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及答案
公務員行測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
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是推動社會前行的一種正能量,某種意義上說,這比個體某一次的拾金不昧更有價值。因為人人都可能是一個行善者,也可能是被助者,只有在這種相互寬容和理解的社會氛圍中,道德的成長才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做好事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1.1.對作者在第2段表達的觀點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能做到拾金不昧的人很少
B.“好人難做”是當下人們的共識
C.拾金不昧者接受失主的主要酬謝不應蒙受道德譴責
D.拾金不昧而又主動索要酬金是不當的
1.2.加在第3段省略號處的最恰當的句子應該是( )
A.對于拾金不昧,人們態度的變化證明了社會心態的日趨理性
B.對于拾金不昧,歷來爭議不斷,公眾的態度也在爭議中日益寬容
C.這樣的爭議,并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公共視野,而伴隨著這些爭議,公眾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D.這樣的爭議由來已久,但支持拾金有償才是法治社會的應然選擇
1.3.對第4段的“道理”概括最準確的是( )
A.如果假定人性完美,道德是一種本能,就會把道德絕對化,空洞化
B.道德是無法解決道德本身的問題
C.因為人是不完美的,所以才要抑惡揚善
D.人大多是不完美的,都有利己的一面,但可以改良和引導
1.4.某種意義上,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比個體某一次的拾金不昧更有價值,是因為( )
A.人人都可以成為善行的呵護者
B.人人都可能需要幫助并成為幫助他人的人
C.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比拾金不昧更容易做到
D.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1.5.本文主要告訴我們( )
A.對茶館服務員接受酬金應予理解
B.公眾對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應予理解
C.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比拾金不昧更有價值
D.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是一種進步
>你曾經在白天看過星星嗎?當你蹲了太久又起身太快,或者剛好被球場上飛來的足球砸中腦袋,那你就一定看見過或經歷過“眼冒金星”的感覺。這個現象有個學名,叫做“壓眼閃光”。
>你也許發現了,看見“金星”跟看見別的東西不太一樣;即使你閉上眼睛,冒出來的星星也不會消失不見,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盲人們雖然看不見,卻同樣會有“眼冒金星”的感覺。這是因為控制雙眼閃光現象的是大腦的初級視皮層(俗稱作VI區域)。這個區域即使在久經數十年后依然不會受到損傷。
>既然失去視覺的人不會喪失“看見”金星的能力,那能不能利用這一點幫助人恢復視覺呢?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萊特。希姆博士帶著這個念頭,對壓縮閃光開始了新的搜索。
> 對于人的壓眼閃光現象已有過不少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看到的“金星”大致是星星散散分部的點或小圓形,比較暗,白色或彩色都有,但這些有限的了解距離找到視覺恢復方法的目標還差很遠,探索過程中較多實驗無法直接在人體實行,所以恒河猴的動物作為“替身”很有必要。
>恒河猴算是實驗的常客了,在壓眼閃光的研究中心它也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對象。它們的視覺系統與人類相近,且初級視皮層面積大,無溝回,便于定位和操作,想要繼續人類視覺恢復的研究,就先要再恒河猴上進行較為透徹全面的了解,過去的一些研究已經把恒河猴的視野向“金星”出現的位置和初級視皮層對應神經元位置定位,刺激V1的什么位置產生的“金星”會出現在哪里,盡在科學家的掌握之中。
>但只知道位置還遠遠不夠,想要利用“金星”就像我們還需要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恒河猴看到的金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這就是希勒此處研究的主題。
>假如猴子會說話,就這個問題就好辦多了, 但鑒于我們和這靈長類的親戚無法進行語言交流,想知道金星的具體特征就需要依靠精巧的實驗了。
>希勒對猴子進行了特殊的訓練,使它們在視眼中出現兩個點時,目光會移向更大更亮的點時,這個巧妙的訓練方法,和猴子目光的移動方向,成為判斷“金星”特征的利器。
>在這個實驗中,猴子的視眼會出現一個光點(對照點),接著對照點下方會出現一個光點(實驗點),如果猴子的注視方向沒有變化,說明實驗點比對照點更小或者更暗,如果猴子的目光下移,則說明實驗點比對照點更大或者更亮。
> 通過插入恒河猴V1區域的電極刺激,產生不同大小的“金星”,讓它們判斷大小。猴子先生在重復70多次實驗后,“告訴”實驗者們“金星”的大小約為9-26角分,(衡量視眼中光斑半徑的單位),并且改變電流大小對“金星”的大小影響不同。
> 這組實驗中,猴子的視眼正中心會預設一個很小的光點(對照點)。而電板激發產生的光點(實驗點)在對照點下方,在實驗中視野的背景顏色會不停改變。當背景顏色與實驗點顏色不同時,猴子可以看到實驗點,于是會一直盯著實驗點看。一旦視野背景顏色與實驗點相同,實驗點講消失,猴子的目光便會上移,看著中心的對照點,每當這時研究人員就會知道激發產生的光點的顏色就為當前的背景顏色。
>同樣經過70多次實驗后,研究者發現“金星”其實色彩多變,但總體而言,顏色比較暗淡,都是不飽和色,包括灰暗的粉色,藍色,綠色,黃色等。不單調的色彩對于視覺恢復是個大好消息,假如技術研發成功,盲人們大有可能看到一個色彩還算豐富的世界。
2.1.根據上文,用猴子來進行實驗的的原因不包括_______。
A.很多實驗無法在人體中進行
B.猴子的視覺系統與人類相近
C.猴子的初級視覺層與人類相同
