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逆天神題Top10
A.一呼百應 鋪天蓋地 B.自上而下 不可逆轉
C.有條不紊 舉世矚目 D.運籌帷幄 波濤洶涌
【答案】B。難點:第一空呼應點的尋找。解析:第一空,由語境中的“正是一個個小的草根網絡,最終匯集成一個大潮流”可知,互聯網并非“自上而下”的,且與“整齊劃一”表意一致,填入此處符合語境。第二空,“不可逆轉的大潮流”,搭配恰當且符合語境。A項中“一呼百應”指一個人呼喊,馬上有很多人響應;C項中“有條不紊”形容有條有理,一點不亂;D項中“運籌帷幄”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含褒義,用于軍事、政治等。三者均不能與后文的“正是一個個小的草根網絡,最終匯集成一個大潮流”相對應,與語境不符。
2.在現實生活中,做人的學問往往比做事的學問更具有實用價值、更重要也更難掌握,做事僅靠技術就能_________,做人則是一門彈性極強的藝術,講求的是無法量化和_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學一次即有畢業的可能,做人卻要活到老學到老,要一輩子下功夫。【2010-國考-16】☆☆☆☆☆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獨當一面 學習 B.如魚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復制
【答案】D。難點:第二空所填詞語的判定。解析:根據“做人卻要活到老學到老”一句可知,做人是能夠學習的,故A項錯誤。根據“更難掌握”一句可知,做人是能夠把握或控制的,只是難度較大,故B、C項錯誤。根據前文語境信息“做人則是一門彈性極強的藝術”、“無法量化”等可知,填入的詞應與此意相對應。“復制”指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樣的,置于此處,“無法復制”符合語境要求。第一空,“臻于佳境”指達到最佳境界;形容狀態極佳或解決問題非常輕松;此處強調做事僅靠技術就能做的很好,置于此處符合語境。
3.不管是無意還是有意,總有些________的“史實”并不真實。又或者,有些歷史真相看起來無可置疑,但在它們背后,卻隱藏著另一層真相。當我們試圖從歷史中汲取前人經驗,為未來提供借鑒時,卻發現歷史并非全部都是真相,而是被________過的。【2012-國考-31】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蓋棺定論 增添 B.言之鑿鑿 加減
C.鐵證如山 修飾 D.無可厚非 篡改
【答案】B。難點:第二空所填詞語的篩選。解析:由“‘史實’并不真實”可知,第一空應填入一個表“真實”的詞語,據此排除不表真實性的“無可厚非”、“蓋棺定論”。B項的“言之鑿鑿”與C項“鐵證如山”無法通過語境或詞語辨析進行排除,只能根據第二空,“加減”和“修飾”兩詞的辨析。兩詞辨析時要聯系常識:被“修飾”過的歷史往往依然是真相,而被“加減過的”顯然已經不是真相了。且與“卻發現歷史并非‘全部’都是真相”相對應,選“加減”比“修飾”更符合語境。
4.行業收入差異反映了行業壁壘的存在,其給予社會的直接影響就是個人的價值可能是無用的。在市場經濟社會,最有價值的本是人才,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在不同行業都應該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在行業壁壘存在的現實中,個人的價值讓位于行業的價值,個人的價值由行業的價值體現,而不是由個人體現,當然此種情況下行業的發展也將受到制約。同時,由于進入行業的機制并不是自由競爭,行業收入差異還將讓人們看到公平的缺失和缺位——那些沒有能力但有關系進入高收入行業者,他們僅僅因為能夠進入而成為了更有價值的人。【2012-國考-59】☆☆☆☆☆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A.行業壁壘的存在體現了用人機制的不公
B.個人價值的高低不應該由行業價值來評估
C.行業收入差異使人們對個人價值的評判發生扭曲
D.行業壁壘使得真正的人才往往被拒之門外
【答案】C。難點:并列結構的判定。解析:本題屬于主旨概括題。文段中有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同時”,可見前后兩部分為并列結構。前半部分主要觀點為“行業收入差異反映了行業壁壘的存在,其給予社會的直接影響就是個人的價值可能是無用的”,后半部分主要觀點為“行業收入差異還將讓人們看到公平的缺失和缺位”,概括歸納兩部分觀點,可知文段主要論述的即是“行業收入差異使人們對個人價值的評判發生扭曲”。A、B、D項主題詞錯誤。因此,本題答案為C選項。
