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常識判斷速記(2)
行測常識判斷速記:遼、宋、夏、金—元朝
一、宋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1、經(jīng)濟重心南移:五代十國時期,經(jīng)濟重心南移,南方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jīng)濟重心南移完成。
2、農(nóng)業(yè):兩宋時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黃河流域大力推廣種植。
從越南引入的優(yōu)良品種占城稻也得到推廣,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倉。南宋時棉花的種植從北宋時的兩廣、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
3、紡織業(yè):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yè)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yè)迅速興起
4、制瓷業(yè):兩宋重要瓷窯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窯、均窯、哥窯(燒出裂紋)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zhèn)后來發(fā)展為著名瓷都。
5、采礦業(yè):北宋時煤大量開采,東京城的百姓已開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業(yè):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是國家。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fā)達的造船業(yè)。南宋沿海地區(qū)制造的海船,規(guī)模宏大。(從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就可以證明)
7、商業(yè):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②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業(yè)活動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區(qū)域;還有娛樂場所“瓦子”;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它的繁榮景象)。
③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人口達到百萬。
8、海外貿(mào)易:宋朝對海外貿(mào)易實行鼓勵政策。重要的外貿(mào)港口有泉州、廣州、明州等。
兩宋政府在這里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mào)易。海外貿(mào)易收入,在兩宋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以輸出瓷器和絲織品為主。進口貨物多為香料、象牙等。
二、遼(契丹族)、宋、西夏(黨項族)、金(女真族)等政權(quán)的并立
1、遼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
契丹皇帝遼太宗從后晉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來改國號為遼。(1125年金滅遼)楊家將的故事與遼(契丹)有關(guān)。
1005年,北宋與遼結(jié)成澶淵之盟,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guān)系。
2、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天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960——1127年金滅北宋)
3、西夏的建立: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史稱西夏。
4、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在會寧稱帝,國號金,后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今北京)。
5、南宋的建立:1127年,趙構(gòu)(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岳飛的抗 金斗爭贏得了人民的尊敬。1141年,南宋與金達成和議,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三、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統(tǒng)一全國、民族融合
1、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quán)。
成吉思汗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成吉思汗不屬于元朝)
2、忽必烈建立元朝、統(tǒng)一全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蒙古為元朝;1276年滅南宋,文天祥組織軍隊抗元,最終失敗,1279年統(tǒng)一全國。
3、行省制度: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忽必烈時開始實行)對全國實行有效統(tǒng)治。
4、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5、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qū)。
6、元朝時,泉州成為全國第一大港。與當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列為世界第一的大港口。
7、回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發(fā)展):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邊疆各族和一些定居在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四、活字印刷術(shù)、指南針、火藥、《資治通鑒》
1、活字印刷術(shù):北宋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比歐洲早400年。
2、指南針:司南——我國最早的指南儀器(戰(zhàn)國),后又制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yè),南宋時廣泛使用,并由阿拉伯傳到歐洲,為歐洲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
3、火藥:是古代煉丹家在煉丹時發(fā)明的,唐末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武器有火箭、突火槍、火炮等。13、14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資治通鑒》: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月、日順序,敘述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行測常識判斷速記:明朝
一、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加強君權(quán)措施:
①廢行中書省(行省),設三司;
②廢丞相,權(quán)分六部;
③設殿閣大學士,逐步形成內(nèi)閣制度;
④設錦衣衛(wèi),由皇帝指揮。
2、廠衛(wèi)特務機構(gòu)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xiàn)。明太祖時設錦衣衛(wèi);明成祖時,設立特務機構(gòu)——東廠,以宦官為統(tǒng)領,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
3、八股取士(加強思想統(tǒng)治):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實行八股取士。命題范圍是四書五經(jīng),文體是八股文。對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阻礙作用。
二、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1、鄭和下西洋:(今年已經(jīng)有600周年)
(1)西洋: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即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和印度洋沿岸地區(qū)。
(2)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3)時間及到達地點:1405年--1433年,鄭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經(jīng)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秋冬順東北、西北季風出發(fā),夏季順西南、東南季風返回。(泉州靈山圣墓內(nèi)的鄭和行香碑上,記載了鄭和第五次航行前來此處行香的史實。)
(4)意義:
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5)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
②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
③造船技術(shù)先進,指南針用于航海;
④我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
⑤鄭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等。
2、戚繼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繼光率戚家軍蕩平浙江境內(nèi)的倭寇, 1565年,東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肅清,保衛(wèi)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封侯非我 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
3、西方傳教士東來: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也在這時來到我國傳教(最有影響的是意大利人利瑪竇,他也是第一個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紹給西方的人),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4、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門。(葡萄牙是最早侵略我國的西方殖民者)