D.在猴子身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研究成果
2.2.關于猴子眼中的“金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
A.改變初級視覺層的刺激對“金星”的大小影響不大。
B.經過訓練,猴子能準確的指出金星的大小和顏色
C.金星顏色多變,但顏色暗淡
D.猴子產生“金星“的原理與人類相同
2.3.對于“壓眼閃光”治療盲人。前的研究速度,下列說法最合適的是_______。
A.尚處于理論假設階段
B.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C.已開始臨床應用
D.在動物身上已經實現,等待人體實驗
2.4.根據上文,壓眼閃光來治療盲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
A.修復盲人的視網膜
B.讓初級視皮層代替視網膜
C.讓盲人直接看攝像機的圖像
D.讓盲人感知到閃光顯示的圖像
誠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導致了中國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離間。文理各執一端,雖謂“術業有專攻”,卻常常是文理學科畫地為牢、孤芳自賞。就像一幢大廈一樣,知識體系也由諸多支點構成,它們各自獨立卻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擔壓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人為將重心置于一點,或許帶來投機式的勝利,卻最終可能招致知識體系內在生機的干涸。
文理分科貫穿高中教育階段,莘莘學子們尚且懵懂,就被體制之手宰制了學業趣味和前途命運。事實上,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為教育功利的畫皮。學校無非是希望通過把文科和理科剝離開來,然后又通過知識的傾倒、幾乎是蹂躪式的千錘百煉,使學生成為一架囫圇吞棗的知識接收裝置,最終達到為升學率的小數點增磚添瓦的目的。
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然喊得驚天動地,但應試教育的底色積重難返。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國教育,幾乎本能地傾向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凡是對提高升學率有幫助的,無所不用其極;凡是沒幫助的則棄之如敝屣。這也就是為什么文理分科雖屢遭詬病,卻依然巋然不動的原因。
不客氣地講,文理分科正成為一部絞殺人才的機器。而那些在這種教育體系下百煉成鋼的“人才”,則面臨著知識體系上的千瘡百孔,他們所獲得的知識是封閉和支離破碎的,片斷化的認識掩藏不住整體把握的無力。只要一跳出自身的專業領域,他們立即變得左支右絀甚至一無所知。文科理科以河為界,所鍛造出的不過是一個個“知識閹人”。
一些符合文理分科的人只以為跟著感覺走,沒有經歷抽象思維即思想生化過程,發表的言論或文章只能陷于現象的表層就事論事,____,也就難以產生正確的論點和論理。
中國能否再出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兼備的大師級人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一種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體制,只能使我們的盼望漸行漸遠。如此而言,文理分科是時候抖落一身的歷史塵埃了。
3.1.
贊成文理分科的理由是“術業有專攻”,下面直接對此進行批駁的一項是( )。
A.文理學科畫地為牢、孤芳自賞。
B.就像一幢大廈一樣,知識體系也由諸多支點構成,它們各自獨立卻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擔壓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
C.人為將重心置于一點,或許帶來投機式的勝利,卻最終可能招致知識體系內在生機的干涸。
D.誠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導致了中國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離間。
3.2.
在“文理分科取消與否”的討論中,此文是一篇頗有代表性的文章,對其主要觀點的概括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
A.文理分科導致了中國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利劍
B.文理分科正成為一部絞殺人才的機器
C.應試教育的底色積重難返
D.文理分科是時候抖落一身的歷史塵埃了
3.3.
下面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本義和在文中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本義是鴛鴦蝴蝶小說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今生今世只愛你一個……”文中的含義是要徹底改變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國教育,只能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
B.本義是盡管到處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義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國教育,只鐘情于對提高升學率有用的知識和作法
C.本義是鴛鴦蝴蝶小說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今生今世只愛你一個……” 文中的含義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國教育,只鐘情于對提高升學率有用的知識和作法
D.本義是盡管到處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義是要徹底改變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國教育,只能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
3.4.