5.呈現大自然多樣性的熱帶森林是許多動物最后的棲息地,它們的存在對人類來說極其重要。面對熱帶森林被嚴重破壞的狀況,人們很容易忘記,這是溫帶地區大部分森林已經遭遇過的:在已開發地區,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開發區,尤其在嚴重降雨區,一旦那些山坡的植物被沖壞,就會引起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問題,多數植物 種類分布廣泛,能夠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來,但也有些種類分布范圍很狹窄。過量砍伐會使之永遠消失。【2010-國考-23】☆☆☆☆☆
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A.呼吁重視與加強對溫帶森林的保護
B.說明溫帶森林實際上更易遭到破壞
C.分析亂砍濫發森林的嚴重后果
D.強調森林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答案】A。難點:總分結構的判定。解析:本題屬于意圖判斷題。文段首句就提到熱帶森林的存在對人類的重要性。接著又列舉了溫帶森林遭到破壞造成的嚴重危害,就是想通過這些嚴重后果警醒人類要重視對森林的保護,意識到森林對人類的重要性。B、C項只是文段中的一部分,作用是輔證作者的論述重點,并非作者說話的目的和意圖。D項表述主體有誤,并非加強對溫帶森林的保護,而是應該加強對整個森林的保護。
6.在美國,學術界、工業界、主管部門和多數消費者傾向于認為用豆漿代替牛奶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不過,絕大多數西方人很不喜歡豆味,所以美國的豆漿有一步去除或掩蓋豆味的操作,而中國人就會覺得這樣一點兒豆漿味也沒有。對奶味的偏好和對豆味的排斥,是豆漿在西方不夠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漿在保存過程中比牛奶容易發生聚集下沉,這也給豆漿成為牛奶那樣的方便食品帶來了難度。保存難度高,加上市場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導致美國豆漿的價格遠遠高于牛奶。【2011-國考-48】☆☆☆☆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對比中國人和西方人對豆漿口味的不同喜好
B.剖析豆漿在美國市場上價格偏高的原因
C.探究豆漿在西方市場不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D.指出豆漿打入美國市場所必需的技術手段
【答案】B。難點:分總結構的判定。解析:文段為分總結構,前三句先指出對豆味的排斥使豆漿在西方不受歡迎,因而市場需求量不大;第四句接著說明豆漿保存難度大;末句進行總結,正是由于前述兩個原因,才導致美國豆漿的價格遠遠高于牛奶。由此可知,文段的主旨就在于剖析豆漿在美國價格偏高的原因,即B項。本題易誤選C。文段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情況,C項的“西方市場”范圍過大,且“主要原因”不代表“根本原因”。
7.有些被宣稱為“清熱下火”的涼茶,其實連茶的“遠親”都算不上,它們不含通常的“茶葉”,只是含些中草藥提取液。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人體的許多癥狀跟中醫所說的“熱”、“火”類似,而這些癥狀,有許多是會自然減退的,不管喝涼茶還是白水,一段時間后都會減輕。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藥的某些成分正好對某些癥狀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涼茶,覺得清了“熱”、下了“火”,這并不奇怪。但是,這樣一種“有效”卻符合大眾的思維方式,但凡質疑這些功效的言論都會招來大量消費者“現身說法”的攻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2011-國考-65】☆☆☆☆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亂喝涼茶可能會對健康不利
B.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涼茶的實質
C.某些涼茶“清熱下火”的功能值得懷疑
D.涼茶中真正發揮功效的是中草藥成分
【答案】B。難點:轉折結構重點部分的同義轉述。解析:本題屬于意圖判斷題。文段首先指出有些涼茶并不含“茶葉”,只是含一些中草藥提取液。接下來文段分兩種情況說明涼茶在“清熱下火”方面是“有作用”的,但這種“有作用”一是有些癥狀會自然減退,另一方面是因為涼茶中的中草藥成分起了作用。但消費者認為這都是涼茶本身在起作用。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涼茶的實質是不了解的。因此,本題答案為B選項。A項在文段中沒有相關依據。C項,文段已對涼茶“清熱下火”的功能做出了分析,故C項“懷疑”不準確。D項只是文段部分內容的概括。
