輯填空,考察內容無非是成語和詞語,考生確實應該積累一些常用詞語和成語,當然抱著詞典背誦不能說無濟于事,但至少見效不快,在成語復習方面,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總結了行測言語必考成語,建議大家拿來作為備考資料進行成語積累。當然,積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效的解題技巧。
(一)做真題,巧積累
題海戰術是每位考生備考的必經之路,做題首選是什么?首推真題,以近三年真題為主,真題要來回做,要仔細做,做完了要仔細分析研究,分析一套試題遠比做一套試題更費周折。所以,這一步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道題都要認真推敲、總結,同時要將每一道題中出現的詞語及成語都認真查閱,一套試題詞及成語至少100個,10套試題便至少1000個,直至考試,效果非同一般。當然,積累詞語也應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徹底理解每一個詞的含義需要把握側重點、語義輕重、感情色彩、搭配對象等方面的內容。做到真正理解每一個詞的含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時也可以總結出一些高頻詞儲備下來。
在成語復習方面,考生可參考《行測考試必考成語》一書,考生可以拿來作為備考數目。
(二)看語境,重呼應
從選詞填空到邏輯填空,不單單是字眼上的簡單變化,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考察傾向的變化。預警分析尤為重要,分析語境只要把握一些基本的邏輯關系即可,比如反對關系、解釋關系、順承關系等,這些邏輯關系經過簡單的學習都可以習得,即使基礎差,只要生活在漢語語境中,短期內掌握這些關系絕非難事。
二、片段閱讀
片段閱讀,所占比重僅次于邏輯填空,近幾年題量維持在16-17道題,所以這一部分內容必然不容忽視。而要做好片段閱讀題,自然離不開方法的指導,語文基礎好,文思敏捷的考生也未必能準確做好片段閱讀題,而基礎差的考生只要掌握方法也可以較大程度上提高準確率。片段閱讀這方面中公教育多年摸索,已經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立竿見影,要打好這場又準備之戰,考生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勤閱讀,提速度
眾所周知,片段閱讀的材料長度呈增加趨勢。有些考生一直在探究一個答案,片段閱讀有沒有快速閱讀的方法,是不是有些內容可以跳過不看,事實上,第一次閱讀很少有不需要看的內容,基本上需要通讀一篇之后才能確定重點,而忽略非重點內容,所以,閱讀速度成為做好片段閱讀一個關鍵因素,所以一定要多讀文章,多做題,提高閱讀速度。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潛能,可以對比河北省考,同樣的題量,一個半小時,照樣做得完。
(二)析結構,找重點
片段閱讀大多數題目都是主觀型題目,所以要把握作者觀點態度,需要找到文段的重點,而大部分題目都屬于議論文段,所以要找到重點可以從劃分文段結構入手,所以,閱讀文章要培養對結構的敏感度,掌握常見的結構類型,如總分、分總、總分總以及轉折、因果、遞進等即可應對大部分題目。所以,可以有目的性的學習和增強這方面的能力,從分析單句入手,逐漸提高難度到復句到句群。這都是可以在短期內學會的,所以考生只要掌握了具體操作方法,片段閱讀,堅冰不堅。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時間已經不多,一方面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則應該著學習解題方法,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提升所謂的“語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方法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中,言語理解填空的常用搭配技巧可以使考生即便是在不深究語境的情況下迅速地將正確答案選擇出來。所謂搭配方法,就是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較選項中的幾個詞語,選出平時最常用的詞語,使之與材料中的信息搭配起來。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給大家講解如何使用常用搭配法作答言語理解選詞填空題。