第5段中橫線上應填入的詞,恰當的一項是( )。
A.人云亦云
B.唯唯諾諾
C.淺嘗輒止
D.亦步亦趨
3.5.
對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
A.在思想認識上以為“術業有專攻”
B.維持學校的舊有體制,不思變革
C.高校專業的設置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教育做出文理分科的選擇
D.基礎教育被功利主義所劫持,背離的素質教育的軌道
(一)自然界中存在這許許多多我們往往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把生物群落(動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環境(大氣、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內部的不同種群連結到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系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系統。別以為生態系統只有一個或一種,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等級。大到整個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環境不同,生物有別,生態系統也不一樣。海洋環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組成了海洋系統,森林環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組成了森林生態系統。此外還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澤、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農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構成類型各異、大小層次不等的生態系統,各種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質和能量在不斷地輸入、輸出,結構和功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但是,一個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物質和能量輸入、輸出又是基礎相等,結構和功能又是相對穩定的。
(二)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極快。一個細菌如果每隔20分鐘分裂一次,1變2,2變4,4變8……一晝夜繁殖72代,就可以獲得47萬億億個后代;36小時內傳種接代108次,產出的全部菌體將能鋪滿地球1尺來厚!其實,為什么非要列舉繁殖能力極強的細菌或者某些昆蟲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長鼻子象也照樣能說明問題,母象30歲左右才開始生育,一生僅產6胎,每胎僅產1仔,生育能力可謂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條件適宜,隨便讓它繁殖,后代個個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對大象的后代就會有上千萬頭,比現在地球上所有活著的大象的總數還多得多!當然,實際上并沒有發生這種狀況。細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幾乎都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的數量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著生物數量的增長?在一個生態系統里,即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氣、水、土壤以及陽光、溫度等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就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
4.1.
根據第一段的內容,關于“生態系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環境構成
B.生態系統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連結而成
C.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等級
D.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基本相同
4.2.
根據第一段的內容,對于“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這句話,下列闡釋正確的是( )。
A.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只能由生物構成
B.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會永遠存活下來
C.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在不停地更新變化
D.任何一個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態系統中
4.3.
第二段中列舉細菌和大象的繁殖情況,其目的在于( )。
A.說明細菌對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
B.證明生態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較這兩種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異
D.說明地球已無法承擔生態失衡的重負
4.4.
如果給本文加一個標題,最為恰當的是( )。
A.什么是生態平衡
B.什么是生態系統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人體免疫細胞能發現并殺死被感染的細胞而不傷害健康的細胞,其機理一直困惑著人們。科學家最近初步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被感染的細胞能發出信號向免疫細胞求救。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人體細胞中大都含有肽,它是細胞健康狀態的標志物。細菌或病毒侵入細胞后會破壞該細胞①,同時自己也分解繁殖。這時肽分子就會與細菌或病毒碎片結合。這樣,附近的免疫細胞就得到該細胞②受感染的信號,然后通知其他免疫細胞一同將受感染的細胞及其中的感染物殺死。
該科研小組是利用X射線晶體分析法發現這一奧秘的。他們選用了能誘發某些白血病的HTLV病毒作為研究對象,并在免疫細胞T細胞中發現了這一病毒的受體。當肽分子與該病毒③殘片結合后,就會激發附近的T細胞上該病毒④的受體,從而使T細胞發揮作用。科學家說,T細胞上含有上百萬個不同的受體,利用它可發現大量細菌或病毒并將受其感染的細胞殺死。
5.1.
文中有兩組畫橫線的“該細胞”和“該病毒”,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2.
文中“它(肽)是細胞健康狀態的標志物”的意思是( )。
A.人體細胞在健康狀態下,其中才會有肽分子存在
B.肽在細菌或病毒入侵后能發出求救信號,維護人體健康
C.人體在健康的狀態下,細胞內含有的肽相對較多
D.肽分子能將入侵的細菌或病毒分解并與其碎片結合
5.3.
對原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向免疫細胞發出求救信號的是人體細胞中的肽分子
B.肽分子與細菌或病毒或病毒的碎片結合后,會激發T細胞內肽的受體
C.最終殺死細菌或病毒的是T細胞中的細菌或病毒的受體
D.T細胞中的受體,不僅殺死了細菌或病毒,還殺死了受感染的細胞
5.4.