8.有人說,經濟領域與道德領域的規則不一樣,經濟領域強調的是"經濟人"角色,以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潤為做事原則;而道德領域則要求奉獻、利他、互助等。其實,經濟領域固然有供求信號、等價交換、產權明晰、利潤最大化等規則,但既然它是人們的社會活動,道德原則也會每時每刻滲透其中,兩者難以清晰地割裂開來。【2010-國考-30】☆☆☆☆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市場經濟中倫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B.社會性是經濟領域和道德領域的共同屬性
C.社會活動中各領域的價值觀念在相互滲透
D.在社會活動中需兼顧經濟原則與道德原則
【答案】A。難點:轉折結構重點部分的同義轉述。解析:本題是態度觀點類的題目。經濟領域、道德領域、社會活動三者的關系是本文的關鍵所在,文段的重點在最后一句話“其實……”。這句話的邏輯是“經濟領域是社會活動”+“社會活動都有道德原則滲透其中”=>“經濟領域有道德原則滲透其中”,所以A正確。B、C、D明顯與文意不符。
9.蘇州曾經是經濟興盛、文化發達、人才薈萃之地。明末清初以后,蘇州士紳除少數人發生身份和觀念轉化外,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而作為社會主流的士紳觀念和意識往往通過各種渠道浸潤展延,嚴重影響一般民眾,正因如此。晚清蘇州民風靡弱閑散,生活節奏緩慢,缺乏早期現代化必需的緊迫感與開拓精神。清末及民國初期,蘇州人很少愿意將資本投入到現代實業中,以至于蘇州錢莊吸收的存款在當地難以消納,不得不轉向外埠尋求出路。【2012-國考-49】☆☆☆☆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A.清末蘇州資金消納的途徑與方式
B.蘇州民眾在士紳觀念影響下的轉變
C.民國初期蘇州實業發展衰落的原因
D.士紳觀念制約了近代蘇州的現代化進程
【答案】D。難點:因果結構的判定。解析:文段中有明顯的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正因如此”,可見前文說“蘇州士紳觀念影響了一般民眾”,而這個原因導致的結果是“晚清蘇州民風靡弱閑散,生活節奏緩慢,缺乏早期現代化必需的緊迫感與開拓精神”,該句即為文段的主旨句。之后又舉了“現代實業”的例子對主旨句加以強化論證。D項即為主旨句的同義替換,其中“制約了近代蘇州的現代化進程”即相當于主旨句的“缺乏早期現代化必需的緊迫感與開拓精神”。A、C均是圍繞文段舉例論證部分展開,不能作為主旨句,故A、C項錯誤。文段中說“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因此B項中“轉變”錯誤。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10.中國古代禮制要求服裝盡力遮掩身體的各種凹凸,在裁制冕服時可以忽略人體各部位的三維數據,不需要進行細致的測量。冕服章紋要有效地體現等級區別,圖案就必須清晰可辨、鮮明突出。這使中國古代服飾中與服飾圖案相關的繪、染、織、繡等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也使中國古代服裝的裁制向著有利于突出圖案的方向發展。與西方重視身體三維數據、要求服裝緊窄合體的立體剪裁法不同,中國古代無論是冕服對人所占空間的擴大,還是圖案對冕服平面風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國傳統服裝寬大適體的平面剪裁法。【2010-國考-40】☆☆☆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禮制對官員服裝的規定制約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發展
B.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產生與發展為特征
C.中國古代服裝的剪裁方法推動了印染技術的發展
D.禮制的要求使中國傳統服裝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答案】D。難點:分總結構的判定。解析:文段是典型的分總結構。第一句講禮制要求服飾應寬大適體。第二句講禮制要求服飾突出圖案。第三句對前兩句進行了總結,正由于禮制的這些要求,使中國傳統服裝運用的是寬大適體的平面剪裁法。可見文段意在強調“平面裁剪法”產生的原因。A項“禮制制約服飾藝術發展”的說法不成立。雖然與西方發展方向不同,但是中國古代服裝在突出圖案的發展上,各項工藝技術相當發達。故排除A。B項“冕服的產生”文中并未提及,裁剪方法劃分之說屬于過度推理。C項觀點雖然正確,但并不是這段文字突出的核心意思。
以上就是歷年國考中廣大考生作答時問題比較突出的題目,專家在解析時也對易錯點進行了重點分析。希望能對廣大考生的解題思路有所幫助,有效提高言語理解與表達的做題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