這種方法的原理如下:出題人選擇的材料一般都出自網站、小說、報刊等媒體,這幾種媒體的閱讀對象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寫出來的文章中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都有著固定的邏輯結構。比如說:_______利潤,橫線處的選項有:謀取、獲取、得到,平時最常用的搭配結構就是“謀取利潤”,因此這里橫線處就應該填寫“謀取”。但是很多考生會糾結于選擇“獲取”或者“得到”,因為這兩個詞填入橫線處之后也是符合整個詞組想表達的意思,事實上正確答案往往都是“謀取利潤”這樣的搭配,出題人不會設計一個不常用的詞語作為正確答案。換句話說,“謀取利潤”這樣的搭配是最恰當的,“獲取利潤”和“得到利潤”只能說是比較恰當,而不是最恰當,題目一般問的都是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詞語,因此就要選擇最常用的搭配。
下面中公教育專家結合幾個例題來詳細說明選詞填空題“常用搭配法”的使用。
【例1】不同管理層次、不同崗位上的人員,不管其工作內容有多大的________,均有其工作的目標和重點。我們必須_______目標,抓住重點,有所取舍,集中________做屬于我們該做的事。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差距 制定 物力 B.差別 明確 精力
C.區別 實現 財力 D.差異 確定 人力
【中公解析】答案選B。這道題如果用常規的解法是先讀完這段材料,之后可以先排除C選項,因為要先制定或者明確目標,之后才是抓住重點、有所取舍,所以不能用“實現”這個詞語。然后再根據其他兩個橫線來確定正確答案。這種解法缺乏效率,如果使用“常用搭配法”的話,就可以很快找出正確答案。這道題的切入點在于第二、第三兩個橫線處:“________目標”和“集中________”,很明顯,“明確目標”和“集中精力”是最常用的搭配,故B選項最為合適,再看B選項當中的“差別”填入橫線處后也比較合適,因此選擇B選項。
這道題使用“常用搭配法”的話基本不用多看材料,只要抓住核心的搭配詞語,再選出與之匹配的選項即可,既提高了效率,又提升了正確率。
【例2】在人類歷史上,科級發明和人工工程曾導致不少“出人意料”、“始料不及”甚至“_________”的結果。如果想少出一些這樣的事,我們就應該對大自然始終保持一份__________,在推廣新技術、上馬新工程之前多一些研究評估,少一些獨斷專行。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事與愿違 敬畏 B.事倍功半 謹慎
C.針鋒相對 尊重 D.南轅北轍 克制
【中公解析】答案選A。這道題的搭配出現在第二個橫線處:對于“大自然”,一般使用“敬畏”,“敬畏大自然”是一個搭配。因此這道題選擇A選項。
【例3】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已經形成,高速鐵路網正在迅速形成。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流動和物資流動國家,過去那種“_________” 的產業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地區間產業分工趨向合理;全國范圍內的產業鏈_________迅速推進,高效統一的全國大市場正在形成之中。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自成一體 整合 B.壁壘分明 升級
C.各自為政 運轉 D.條塊分割 擴充
【中公解析】答案選A。這道題涉及到經濟學專業詞匯的搭配。第二個橫線處:“產業鏈整合”和“產業鏈升級”都是經濟學方面的搭配詞語,因此可以排除 C、D選項。再根據材料中挖掘的信息:“產業分工格局已被打破”,所以第二個橫線處填入“產業鏈整合”更加合適,故這道題目選擇A選項。
這道題不僅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考查相關的經濟學常識。在解這道題的時候,分別用了“常用搭配法”、“排除法”和“材料挖掘法 ”。多種方法的靈活使用,使得解題既快又準。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常用搭配法”就是在選擇詞語的時候,選擇平時最常用的詞語和材料中的信息相搭配,有必要時可以結合其他解題方法來驗證選項的正確性。考生在做選詞填空的時候,不僅要有“尋找搭配詞語”的這種解題理念,更要有對搭配詞語的敏感度。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策略
中公教育專家總結近幾年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專項的片段閱讀部分,考查的題型主要包括觀點主旨型題目和細節理解型題目。其中,觀點主旨型題目考查最多,占比達50%以上。它的考點主要包括歸納文段主要內容、判斷作者的態度傾向、提取文段中心觀點、概括文段主旨等。
片段閱讀的復習重點基本應在主旨概括題和意圖判斷題上。這兩種題型加上標題填入題,其核心是要找到文段中的主旨句。尋找文段匯總的主旨句有兩個方法:關聯詞和行文脈絡。關聯詞找主旨句重點:一是要認識這些關聯詞,二是要知道關聯詞前后的那個部分是重點。行文脈絡找主旨重點:要能夠分清什么樣的句子是總句,什么樣的句子是分述。
在閱讀文段找主旨句的過程中注意兩類詞:一是關聯詞,二是關鍵詞。關聯詞能幫助我們主旨句,而文段關鍵詞就是整個文段強調的重點和核心,可以幫助我們鎖定答案。