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馬里蘭大學科研小組發現肽與T細胞合作的奧秘,是利用了X射線晶體分析法
B.科研小組發現,肽分子向T細胞發出求救信號的方法是激發T細胞內存在的受體
C.科學家說,能發現并殺死各種不同的細菌或病毒的T細胞上的受體有上百萬個
D.一些科學家說,發現細菌或病毒,殺死被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細胞的是T細胞內的受體
5.5.
本文的主旨是( )。
A.細胞能發出信號向免疫細胞求救
B.利用T細胞上的受體可發現大量細菌或病毒并將受其感染的細胞殺死
C.人體免疫細胞能發現并殺死被感染的細胞而不傷害健康的細胞
D.利用X射線晶體分析法發現了肽與T細胞合作的奧秘
公務員行測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答案:
1.1.答案: D
解析: 需要把四個選項分別代入原文第二個自然段進行一一對應。其中A、B選項對應原文“在“好人難做”的語境下,拾金不昧已是一種稀缺的品質”;C選項是對原文的理解和概括。D選項偏離文段主題,與文段無關。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選項。
1.2.答案: C
解析: 第3自然段開篇的一句話應該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自然段談到對于拾金不昧者收取報酬大家的態度是比較寬容的,第三自然段談到以往的態度是必然遭到社會的批判。在這兩句話之間,應該銜接的選項為C選項。A、B選項論述話題與原文不一致,人們態度發生變化的事情是“拾金不昧者是否應該收取酬謝”,而不是“拾金不昧”本身。D選項與下文銜接不緊密。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選項。
1.3.答案: D
解析: 首先定位找到原文中的句子,出現在原文第4自然段第一句話。“道理”一詞后面出現了表示解釋說明作用的標點符號冒號。因此答案直接定位為D選項。A選項表述過于絕對;B選項無中生有;C選項是強干擾選項,偷換數量級別,原文中有修飾成分“絕大多數”。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選項。
1.4.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細節理解題的另類考法,即細節查找。定位至原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是推動社會前行的一種正能量,某種意義上說,這比個體某一次的拾金不昧更有價值。因為人人都可能是一個行善者,也可能是被助者,只有在這種相互寬容和理解的社會氛圍中,道德的成長才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做好事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這一句話進行理解,最準確的是D選項。A選項“善行的呵護者”偷換概念;B選項是字面意思,表意不夠深刻,不能體現“正能量”;C選項強加比較。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選項。
1.5.答案: D
解析: 文段由個案展開,引出話題,究竟拾金不昧者能否接受酬謝。通過分析論證之后,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升華主題,即呵護行善者的利益訴求是一種社會進步,對應D選項。A選項就事論事,表意膚淺;B選項過度引申;C選項強加比較;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選項。
2.1.答案: C
解析: C項無中生有,根據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得出ABD。
2.2.答案: D
解析: 依據“改變電流大小對“金星”的大小影響不大”,說明A選項正確。依據“當背景顏色與實驗點顏色不同時,猴子可以看到實驗點”和“猴子先生在重復70多次實驗后,“告訴”實驗者們“金星”的大小約為9-26角分”說明B選項有合理性。依據“研究者發現“金星”其實色彩多變,但總體而言,顏色比較暗淡”說明C選項正確。因此正確答案為D。
2.3.答案: A
解析: 根據“假如技術研發成功,盲人們大有可能看到一個色彩還算豐富的世界”這句話中所使用的“假如”“可能”等詞語可以看出,目前只是依據動物實驗的一種假設。因此答案為A。
2.4.答案: D
解析: 依據文章中“不單調的色彩對于視覺恢復是個大好消息”一句可知,治療盲人的關鍵點在于此。加之之前猴子的實驗中也著重強調了“閃光點”,因此答案為D。
3.1.答案: B
解析:
本題為細節判斷題。
B項闡述文理科的聯系,進而贊成文理不分科,是對題干理由的直接批駁,因此正確答案為B項。A項是從另一原因批駁文理分科;C項闡述”重心置于一點“的弊端,不是對“術業有專攻”的直接批駁;D項從精神層面反駁文理分科,與所設提問無直接聯系。故正確答案為B。
3.2.答案: D
解析:
本題為表面主旨題。
材料前幾段闡述的是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后果,最后一段用“如此而言”引出材料的主旨,即針對這些現狀和后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故D項正確。A、B項是闡述文理分科的后果,C項是概括應試教育的現狀。