一、建立關鍵詞與結構敏感性
宏觀上主要抓文章的結構,判斷文段的重點信息和次重點信息,從而找出作者想通過材料表達的意思。目前公考中,大部分考題都是以議論文的形勢出現,既然是議論文,那一定會有論點和論據,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重點讀論點的內容,論據是為了支撐論點而存在的,所以重點在論點部分的信息。常見文段結構分為總分、分總、轉折、遞進等。
【例題】文學有宣傳的作用,但宣傳不能代替文學;文學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學。文學作品能產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當然也會做出腐蝕心靈的壞事,但這二者都離不開讀者的生活經歷和他們所受的教育。經歷、環境、教育的等等都是讀者身上、心上的積累,它們能抵抗作品的影響,也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讀者對每一本書都是“各取所需”。只有日積月累、不斷接觸,才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發生變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 文學的影響常是潛移默化的
B文學的教育作用常為人們所忽視
C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受讀者背景的影響
D文學作品的宣傳作品并非天然產生的
【中公解析】這是一個分總結構的文段,整個文段在講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最后一句話總結說只有日積月累、不斷接觸,才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發生變化。這里的日積月累和不斷接觸值得是生活經歷、環境、教育等等。同義轉述即為C。
二、特殊結構問題之快速解題法
目前考試中的一種題型出現頻率較高,而且選項常常十分具有迷惑性,這就是因果結構文段中的一種文段,文段在一開頭提出一個現象或者是現在存在問題,接著對這個現象或者問題加以分析,分析出現該現象或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對于這種結構的文段,作者的重點想要表達的在原因上面,但原因只是該文段的內容,如果題目問的是該文段意在強調什么或者意在說明什么?那我們需要分析作者為什么寫該文段,也就是作者想通過該文段表達一個什么樣的觀點。這樣的文段也可以看作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構的文段,這種結構重點在解決問題,只是很多情況下文段中只是提出問題--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那作者的意圖依然是在解決這個問題,至于這個解決方法,如果文段中說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A,那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應該是解決A。
【例題】學術圈被譽為良心的最后庇護所之一,遺憾的是它似乎也淪陷了。中國學術制度問題,根本在于學術行政化、學界官場化。學者們的主要心思不在學問上,不抄、不造假,哪里有成果?在中國反學術不端機制執行上,引入“學術死刑”和“賞金反腐”,聽起來是可行的。可問題是,眼下在“自己調查自己”、“自己監督自己”的機制之下生活得很愜意的學界眾生,有什么動機來革自己的命呢?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當今的中國學術界存在著嚴重的學術腐敗現象
B.應建立相關的懲戒機制給學術腐敗現象以嚴懲
C.解決學術腐敗問題要從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入手
D.當今中國學術腐敗現象的本質原因
【中公解析】選項中D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文段確實是在分析當今中國學術腐敗現象的本質原因,但問的是作者的意圖,作者不是為了分析原因而分析原因,更多的是在找解決中國學術腐敗的措施和辦法。文段首先講述了學術圈存在學術腐敗問題,并且提出中國學術制度問題的根本在于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的觀點。接下來從學者們的表現和中國反學術不端機制執行的局限性兩個方面來論證該觀點。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強調的是解決學術腐敗問題要從根本上入手,消除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因此本題答案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