故正確答案為D。
3.3.答案: C
解析:
本題為詞句理解題。
該句出自《紅樓夢》,是寶玉對黛玉的愛情表白,其本義與愛情有關,答案鎖定A、C項;定位材料,該句后面用破折號連接下一句,用”凡是對提高升學率有幫助的,無所不用其極;凡是沒幫助的則棄之如敝屣“對該句的注釋,以便理解,故B、C項中的文中意正確。
故正確答案為C。
3.4.答案: C
解析:
此題為成語填空題。
空格詞自成句子的一部分,且沒有關聯詞,與前一部分“陷于現象的表層就事論事”作并列謂語,形成相近或順承的語義關系。選項中C的“淺嘗輒止”是說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不深入鉆研,這個意思最符合語境。
A項人云亦云指沒有主見,只會隨聲附和。B項唯唯諾諾形容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D項亦步亦趨比喻由于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與文意均不符合。
故正確答案為C。
3.5.答案: D
解析:
本題為細節判斷題。
根據問題回歸文本,第三段”這也就是為什么文理分科雖屢遭詬病,卻依然巋然不動的原因“說明文理分科的原因是在其前面的敘述部分,即應試教育積重難返、中國教育被功利劫持,故正確答案為D。
4.1.答案: D
解析:
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據原文“各種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和功能”可知D項明顯錯誤。A、B、C項都可從原文得知。
故正確答案為D。
4.2.答案: C
解析:
據提問知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A項由原文“池塘、湖泊……都可以構成……生態系統”得知其錯誤。文段中的“活”字是指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漸改變”,并非“永遠存活下來”,故C項最準確,B項錯誤。D項主體是“生物”并非“生態系統”。
故正確答案為C。
4.3.答案: B
解析:
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文段通過“無論繁殖能力最強的細菌,還是最弱的長鼻子象都沒出現繁殖過量的情況”這個事實說明了生態平衡的存在和重要性,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推知,故正確答案為B。原文“鋪滿地球1尺來厚”只是說明細菌的繁殖能力強,不能說細菌對其他生物造成了危害,故A項錯誤。C項只是擺事實,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D項無法從原文得知。
故正確答案為B。
4.4.答案: A
解析:
此題為標題選擇題。
文章先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其后用細菌和大象的例子引出生態平衡的話題,最后再說明什么是生態平衡。因此文章的論述中心為生態平衡。
故正確答案為A。
5.1.答案: C
解析:
此題考查詞語理解。定位畫線詞語,易知兩個“該細胞”均指被細菌或病毒侵入的細胞,兩個“該病毒”均指HTLV病毒,故正確答案為C。
5.2.答案: B
解析:
此題考查語句理解。由“細菌或病毒侵入細胞后……這時肽分子就會與細菌或病毒碎片結合。這樣,附近的免疫細胞就得到該細胞受感染的信號……”可知,肽在細菌或病毒入侵后能發出求救信號,從而維護人體健康,故稱為“細胞健康狀態的標志物”。B正確。
由“人體細胞中大都含有肽”可知,不管人體細胞與否,都有胎存在。故A、C項錯誤。由“自己也分解繁殖”可知,入侵的細菌或病毒會自行分解,并非肽分子作用的結果。
故正確答案為B。
5.3.答案: B
解析:
此題考查細節判斷。由第三段“當肽分子與該病毒殘片結合后,就會激發附近的T細胞上該病毒的受體”,并非肽的受體。B理解錯誤。
由“肽分子就會與細菌或病毒碎片結合。這樣,附近的免疫細胞就得到該細胞受感染的信號”可知,A正確。由“就會激發附近的T細胞上該病毒的受體……T細胞上含有上百萬個不同的受體,利用它可發現大量細菌或病毒并將受其感染的細胞殺死”可知,C、D正確。
故正確答案為B。
5.4.答案: C
解析:
此題考查細節判斷。
C項“能發現并殺死各種不同的細菌或病毒的T細胞的受體有上百萬個”一句有歧義,是“殺死細菌或病毒”還是“殺死受體”,沒有說清楚。所以選擇C項。由“該科研小組是利用X射線晶體分析法發現這一奧秘的”可知,A項正確。由“當肽分子與該病毒殘片結合后,就會激發附近的T細胞上該病毒的受體”可知,B項正確。由“科學家說,T細胞上含有上百萬個不同的受體,利用它可發現大量細菌或病毒并將受其感染的細胞殺死”可知,D項正確。
故正確答案為C。
5.5.答案: C
解析:
此題考查表面主旨。
整篇材料總——分的結構。材料第一段提到科學家發現了“體免疫細胞能發現并殺死被感染的細胞而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機理,后兩段是對該機理的說明。總的部分是材料的主旨,即“人體免疫細胞能發現并殺死被感染的細胞而不傷害健康的細胞”,所以A項正確。A、B、D項是“分”的部分,均未抓住材料重點。
故正確答案為C。
公務員行測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